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农业农村部召开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部党组书记、部长,部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组长唐仁健出席会议,为战略咨询委员颁发聘书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保障和基础支撑,强化农业农村科技战略咨询,行政、学界双线发力,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会议指出,战略咨询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关键引领作用。要把农业农村科技战略咨询作为创新先手棋,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围绕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科技资源战略布局、科技创新体系重构、科技管理机制优化等重点领域,搞好前瞻谋划、精准把握,以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推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会议要求,战略咨询委员会要围绕农业农村科技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开展咨询服务,履职尽责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开展趋势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找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战略突破方向。突出应用导向,面向产业紧迫需求,把准研究方向、选准研究课题,凝练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清单。围绕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晰各层各级涉农科研机构的角色定位、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机制保障等,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究建立健全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学术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近期,按照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工作部署,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动物布病参考实验室,对我国现有动物布病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动物布病疫苗安全可靠,规范使用布病疫苗能有效防控牛羊布病。
国家动物布病参考实验室对我国已上市和正在注册申报的所有布病活疫苗生产用菌种,进行了豚鼠、小鼠安全试验等实验室安全性评价;对A19株和S2株布病活疫苗,在牛羊养殖场开展了田间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实验室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所有布病活疫苗均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对布病活疫苗的安全要求。田间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A19株和S2株布病活疫苗免疫接种后,对牛羊均安全。同时,参与评价实验的所有实验人员和养殖场工作人员均未发生布病疫苗引起的不适,说明只要采取规范的个人防护措施(戴护目镜、口罩、手套等)进行A19和S2疫苗免疫接种,就不存在对从业人员的安全隐患。田间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牛羊免疫接种A19或S2株疫苗后2~8周,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抗体检测,免疫牛的抗体阳性率均在90%以上,免疫羊的抗体阳性率均在80%以上,这些结果充分证明疫苗免疫有效。S2株疫苗免疫1年后,免疫羊仍能有效抵抗布鲁氏菌强毒菌株攻击,进一步证实疫苗在临床使用中是有效的。
国家动物布病参考实验室指出,近年来的动物布病疫苗监督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流通环节抽样检测的布病疫苗,合格率均达100%。在畜间布病流行风险较高的地区,科学规范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是当前防控牛羊布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近期,安徽省“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现场推进会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前率队赴安徽省固镇县、利辛县、阜阳市颍泉区观摩肉牛产业建设有关项目。
会议强调,2024年是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坚定发展信心,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认真落实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意见及支持肉牛产业发展10条政策,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发展壮大规模养殖,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做大做强全产业链,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加强人才科技支撑,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推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要求,要锚定年度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协同联动统筹调度,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作风推动安徽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安徽省肉牛饲养量168.8万头,肉牛规模养殖场1324家。
