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问中国古代谁的文才最高,估计吵到世界末日也得不出个结论。但要问谁是古代文人中最能打的,那辛弃疾绝对实至名归。
辛弃疾彪悍至极又落寞无比的一生,都概括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里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诗词里写刀剑的文人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用过刀剑的却没几个。而辛弃疾却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榜样。他真的用刀剑杀过人,而且还不止一个。
南宋绍兴十年,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和李清照是山东老乡。家人希望他无病无灾地顺利长大,于是就给他起名弃疾。但这并不是家人对辛弃疾的全部期望,尤其是辛弃疾的爷爷,他希望孙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卧底。
是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那种卧底。
此时,北宋已经灭亡了十多年,中原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如果按照出生证上的户口所在地来看,辛弃疾应该算是个金国人。但辛弃疾的爷爷却偷偷告诉孙子,当年靖康之变发生得太突然,咱家没来得及跑,只能选择打入敌人内部伺机而动。所以孩子要记住,你是个宋人,永远都是。
辛弃疾小时候,爷爷没事就带着他去城外转悠。辛爷爷这么做不是为了让孙子亲近大自然,而是给小辛弃疾讲哪条路适合北伐,哪座山适合打埋伏,哪条河适合安营扎寨什么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辛弃疾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一边学知识,一边练习武艺,时刻准备着为收复河山而奋斗终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撕毁合约,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南宋。主力部队都堆到前线,后方自然就空虚了,辛弃疾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散尽家财,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正式投入了抗金斗争中。他带着人马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被任命为掌书记,主管整个队伍的文书机密,大致相当于军队中的参谋长。
可辛弃疾的抗金大业刚开始就遭到了打击。他拉来的队伍里有个叫义端的和尚,这个货非但六根不净,还是非不分,竟然利用和辛弃疾的亲近关系偷走了起义军的大印,准备去投靠金國人。
这下子可把辛弃疾给坑了。毕竟是你的手下当了叛徒,这事肯定得你这个直属领导来背锅啊。耿京原本是想把辛弃疾宰了的,但辛弃疾却说:“给我三天时间,我保证把叛徒和大印都追回来!如果做不到,我提头来见!”
辛弃疾也不说瞎话,他先冷静地分析了敌我的形势,判断出义端最有可能走的路线,然后亲自带人日夜兼程,在半路上成功截住了义端。辛弃疾一刀就砍下了义端的脑袋,然后淡定地拎着人头和大印回去交差了。
砍了义端之后,辛弃疾也重新获得了伙伴的信任。耿京派辛弃疾南下去联络南宋朝廷,希望来个里应外合、内外开花。
一行人辗转来到了建康,正好遇到了在此视察的宋高宗,他给辛弃疾等人一顿封官许愿,让他们把耿京和队伍都带到南方来。
事情本来很顺利,可就在办完事北上的路上,辛弃疾接到了一个坏消息:起义军中又出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他杀害了首领耿京,然后带着部队投降了金国,已经被封为济州知州了。这下子辛弃疾他们就很尴尬了,谁能想到走的时候还好好的,结果自己这边刚谈妥,老家却让人给偷了。
有人说:“要不咱也散了得了。”可辛弃疾却坚持要让张安国这个叛徒付出代价。他打算把张安国活捉到南宋公开处决,这样既能给耿京大哥报仇,又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当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
接下来的剧情,完全就是电影大片里才有的“高燃情节”了。
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五十人的特遣队来完成这个地狱级任务。他利用张安国的得意忘形,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带着几十人从容地来到张安国军营外,说有事和他商量。张安国一看对面就这么几个人,根本就没多想,还以为辛弃疾是来投靠自己的呢。
可没想到辛弃疾一见面就把张安国给绑了,然后大声劝降其他人:对面的五万人听着,你们已经被我们这五十人包围啦!我们后面还有十万援兵马上就到!不想死的就赶紧投降吧!
