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演化与管理机制探索

2024-06-09 15:53林海燕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舆情危机社交

林海燕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公共基础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网络舆情挑战。这一挑战源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过去,信息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其范围和速度相对可控[1]。但社交媒体的崛起极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扩大了扩散范围。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声誉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与信任,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招生、科研项目的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因此,构建高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至关重要。该机制需涵盖危机的预警与监测、应对与处理,以及后期的管理与修复等多个环节。如何在危机爆发前及时发现和迅速应对,如何在危机爆发后进行有效的声誉修复和管理,都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化过程,探究其成因和影响机制,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演化过程

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化是一个动态、复杂且极为敏感的系统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危机的发展脉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演化过程。

(一)事件的爆发与初期传播阶段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化始于事件的爆发与初期传播。这个阶段是整个危机演变过程中最为敏感和迅猛的时期。事件的爆发通常源于校园内的各类敏感事件,如突发事件、学术争议、管理失误等。这些事件有着引起社会关注的潜在因素,往往因为其争议性或突发性而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2]。社交媒体在这一阶段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快速和广泛传播信息的特点让事件在瞬间扩散至全网。当事件爆发时,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迅速扩散的场所。在事件的爆发与初期传播阶段,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将事件的相关信息迅速传播出去,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由于社交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这些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扩散,形成事件初期的信息风暴。用户之间的点赞、评论和转发等互动行为,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的传播,形成了链式反应。这一阶段的信息扩散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的特征,迅速渗透到社交媒体网络的各个角落,从而引发舆情的初步爆发。这种爆发式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对高校维护自身形象和声誉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使得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超越传统媒体的报道范围,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迅速上升。因此,高校在事件初期必须迅速反应,及时传递准确信息,引导舆论,以有效控制危机的蔓延。在这个高度敏感的初期传播阶段,高校管理者的决策和沟通策略将直接影响着危机演变的方向和走势。

(二)舆情危机的演变与扩散机制

舆情危机的演变与扩散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呈现出独特的时空特性。随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初期传播,危机逐渐进入演变与扩散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的引导作用愈发显著。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了各自的信息传播网络,并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和主观性解读,形成了对危机事件的多样化解读和看法。这种差异化的导向作用,使危机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进而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征[3]。随着社交媒体对危机事件信息的持续传播和发酵,危机逐渐从高校内部向外部社会蔓延。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公众人物、其他高校等各方力量的参与,不断扩大了危机的影响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扩散过程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爆发式的传播。当危机全面扩散时,它便从一个局限于高校内部的问题转变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其波及范围远超学校园区,触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在舆情危机的演变与扩散过程中,公众情绪的激化扮演了关键角色。社交媒体上涌现出的大量评论和言论,往往包含着对高校和事件相关方的不满、质疑和愤怒情绪。这些情绪的激化不仅加速了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而且增加了解决危机的难度。情绪化的表达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形成了情绪传递的链条,进一步推动了危机的社会化和公共化。影响危机演变与扩散的因素和机制不仅涉及社交媒体的网络结构、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等问题,而且与公众的参与度、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4]。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保持对这些因素的敏锐感知和深入分析,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在舆情危机的演变与扩散阶段,高校管理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如与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及时回应公众质疑和引导公众情绪等,以更好地把握危机的发展脉络、减缓其扩散速度并降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

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化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危机的发展。其中,社交媒体的网络结构成为影响危机演化的核心要素之一。社交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构建了一个包含复杂网络关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虚拟的社交空间中,用户间的相互关联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均产生了深远而微妙的作用。不同的网络结构可能导致同一危机事件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传播速度和态势。这种非线性的影响机制增添了危机演化的不确定性。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在危机演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而一旦虚假信息蔓延开来,将极大地加剧危机的严重性。因此,对信息的核实与辨别显得尤为关键。高校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监测与辟谣机制,以确保真实信息迅速传播,并及时纠正虚假信息[5]。

