刘伟伦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教育环境正迎来深刻变革。高校教育体系必须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涉及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而且包括师资队伍整体育人水平的提升[1]。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日常互动最频繁的教育工作者,其育人能力的时代适应性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个人成长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多元化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快速演变,教育领域面临着深刻的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凸显,对辅导员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愈发严峻。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育人能力的提升问题,明确了新时代辅导员应具备的关键育人能力及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成长和育人能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年来,学生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即辅导工作不仅要专业,而且必须规范。辅导员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出色的业务能力、严明的纪律以及正直的作风。特别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思想产生了显著变化。新时代的学生对新媒体充满好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因此,辅导员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而且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群体,并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学生的思想变化容易受到网络中碎片化信息和错误舆论的影响,辅导员需具备多方面的育人能力,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知识、出色的沟通技巧和卓越的育人能力。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他们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而且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学生在遇到难题或困惑时,更倾向于向辅导员求助,并愿意向辅导员敞开心扉。因此,辅导员必须始终坚守并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做,才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至关重要。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育人挑战和问题,一些辅导员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与新时代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通过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育人能力,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为学校的全面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有助于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年龄层面看,“00后”学生已成为主体。这一代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以往不同,导致他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别于以前的学生。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却追求自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并对生活抱有较高的期望。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对网络产品情有独钟,消费观念前卫。在业余时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阅读和获取信息,热衷于上网,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交层面。此外,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日益亲近,依赖性增强。在学习上,他们的主体地位逐渐提升,但与老师的关系日渐疏远。这导致他们可能缺乏安全感。从学生类型来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像双培生、外培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2]。学生年龄和类型的特殊性无疑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充当学生的引路人,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帮助和服务。然而,辅导员长期承受高压工作,职业倦怠感日益明显,缺乏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再加上专业培训的不足,在面对这些“00后”学生时,“90后”辅导员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00后”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持续前行,个人作为广阔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同样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我完善,以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3]。这一进程是动态且持续的。辅导员,作为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生经历会日渐丰富,心理状态也会经历微妙的变化。同时,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对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需求产生作用,使其不断调整和演变。举例来说,由于新入职辅导员的年纪与学生相近,他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迅速转换角色,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而对于那些年长的辅导员,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心理状态也更加成熟稳定。在面对环境的快速变化时,年长的辅导员表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个人发展需求更侧重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导师和引路人的角色。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能力和丰富的学识,而且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他们还需要提高思想素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许多辅导员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提高。有些辅导员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思想素养还有提升空间。有些辅导员虽然思想意识较强,却对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了解不足。这些都会影响高校的育人效果。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需要能够借助更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而且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然而,大多数辅导员在这方面仍有待加强。
随着新媒体逐渐融入教育领域,辅导员的育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新媒体的开放性、碎片化、及时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多样化的信息通过不同平台加工后投放到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导致学生意识形态逐渐丰富,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这就需要辅导员进行引导,准确判断新环境中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然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冲击力大,颠覆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育人环境,使辅导员的育人功能逐渐弱化。如果辅导员不转变育人思想和育人方法,那么,他们的育人阵地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同时,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平台传播和加工的信息,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学生的网络活跃度较高,逐渐形成了新的育人阵地。这都需要辅导员调整育人观念、内容、模式,进而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时代对辅导员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和评比机制,帮助辅导员发现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他们的工作流程。然而,一些高校存在考核标准不明确、专业性不足以及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可能丧失动力。例如,某些高校会临时成立考评小组,要求辅导员以述职的方式进行考核。但这种模式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既未能体现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更无从谈起督促其改进育人方式。此外,多数高校对辅导员晋升机制的建立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职称评估标准。尽管高校辅导员也是在编人员,但他们承担的工作量大、投入的精力多,往往无暇顾及其他研究。这在职称评定时可能会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育人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对辅导员的育人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育人能力,辅导员需要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然而,目前的继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辅导员的育人能力难以提升。第一,高校对辅导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更多地关注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往往是零散的。第二,学校的继续教育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执行力度不够,对辅导员的培训研讨不够深入,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倾向。第三,培训大纲和课程标准缺乏统一。每期培训时间安排过短,参与人数少,导致整体培训效果不佳。第四,辅导员需要兼顾的工作繁多且琐碎,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继续教育中。第五,辅导员普遍缺乏学习动力,特别是在晋升方面。继续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未能有效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辅导员的核心职责是引导学生的思想。然而,这一工作的周期相当漫长,且其成果难以量化,同时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辅导员倾尽全力,效果也可能并不显著。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的工作信心,降低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动力逐渐减退。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模式灵活多变,时间和地点均不固定。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迅速赶赴现场处理。此外,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没有固定时间点,工作强度大且时间长,精神状态常处于高压之下。另外,部分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未得到妥善保障,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变得模糊。辅导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愈发明显。辅导员失去了主动学习和提升能力的积极性。在公众眼中,辅导员的工作似乎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有一部分辅导员产生了转岗的想法[4]。