近期,2024年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工作启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及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人等130余人参加会议。近年来,青海省把牦牛产业发展提升到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全局高度。2023年,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在4州8县32个乡(镇)组织开展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试点工作,完成牦牛人工授精授配5958头,超目标任务19.2%,以实际行动推动技术推广工作落地见效。
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是推动青海省种业振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力打造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内容,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贯通的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推广体系,通过示范点选择、组群及管理、同期发情处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改良点建设等6个方面制定完善技术规范,建设牦牛人工授精工作站点32个,并建立技术专家库,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1381人次,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的物质、人才、设施条件。
2024年,青海省将在8个市(州)30个县,建设牦牛人工授精工作点36个,完成牦牛人工授精3万头,计划生产制作牦牛冻精6万剂,计划组织省级培训班1期,县(市)级技术实操培训30期,组建县(市)级专业技术推广队伍30个,为加快推进青海省牦牛良种化进程,健全牦牛良种繁育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春节节后鸡蛋价格为何下跌较快?“从2019年以来同期蛋价走势看,2024年农历正月蛋价下跌属于正常波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宁分析。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春节前鸡蛋价格相对平稳,批发价稳定在9.64元/千克左右。农历正月初四(2024年2月13日)以后,蛋价持续下行,批发价由9.70元/千克下跌至3月6日的8.44元/千克,跌幅为12.99%。“与近5年同期相比,今年春节后的鸡蛋批发价跌幅12.99%处于正常范围。”朱宁说。
专家认为,导致春节后鸡蛋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春节后鸡蛋消费进入淡季。流通环节处于消耗库存阶段,经销商补货谨慎,走货减缓;家庭消费处于消耗节前囤蛋阶段,采购积极性差;食品加工厂逐渐复工复产、学校陆续开学,对鸡蛋加工和鲜食消费增加有限,难以扭转消费颓势。二是供给方面,全国在产蛋鸡存栏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鸡蛋产量同比增长约1%,叠加春节期间积压的鸡蛋在假期后集中上市,鸡蛋市场供应充裕。由于供应充裕、需求不振,蛋价承压下行。
关于后期鸡蛋价格走势,朱宁认为,在产蛋鸡数量稳定,鸡蛋市场供应比较充足,鸡蛋消费难有明显好转。市场供需估计以经销商消耗库存和居民食用节前囤蛋为主。短期来看,蛋价将震荡下行,延续往年农历正月初四之后大约1个月持续下行的波动规律。预计在3月中旬,蛋价下行走势减缓,进入相对平稳波动状态。从长期来看,2024年上半年鸡蛋价格整体将弱势运行,节日对鸡蛋消费的提振有限,蛋鸡养殖由盈利转为亏损的可能性较大。蛋价由弱转强预计出现在7月中旬或下旬,三季度蛋价为全年最高,蛋鸡养殖进入盈利期。国庆节以后,鸡蛋消费进入淡季,蛋价将震荡小幅下跌。
朱宁建议,有关部门应实行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分析生产形势和市场走势,及时对外发布产业预测预警信息,引导市场预期,为蛋鸡养殖者提供决策依据;蛋鸡养殖者要科学看待鸡蛋价格走势,准确把握鸡蛋价格波动规律,做好降本增效、疫情疾病防控,合理控制养殖规模。
3月是传统“地趴粮”最后一波集中上市阶段,政策为了保护售粮主体,增储消息频出,推升玉米市场价格,预计在售粮结束前,政策仍以利多提振为主。政策加持下,贸易环节入市信心亦有提升,但心态仍显谨慎,价格反弹后贸易入场意愿下降,近期玉米价格承压回落,但预计回调空间相对有限,或以区间震荡为主。
政策提振下,玉米市场购销两旺,基层积极售粮,贸易积极采购,但因春节后基层余粮较多,近期上量压力逐渐显现,前一段时间辽宁锦州港晨间集港汽运车辆超过千辆,为创纪录高位。近期,虽然集港车辆有所减少,但仍处于往年同期高位水平,上量压力下,辽宁锦州港玉米价格小幅下调20~30元/吨。
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走势相对强于北方港口,近日虽然北方港口价格稳中趋弱,但东北深加工企业仍以上调为主,当地淀粉企业仍呈盈利状态,且其春节期间玉米库存消耗较大,目前库存处于往年同期低位水平,补库需求支撑价格。华北地区近期玉米价格下跌更为明显,华北贸易商阶段性采购意愿较东北贸易商弱,而且华北今年余粮较多,价格一反弹就有大批粮源出售。上周四开始,山东深加工企业晨间未卸车辆连续5日超过千辆,周末价格跌幅30~50元/吨。预估近几天华北玉米上量压力会有缓解,进而减缓价格跌势,且目前华北地区淀粉加工利润处于高位,山东加工利润超过100元/吨,河北省加工利润超过200元/吨,均支撑华北淀粉企业建立玉米库存。
