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箭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从那时起,工匠精神一词就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视野中。除此之外,党的重要报告中也多有涉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可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党、国家、全社会的一个重要共识,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高铁技术、深海潜航器、航天技术、5G 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虽然“块头大”,但是还处于虚胖,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经济结构等方面还有“水分”[3]。前几年出现的到国外尤其是到日本抢购生活用品的情况,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频频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可见国家对工匠精神融入现代社会的迫切愿望,希望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甚至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从单纯追求GDP、追求速度的模式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转变。
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1 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急需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每个人都应具备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社会责任。
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而且使工匠精神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4]。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任务。培养“红色工匠”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真实写照。将红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特有的文化品牌和育人模式。
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也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育中处处体现思政教育的元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光有扎实的专业课背景还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积极加强红色文化的熏陶,努力成为一名“红色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科学有国籍,我们的“红色工匠”更要有国籍。高职院校培养的“红色工匠”队伍,除了具备工匠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韧执着、吃苦耐劳、专研创新的基本素质,更要具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志为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红色工匠精神”,就是兼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两种特质,是中国特色的一种职业精神。现阶段,中国正在努力成为制造强国,因此急需一批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素质的大国工匠队伍。职业院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红色基因融入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之中,是对时代迫切需要和强烈呼唤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有力回应[5]。但是,育人是一套系统工程,光靠职业院校一家发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国家、家庭、学校、个人、企业五方携手参与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育人效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以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红色工匠精神”的红色工匠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使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红色工匠精神”,为实现制造强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整个社会形成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精神的氛围,引导社会成员努力成为工匠,成为大国工匠,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关心工匠、爱护工匠的良好氛围,给予工匠较高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吸引更多的人传承和发扬“红色工匠精神”。国家大力建立红色大国工匠工作室,积极鼓励红色大国工匠开展现代学徒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使“红色工匠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光大。
1.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成都从10 个方面对“成都工匠”给予礼遇,子女上学享受教育优待政策,在制定三甲医院挂号、收费、取药享受“优先窗口”服务,免费乘坐市内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和市内公共汽车等[6]。设立“中国工匠节”可以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打造更多的精品和优质产品,滋养“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7]。
2.相应的制度做好保障。将工匠职称和职级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规定相应的职称和职级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国家相应的补贴标准。通过法律的保障,一方面可以打击危害工匠利益的行为,维护工匠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工匠事业,并积极向大国工匠方向努力。只有建立切实有效的职业法律法规,才能确保工匠的利益不受侵犯,才能确保“红色工匠精神”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职业院校“红色工匠精神”培育的监督检查。高等职业院校是培育“红色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和地点,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顶层设计,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红色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院校得到顺利开展。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撑很难实现我们的教育总体目标。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对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从小要着重加强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家长从小给孩子讲红色故事,讲大国工匠的故事,讲劳模的故事,从小在其意识中刻下“红色工匠精神”的烙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让孩子成为分享红色故事、大国工匠故事、劳模故事的主角,加深对“红色工匠精神”的认识和了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家长积极带孩子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非遗文化馆等地方,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继承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
1.用好教育教学主渠道。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将红色文化、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引领作用,将“红色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重要的培养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入心入脑,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一部分,
成为学生积极追求的目标,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积极行动。发挥好专业课的培育优势,通过日常的实训活动,实训老师的耳濡目染,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红色工匠精神”,并积极践行“红色工匠精神”。通过专业课,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本专业中取得的成绩、哪方面的不足以及与世界前列的差距,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决心和信心,从而产生培育“红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发挥好“三全育人”的积极作用,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红色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双师工作室,每个双师型老师带一定数量的学生,双师型老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丰富的企业实践和企业磨炼的经验,更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教,使“红色工匠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脑海,化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积极开展大国工匠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活动,通过大国工匠、劳模的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使命感,从而主动继承“红色工匠精神”。
2.筑好教育主阵地。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优势,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红色基因特质的工匠精神中的内在精气神对校园文化价值导向、精神追求及立德树人成效有着引领作用[8]。积极打造以“红色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校园“硬”文化活动,在教室、实训室、宣传栏、文化走廊要突出“红色工匠精神”突出任务和事迹的宣传,让学生在直观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积极丰富校园“软”文化活动,如积极开展以“红色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话剧、小品等文艺表现形式的创作,参与的学生在过程中接受了洗礼,观看的学生也受到了熏陶,学生自编自演的艺术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利用暑假积极开展以“红色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企业和社会对大国工匠工作室开展调研活动,对大国工匠和劳模开展寻访活动,在采访和完成调研报告的过程中,能受到更深的感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占领网络媒体“新课堂”。除了用好传统的主渠道、主阵地外,与时俱进用好网络“新课堂”。将学生创作的反映“红色工匠精神”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在“新课堂”中积极传播,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评价,实现价值认同和“圈粉”无数大学生的目的。积极打造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和学生成为网络主播,用他们的个人魅力,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学习大国工匠、劳模事迹,无形之中接受了“红色工匠精神”的洗礼。
积极学习、继承和弘扬“红色工匠精神”,促进个人更好的成长成才。个人要积极主动加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学习以及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职业理想,积极开展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明确责任意识,清楚了解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
企业是“红色工匠精神”培育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双元”育人中企业的重要一环。严格落实师傅带徒弟制度,将“红色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企业作为生产第一线也要积极给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工艺方面的差距、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差距,宣传提高差距意识、赶超意识、危机意识[9]。只有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不足与差距,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承担产业发展、国家兴盛的历史使命,主动参与“红色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国家需要的红色工匠。
中国现已成为了世界公认、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现阶段仍缺乏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0]。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启了中国积极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新的奋斗,培育更多拥有“红色工匠精神”的红色工匠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广大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身在新时代,要积极承担起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用“红色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将个人理想、个人发展、个人未来与国家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点亮自身的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样的人生才更具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