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勋
勤于政事,锐意革新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村,一座纪念馆隐藏在周边的民居中,朴素的大门上“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几个字赫然可见,这里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的景点——一个不太热门的遗迹,而在180多年前,这里曾成为整个国家的焦点。
现存两个销烟池边长大约为45米,池底铺有石板,四周设有木桩和钉板。
“准确说现存的销烟池不能叫‘遗迹,应该叫‘遗址。”鸦片战争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林则徐当时在虎门销烟,是通过盐卤水和石灰的混合来分解和销毁鸦片,然后海水涨潮时将残渣冲走。不用火烧的原因第一是会产生毒气,第二是因为烧完后鸦片膏残余会渗入沙地中,还可以提炼得到鸦片。销烟池的大体位置和边长是有历史资料证明的,不过有多深却没有资料提到,这两个销烟池是后来在原址上挖掘出来的,所以说是销烟‘遗址比‘遗迹更准确。”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被道光皇帝传谕回京,特颁给他以钦差大臣关防,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第二年,林则徐开始挖掘两个销烟池。
为什么选择虎门?其实收缴的鸦片本来要运回北京销毁,后来考虑到运送人力、财力成本等因素,清廷最终否决了这个计划。加之虎门是海防重镇,又是海军驻地,在虎门销毁,既可杜绝内鬼监守自盗,又可震慑外来侵略者。
当时的背景是,中国之前出口茶叶、瓷器、丝绸等,从英国获得了大量白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政府支持和纵容英国鸦片商贩用走私漏税等手段,把鸦片偷运到中国内地,贩夫走卒、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染上毒瘾后,不仅身心健康受损,还持续大量购买鸦片,宏观上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彼时,市场上的外国银元能够与纹银等值,英商出售鸦片时以银元计价和交易,使市场对银元的需求量大增,银元的身价便被抬升。外国银元制作精美,大小适宜,携带使用方便,受到百姓欢迎,以致银元这种外国货币逐渐占据中国市场,甚至威胁到清廷的统治,道光皇帝终于下决心禁烟。
林则徐在地方任职时多有禁烟措施,他深谙鸦片禁而不绝的根源:“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民间有人吸食鸦片而被搞得家破人亡,但权贵吸食鸦片似乎成为“特权”,而不受半点道德指摘,社会风化因为他们遭到极大破坏。林则徐率领一干官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收缴了烟土近两万箱,共计两百多万公斤,尽数销毁。
步入鸦片战争博物馆,历史的声音响彻耳际。销烟之后,经济战变成了枪炮之战,清廷羸弱的兵力、迟钝迂腐的体制,在英国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林则徐在危局之中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过,当道光皇帝意识到英国再这样打下去可能危及政权,遂将林则徐发配至新疆,安稳英国人情绪,最终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暂时止住了英国人的枪炮。
实际上,林则徐在销烟之前,已经想到了制约外国银元的策略。他主张大力开采银矿,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商民开矿冶炼银元。封建专制体制有着如惯性一般的惰性,不危及其统治,放权这类事情统治者能不做则不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虑萦绕在道光皇帝脑海中,谨慎的他认为,现在便已经有人私铸外国银元,如果公开发行大清银元,私铸大清银元的岂不是更多。直到1893年,湖北省先行铸造“龙洋”,1900年后,清廷才全面开铸银币。此时,清朝已经暮气沉沉,溃堤之势已不可逆。
销烟细节不再赘述,时代将林则徐推到了民族主义的浪头,体制又将他贬谪为戴罪之人。对一名50多岁身处逆境的高官来说,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兴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解脱。林则徐却锐意革新,在帝国的暮年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危局中的担当和责任,他在严禁鸦片入口同时,还劝人戒毒,助人除瘾。他想方设法收集戒毒方脉,并总结出戒烟验方四种,这些验方后来在民间广为传抄。
禁烟与接纳西方文明并不相悖,林则徐主张打破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允许和鼓励中西的正常贸易。为了抵御外强,林则徐学习西方的科学,寻找富国强兵的道路。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就组织了翻译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先后编译出《四洲志》《华事夷言》《澳门新闻报》和《各国律例》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四洲志》由《世界地理大全》翻译而来,记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他让人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又从西方报刊上摘译了评论中国的言论资料,编辑成《华事夷言》,这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参考消息”。
林则徐还多次与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曾协助林则徐销烟,后遣戍伊犁两年)、前线将领关天培视察虎门要塞,在横档江面察看了木排铁链,视察了威远炮台,巡视了靖远、尖沙咀、官涌等炮台,观看从澳门购置的外国铜炮。
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则徐通过美国的旗昌洋行购买了一艘重达1060吨的英制商船“甘米力治号”,将其改为军舰,装载英制大炮34门,这是中国海军中最早的外国造军舰。