公众的参与程度同样直接影响着危机的演变。在网络舆情危机中,公众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公众的关注度、热议度以及参与讨论的深度均对危机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采取建设性措施引导公众参与,通过及时信息公开和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共同构建网络舆情治理模式。此外,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在网络舆情危机中发挥着塑造机制和演化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可能导致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网络空间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了多元化和复杂性的舆情格局。高校需要敏锐洞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深入理解公众的情感和态度,以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触发的网络舆情危机。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化机制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为制定更为全面、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策略,有效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高校必须综合考虑社交媒体的网络结构、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

四、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探索

(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旨在提前识别并应对潜在的网络舆情风险,确保高校能在危机发生前作出迅速且明智的决策。一方面,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多个信息渠道进行监测,迅速捕捉到与高校相关的关键词和话题。通过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和分类,高校能够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脉络和趋势,从而为危机的早期发现提供基础支持[6]。另一方面,危机预警机制还需对多方面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信息传播速度、热度以及用户情绪、评论趋势等。通过综合分析,高校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网络舆情的风险程度,把握危机的关键特征。这种全面的数据分析也有助于高校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危机管理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总体而言,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数据分析的深度挖掘、专业机构的合作以及明晰的责任与流程,高校才能在网络舆情危机初期洞察风险,迅速作出科学决策,为有效应对危机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信息管理机制

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优化信息管理机制对于确保危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建立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以维护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高校应组建专业的信息发布团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审核、编制并发布相关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及时传达。同时,高校需整合校内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这样,一旦危机发生,相关信息能够迅速传递至各个相关部门,确保高校全面掌握情况并做出应对。其次,与媒体的沟通协调在信息管理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危机发生时,高校应积极与媒体建立联系,主动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以防止虚假信息的滋生与传播[7]。通过积极与媒体沟通,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导舆论走向,把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高校还可以建立与主流媒体的紧密协作关系。双方通过共同合作,确保危机信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从而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最后,在信息管理机制的优化过程中,高校还应该加强信息审核与修复。网络舆情危机中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真实信息。这可能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信息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手段与专业团队的紧密配合,及时发现并纠正虚假信息。这包括对网络上流传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和核实,以确保高校的声誉不受不实言论的侵害。

(三)构建舆情引导机制

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构建舆情引导机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减轻危机事件对高校声誉的损害,而且能主动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首先,高校应迅速发布权威信息,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初期,高校需及时传递真实、全面的信息,表达其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做法能够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减缓危机的扩散速度,并帮助高校在舆论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其次,成立危机沟通小组是舆情引导机制中的关键环节。该小组应由高校内部的专业人士组成,负责与公众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回应关切并解答疑问。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高校能够塑造出负责任、勇于担当的形象,进而平息公众的不满情绪,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为确保危机沟通小组的高效运作,高校还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并培养其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此外,高校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针对性引导,在合适的时机发布正面信息,以引导公众的注意力,改变其对事件的看法。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熟练掌握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确保信息能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同时,与网络“意见领袖”展开合作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借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可以更好地传递正面声音,引导公众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公共参与机制

为了强化公共参与机制,高校需要在内部营造积极的参与氛围。这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建立志愿者团队等方式来实现,以引导学生和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8]。高校可以组建专门的志愿者团队,广泛吸纳学生和教职员工加入,让他们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不仅是危机信息的延伸,而且是高校危机管理的群策群力之举[9]。同时,高校可以搭建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在线平台,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参与渠道。这个平台应具备信息收集、传递和互动功能,通过线上活动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此外,高校应设立危机管理建议箱,鼓励师生积极建言献策,形成民主、开放的参与氛围。通过这一平台,高校将更好地融入公众的参与和声音,形成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共同防范力量[10-11]。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积极融入社会化媒体,加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通过与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其他高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形成共建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12]。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高校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形成跨领域、跨层级的危机应对合力,共同迎接网络舆情危机带来的挑战[13-14]。

五、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舆情挑战。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高校的声誉与形象已不再仅受传统媒体的塑造,而是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与塑造。网络舆情危机,作为一种具有瞬时爆发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危机形态,对高校产生的冲击日益显著。为有效应对此类危机,高校不仅需持续升级科技手段,而且需培育全员参与的危机管理文化。只有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高校才能更为灵活、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从而确保学校声誉的稳固与提升。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为高校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社会声誉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舆情危机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停电“危机”
舆情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