辛弃疾凭借着惊人的勇气、逆天的智慧和强大的感召力,最终实现了绝地反杀,不但替大哥耿京报了私仇,更让张安国这个卖国贼受到了正义的制裁。
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拥有“挑灯看剑”的豪情和“沙场点兵”的谋略。但遗憾的是,辛弃疾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抱负,最终却只能落得个“可怜白发生”的结局。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很多人都觉得辛弃疾一心报国,到了南宋却受到了冷遇。你看他干出那么英雄无双的事,南宋才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江阴签判,这也太抠了啊!还真不能这么说,南宋朝廷一开始对辛弃疾是很够意思的。辛弃疾虽然中过金国那边的举人,但这个学历在南宋这边肯定是不被承认的。江阴签判这个官职其实并不小,是科举考试中三甲以上级别才能获得的待遇。
辛弃疾可没有参加过南宋的科举,他一上来就被分类到文官序列里,这也是相当高的政治起点。要知道宋代是一个把重文抑武刻进骨髓里的朝代,哪怕是从开国到亡国就一直在打仗的南宋,武将也是被歧视的存在。又是砍人脑袋又是生擒敌将的辛弃疾,能获得文官身份,证明南宋朝廷对他还是很优待的。
但时间一长,问题还是出现了。如果说辛弃疾是最先进的智能操作系统,南宋就是一台超长待机的老年机,这两个玩意是既不兼容也不配套的。
首先,是与辛弃疾身份的不兼容。像他这样从敌占区过来的投诚人员,在当时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归正人”——就是改邪归正、弃暗投明的人。这样的身份注定了辛弃疾可以收获南宋朝廷的优待,却很难获得朝廷高层的信任。他刚回归南宋,就赶上了宋高宗禅让,宋孝宗上台搞北伐。
辛弃疾激动得不行,提笔写下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北伐攻略。但这次北伐压根儿就没他什么事,宋孝宗宁肯信任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却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辛弃疾不屑一顾。这次北伐最终只赢得仓皇北顾,草草收场。
其次,就是辛弃疾的行事风格和南宋的整体作风不配套。正统的宋人对于“重文抑武”的执念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不只是文官歧视武将那么简单,就连和“武”字沾点边的文官都要被人瞧不起。
所以辛弃疾讲求效率、追求实际的行事风格,在南宋士大夫眼中就成了“简单粗暴”“专横霸道”“没有团队精神”“只顾自己出风头”等罪名。比如淳熙二年(1175年),三十六岁的辛弃疾被派到江西剿匪。他步步为营,围追堵截,把叛军逼得只能投降。后来,辛弃疾二话不说,直接把叛军全宰了,彻底平定了这次叛乱。然后他就被弹劾了,理由是“杀人太多”。
后来湖南出了叛贼,朝廷又派辛弃疾去摆平。辛弃疾打报告申请经费,要打造一支“飞虎军”。朝廷里有人心疼钱,也有人看不惯辛弃疾的做法,就下了一个金字牌,命令辛弃疾停止一切活动。这个金字牌是南宋最高等级的行政命令,当年岳飞就是被这玩意逼得不得不放弃北伐的。
可辛弃疾收到金字牌后,就跟没事人一样往懷里一藏,然后给手下人下了道死命令,说:“再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要是这编练新军的事再搞不定,老子分分钟弄死你们信不?”
手下人应该是相信的,所以大伙儿累死累活玩命地赶进度,等到上面再来问的时候,飞虎军已经成功组建,之前的停办命令自然也就作废了。
辛弃疾这样的狠人,练出来的军队自然也很能打。他带着飞虎军很快就平定了当地的匪患,甚至还计划着再扩扩编,直接北伐去。
朝廷一看吓坏了,赶紧给辛弃疾换了个地方,说江西闹饥荒,让他去搞定。没办法,辛弃疾不得不去。但他一到江西就发布了一条充满威胁的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敢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的,流放和砍头,自己挑一样吧!
真是社会我辛哥,人狠话不多。在他老人家的威胁下,没人敢不配合,这次饥荒问题也成功解决。但他自己却被人弹劾,理由是他作风粗暴,所以又被撤了职。
绍熙二年(1191年),辛弃疾出任福建安抚使。他到了福建一看,说:“这地方多山靠海,海盗猖獗,我看还是得练一支新军才能镇得住场子啊。嗯,不如这支新部队的名字就叫……”
朝廷表示:滚。
在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辛弃疾都处于一种半退休的赋闲状态,他既无法在身份上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同,也无法在作风上贴合南宋官场的标准。所以他偶尔才会被朝廷拎出来当一个工具人,用完了就被一脚踢开。
他被弹劾的理由也总是“好色”“贪财”和“杀人”。而辛弃疾也很少为自己辩解,仿佛默认了自己这三个罪名。
辛弃疾没有为自己辩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唯一的错,就是他始终放不下抗金大业。他就像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再怎么收起獠牙利爪,身上的铁血酷烈也会让那些软绵苟且的绵羊感到害怕。就连和他的主张一样的主战派也受不了他,唯恐和这个作风凌厉的家伙扯上关系,所以他只能在蹉跎中“可怜白发生”。
(恩惠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人间惊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