林则徐赴戍新疆途中经过京口(今江苏镇江),会见了挚友魏源,两人彻夜长谈。魏源之父魏邦鲁曾在林则徐的手下做过小官,因廉洁奉公而受林则徐的器重。后来,林则徐将魏源引荐给朝中主战派人物两江总督裕谦,魏源投笔从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
外侮日亟,国事茫茫,昏黄的灯火犹如时代的那束光,在漆黑的夜里散发着几近渺茫的希望,两个灵魂却是滚烫如火,他们仍想着改变时弊。林则徐将自己编译的《四洲志》及有關资料委托给魏源,嘱咐其进一步整理。京口一别,二人再未见面。当时魏源作《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说:“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萍。”
后来,见清政府的投降派昏庸误国,魏源愤而辞归,立志著述。他根据林则徐提供的资料,“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钓稽贯穿”,辛苦编撰,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50卷本的《海国图志》,后几经修改终成书100卷。这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详尽、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包含有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宗教、历法以及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维新变法主将梁启超赞誉其为“经世”著作。
经世学派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属于离经叛道。主流思想中,中华文化的天下观是天下共主的朝贡体制,中国具有“以夏化夷”的责任,向洋人学习,还怎么显示天朝之威仪?魏源的思想受到批判和攻击,在国内没有卖出几本。咸丰元年(1851年),几本《海国图志》被夹杂在商船带到日本,日本海关官员例行检查时翻看后,惊叹为奇书,此后与清朝有贸易的货船经常搜集购买《海国图志》。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学者佐久间象山非常认同魏源的主张,感慨“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海国图志》被译介到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启蒙作用,影响到后来的“明治维新”。
尽管林则徐发挥了他作为人臣的各种能动性,但庞大而迟钝的体制已经无法做任何改变,反而要消灭一切变化的征兆以维持稳定,林则徐这样锋芒毕露的能吏被雪藏是注定的。他的目的地是新疆伊犁,告别魏源,他继续西行。
清军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以后,为巩固在当地的统治,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总管天山南路、北路和东路的军政大权,是清代八旗驻防体制中设立最晚、领兵最多、职权最重的驻防将军。新疆不少城市在同治年间的战乱中遭到重创,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仍未被修缮,林则徐经过4年多跋涉来到伊犁惠远城时,满目疮痍,他想为伊犁百姓做点事。他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请求,被布彦泰采纳。
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上,一名近60岁的老者,带病与兵民开垦耕作。他并不想做政绩工程,而是希望边陲长治久安,一个更加宏大的工程圖逐渐在他心中成形。他沿着施工河段细致勘测丈量,深入到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流域考察,他心怀千年大计,计划修筑一个灌溉系统,解决阿齐乌苏地区的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
林则徐并不贪功,自愿上呈布彦泰表示:“情愿承建龙口工程,藉图报效,将来工浚,断然不敢希冀乞恩。”林则徐采用“分段承修”的施工原则承建工程,与他早年丰富的治水经验和缜密的治水思想分不开。
时值清廷困顿,没有资金来源,林则徐与当地官绅一起捐资修建,亲自带领民工挑沙挖石,建坝筑堤,完成了工程量浩大的龙口工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200多公里长的水渠全线贯通,此后,喀什河之水进入良田,保障了阿齐乌苏等地的水源供给,至今仍然造福一方。老百姓感念林则徐的功德,称这条大渠为“林公渠”。
林则徐还在新疆大力推广坎儿井,积极帮助当地老百姓改造原有坎儿井,积极传播纺纱技术。新疆盛产棉花,林则徐就推行使用了纺车,大力推动了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新疆人民为纪念林则徐,便把纺车称为“林公车”。他还极力维护民族团结,他在新疆的三年时间中,平等相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并要求清政府给少数民族以耕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林则徐“师夷长技”的思想,影响了清末洋务运动的实力派人物,激励后人向西方寻找救亡图强之路。之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演绎了一段段壮阔而悲情的历史。
清正彪史,垂裕后昆
福州西湖公园,老树吐新绿,旧枝开繁花,春日暖阳下,游人如织。当年,李纲、陆游等名人雅士曾游历至此,如今,这里成为了市民游客游乐、健身、怀古的绝佳场所。
桂斋东侧,立着一人多高的小亭子,四角方形混凝土柱,西式叠涩檐口,攒尖顶,名为禁烟亭,为1929年修建。亭内为禁烟亭碑,坐北朝南,上书“禁烟亭”三字,碑背面上有题词:“虎门潮汐淘难尽,九十年来功未成。传檄有词惊岛国,投荒何路挽天京。忍看洪水行无阻,愿借炎风洗不平。万里孤臣千载泪,自家人自坏长城。”这是福州籍书画家蒋平畴所书。
