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事件,共产党人多措化解危局

2024-06-08 11:26:05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19期
关键词:政治部黄埔军校黄埔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合作以来最为严重的分裂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人是如何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并化解危局的呢?

制止惊惶情绪、冒失行为

1926年3月18日,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接命令派中山舰到黄埔听候派遣。当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有过调舰命令。这时,又传出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要劫持蒋介石的谣言。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此即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后,熊雄(黄埔军校政治部负责人)向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汇报情况。区委决定设立由熊雄、恽代英、聂荣臻、陈赓和饶来杰组成中共黄埔党团,统领该校党的工作。

广东区委指出该党团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左派,争取中间力量,反对极端势力。”指示的要点,一是举孙中山之旗,二是坚持国民革命。

当时,公开质疑中山舰事件的,校内不乏其人。其中第四期政治科学生王襄在大会上质问蒋介石的举动,尤为轰动。熊雄专门找王襄谈话,对他不讲策略、不顾后果、个人狂热的举动提出了批评。霍步清、裘树藩等,也公开挑战蒋介石,受到党组织的告诫。通过一系列工作,党内统一了思想认识,制止了惊惶情绪、冒失行为的继续蔓延。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引诱、逼使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组织。黄埔军校党团作了有力的抵制,当时,黄埔军校有共产党员500多人,只有39人退出共产党,而已暴露的共产党员,却有250多人退出了国民党,同时退出了黄埔军校和蒋介石掌控的第一军第一师。蒋介石心劳日拙,不但未能达到削弱和整垮共产党的目的,反而削弱和孤立了自己。

顾全大局,掌握舆论

北伐出师之前,蒋介石成立“黄埔同学会”。这是以蒋介石为中心、由其一手掌控的组织。该会成立时,共产党员除蒋先云声明“不受选”外,其他人未正面反对和抵制,而是有选择地参加了其中的工作。

中山舰事件后,军校共产党组织加大了办报、办刊工作的力度,创办了《黄埔日刊》《革命画报》等报刊。这些报刊对驱散中山舰事件的阴云,掌握舆论导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7月26日,蒋介石离穗北上前,将“禁绝小组织——小团体”作為临别赠言,指令印发全校,企图将共产党定性为“小组织”或“小团体”,进而加以“禁绝”。对此,熊雄在《黄埔日刊》发表《对于校长“临别赠言”的说明》:第一,孙中山“主张容纳各派革命分子”原则是“不可移易”的;第二,所谓“小团体”是“纯以乡土或感情而结合”的团体;第三,共产党“既是代表工农的政党,自有其独立性”。

熊雄将蒋介石的“赠言”作了有利于维护革命团结的解读,严正维护了共产党的独立性。

加强政治部力量

黄埔军校政治部是共产党人主持的部门。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任凭风浪起,坚守政治部,而且在政治部工作的共产党员还增加了。

黄埔军校的前三期,未设有政治科。后增设政治科,与步、工、炮、经理各科并列,由政治部主办。

或许有人会以为,经过中山舰事件的打压,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已经一蹶不振,黄埔军校也已经走向衰落了。这一看法失之偏颇。历史事实表明,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对蒋介石的反共、分裂活动作了有力的抵制,思想上辨明了方向,政治上站稳了脚跟,组织上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也稳定了黄埔军校统一战线的大局。

北伐出师后,在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在革命潮流节节高涨的推动下,中山舰事件阴云被逐步驱散。

至1927年4月,蒋介石通过流血的反革命政变,摧毁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

(摘自《团结报》4.11 曾庆榴/文)

猜你喜欢
政治部黄埔军校黄埔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52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8
黄埔老兵陈生华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0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36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30
《政工学刊》2016年优秀通讯员
政工学刊(2017年2期)2017-01-01 04:22:59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现代企业(2015年7期)2015-02-28 18:53:01
《政工学刊》2013年优秀通讯员
政工学刊(2014年1期)2014-01-12 01:10:58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
军事历史(1995年2期)1995-08-16 03:14:58
红军时期的前方与后方政治部
军事历史(1994年3期)1994-08-21 0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