在新时代,辅导员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胜任这项工作,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动态地掌握学生的需求,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具体来说,辅导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坚定政治理想信念。辅导员应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充分了解和掌握前沿思想。辅导员在主动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理论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不断提升文化素养。辅导员应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此外,辅导员还应多学习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管理。三是不断提高身心素质。辅导员应提升身体素质,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工作,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特别是在心理素质层面,辅导员要学会控制情绪,遇事冷静,做事沉稳。
在当今网络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了解课本外的丰富知识。然而,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学生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一现代工具。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辅导员应熟练掌握并应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当学生表现出对新媒体平台等沟通交流形式的浓厚兴趣时,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探讨,用正能量的信息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同时,辅导员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真伪辨别能力、敏锐性和洞察力,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网络中的信息。为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整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慕课、微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5]。此外,辅导员也可以利用校园公众号、抖音公众号、校园论坛、微课堂、直播等,发布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和积极互动,以便动态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辅导员还应更新自身的思政教育理念,灵活运用不同的媒体平台。在优化管理工作的同时,辅导员积极举办多样化的活动,构建预防体系。经过认真筛选后,辅导员将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传播给学生,采用小视频、小短片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抵制不良信息,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
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来说,育人能力是其核心的工作要求。通过考核制度,高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准确的评价和激励。这样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应尽快完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期显著提升其育人能力[6]。然而,教育成效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整体过程难以精确量化。因此,绩效评价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全面评估辅导员的工作效果,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来进行。所以,在考核中,高校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要考虑工作成果,也要关注工作过程,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确保辅导员的工作成果能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评价。首先,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高校采用量化方法,制定校级、院系级和班级三级考核标准,以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考核内容应涵盖党建、学风建设、就业指导、资助工作、创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并实现工作内容的量化。其次,高校应将辅导员的自我总结与组织考核相结合,根据一定比例综合计算辅导员的自评成绩、学生评价成绩以及考核小组的评价结果,并及时公布。高校应对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道德水准有失的辅导员给予警告。在辅导员晋升和岗位调整时,高校可以参考这些评价结果,以实现以评促建的目标。最后,高校应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让辅导员通过结果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在宣布成绩后,高校管理层应积极与辅导员沟通,肯定其工作的同时,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积极调整。
为了提高辅导员的育人能力,除了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外,高校也应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应完善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并与师资规划有效结合,从而激发辅导员的自主学习热情,提升其专业能力。首先,高校应不断强化辅导员的终身学习意识,以继续教育体系为基础,着重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培养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持续提高其育人能力。其次,高校要合理规划继续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特色,具有创新性,并能为辅导员提供育人能力提升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指导。这包括政治、教育等理论性培训内容,同时还应涵盖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践指导。再次,高校应不断丰富和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辅导员可以选择脱产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也可以挂职锻炼,或在岗参加各种培训、外出进修等。高校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出发,推动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最后,高校应为辅导员提供读博、进修等机会,以提升其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高校尤其要关注那些能力强、素养高的骨干型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整个辅导员队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激励机制的推动作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而且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7]。首先,高校通过薪资待遇进行激励。高校适当提高辅导员的薪资报酬,不仅能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其育人潜力。高校可以将基础薪酬与绩效薪酬相结合,通过增加激励因素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性。其次,高校从情感层面进行激励,通过情感管理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并推动辅导员的全面发展。在鼓励和欣赏的视角下,我们应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与他们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同时,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赞扬他们的优点。当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优异时,我们应给予肯定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最后,高校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时间、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表现,给予他们合理的评价。对于表现优秀者,除了物质奖励外,高校还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空间。而对于表现不突出者,高校可以适当降职或调离,严重违纪者则予以解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并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为此,辅导员要坚定政治立场,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他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寻找有效的育人路径。此外,高校也应在制度层面完善辅导员的考核评估和继续教育机制,从而持续推动辅导员育人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