禁烟亭碑简略地概括了林则徐的一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回京后,先后领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之职。到了地方,他仍然尽己所能,为民担当,不过,他将更多精力用在了安稳社稷之上。当时清廷统治危机四伏,民变四起,尤其以西北、西南为甚。林则徐先后在陕西镇压了组织规模庞大的“刀客”,赴大理剿办保山汉族地主武装打劫要犯、屠杀回民的抗官暴乱,又镇压腾越彝民暴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疝气旧病复发,请假调治。回乡途经长沙时,他约湖南名士左宗棠在舟中相见,二人彻夜长聊,谈到了国际形势,也谈到了屯政、水利等专业问题,被后人称为“湘江夜话”。后来,林则徐与人讲起这次会见,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与此同时,一场威胁帝国的农民运动正席卷而来,两年后,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在洋务派人物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投入到了保卫清廷的阵营。
而林则徐回到福州没多久,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急赴广西镇压拜上帝会起义,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后来安葬于福州马鞍山。
宦海浮沉了三十多年,林则徐曾“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虽为封疆大吏、钦差大臣,但始终以民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儒士的高风亮节。
现代历史学家蒋廷黻对林则徐的评价较为中肯,他说,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所以士大夫认为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真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他虽有这种觉悟,但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
蒋廷黻认为,林则徐“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林则徐的局限是时代的局限,如今回望,他精神上的亮点仍具有永恒的意义,值得撷取、借鉴,比如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位于北京西南的良乡镇在清朝时为县级行政区,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良乡东门外的卓秀书院,顺天府通判李森、恩守奉县令之命,正等候一品大员林则徐莅临。当时,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全省水师。林则徐用钦差大臣的官印发出的第一道公文,就是给良乡县衙的《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
传牌相当于如今的通知、通告。钦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员,按封建社会的常规,其礼仪、排场仅次于皇帝出巡。但林则徐却发出传牌:明确自己新官上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不准借机从中得利,“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
从良乡到广州,几千公里的路程,要经过无数官府、县衙,林则徐甩出这道传牌,就给这次出行定了调:一切从简,违者必究。林则徐言出法随,到良乡吃了一顿家常饭,便早早歇息,第二天拂晓即告别卓秀书院,启程南下。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英国代表义律送来一套白金钻石烟具,林则徐拒绝说,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请阁下将烟具带回,存入皇家博物館当展品。作为钦差,林则徐出巡不事虚荣,轻车简从,一扫当时官场上的陈腐习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内有这样一副林则徐所写的对联。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这与《周易》所言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传统达成文化的衔接和传承。
林则徐言行一致,任陕甘总督时,他曾为三个儿子写过《析产阄书》,对家产进行了分析和处分,并嘱咐儿子说,自己为官三十余年,“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林则徐还告诫家人:“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
林则徐还写下一篇《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这既是林则徐的修身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林则徐育有四女,分别是林尘谭、林金鸾、林普晴、郑林氏。林尘谭嫁与刘齐衔(官至河南布政使,署理河南巡抚);林普晴嫁与沈葆桢(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其母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郑林氏嫁与郑葆中(秀才,其父官至江西九江府知府)。
林则徐二儿子林聪彝,历任内阁中书、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补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林聪彝之女林步荀,嫁给沈葆桢之子沈琬庆。因此有人说,“三坊七巷”藏着达官贵人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
时光悠悠,古城言语,诉说着一代股肱的精神与风化,还有他的矛盾与挣扎。林则徐一生始终恪守着“十无益”格言,在昏聩颟顸的年代,展现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士大夫精神。如今,纽约市华埠中心,东百老汇街的前端立着一尊3.2米高的林则徐铜像,他气宇轩昂,目光炯炯直视前方,展现着睁眼看世界的胸襟和禁毒先驱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