惊蛰节气已过,气温回暖,“地趴粮”不能继续存放,东北“地趴粮”预计在3月中旬左右出售殆尽,且今年售粮进度偏慢,因而价格预期有一定幅度回落。但因节后玉米价格上涨,基层售粮加速,“地趴粮”上市压力已被分散,本轮“地趴粮”上市对价格的压力有限,预计价格回调幅度并不大,且贸易环节存在逢低建库意愿,配合政策托市导向,价格回调阶段不必悲观。待“地趴粮”上市过后,玉米价格有望出现一轮阶段性上行走势,因届时基层售粮压力已大幅缓解,粮源已转移到贸易环节当中,贸易端议价权更强,且叠加资金成本和仓储成本的累积,相对利于玉米价格上涨,但整体涨幅不会太大。
2024年度玉米丰产,进口谷物预估同比增加,配合后续进口储备玉米投放预期,供应仍显宽松;虽然深加工需求表现亮眼,对玉米消耗存在一定增量预期,但饲料养殖行业对玉米的消耗量下降预期更大,供增需降不支持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因而,预计玉米价格短期回调幅度有限,后续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但持续上行动力仍不足,建议农户稳步售粮,贸易环节谨慎囤粮,关注政策动向。
近期,河南瑞航农牧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航农牧”)与沙特阿沙尔农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阿沙尔公司”)合作投资养殖肉鸡、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现场签约4.9亿美元(约35亿元人民币)。根据协议,瑞航农牧将在5年内为阿沙尔公司提供总金额4.9亿美元的畜牧机械装备,这也是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畜牧机械制造产业单次出口的最大一单。
阿沙尔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经营范围较广的企业。由于沙特人民偏爱鸡肉和鸡蛋,每人每年消耗45千克鸡肉,目前所需55%自供,45%进口,为了弥补产能空缺,沙特政府和阿沙尔公司商定在沙特建设一个肉蛋鸡全产业链的养殖项目。目前,土地、项目各项手续基本完善。阿沙尔公司指定瑞航做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设备供应、技术服务。框架协议书已在省政府“一带一路”代表团和沙特农业部的见证下在沙特农业部签订。
近年来,西平县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西平县畜牧机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畜禽养殖设备生产地。据了解,瑞航农牧是西平畜牧机械行业的标杆企业,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公司主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自动化畜牧养殖设备,并可为客户规划设计全套的自动化畜禽养殖设备的集成方案,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专业生产自动化养鸡、养猪设备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近期,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用于饲养猪只的圈舍”,授权公告号CN220528911U,申请日期为2023年7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饲养猪只的圈舍,其包括:构成圈舍外边缘的围栏,围栏合围形成猪只的活动区域;固定设于围栏内且横跨活动区域的隔栏,隔栏包括间隔开的第一栏段和第二栏段,第一栏段和第二栏段之间的间隔构成可供猪只通过的开口;以及可拆卸式设于开口处的活动圈门。本申请提供的用于饲养猪只的圈舍能够根据不同的猪只日龄/体重段和/或现场管理操作调整猪只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形式,更符合猪只的生长特点和行为需求,同时能够改善圈舍内部的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并减少猪只之间的攻击、争斗和异食等行为,便于工作人员的日常饲喂、护理和免疫等操作,进而有利于提高猪只的生长质量和猪场的经济收益。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将在线软电离质谱鼻技术应用于牛奶的产地溯源研究中,成功区分了红原牦牛奶和其他三个产地(天津、内蒙古、河南)的奶样,并准确识别了地理标志红原牦牛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
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保护是当前食品真实性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针对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识别的常用技术普遍存在预处理复杂、费时、耗溶剂等局限性,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地标乳制品真实性评估方法是必要且紧迫的。
为了提高分析效率并确保真实性鉴别的准确性,科研人员采用在线软电离质谱鼻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数据分析展开红原牦牛奶的真实性评估,最终确定了区分红原和其他三个产地的28个潜在标记物,挖掘出六种化合物是地理标志产品红原牦牛奶的特征化合物。该研究表明,SICRITQTOF MS可作为一种快速、易操作和非靶向的分析技术,用于鉴别地理标志乳制品,为乳品的原产地溯源提供了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方法,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风险预警与防控团队揭示了鸡源阿尔伯蒂埃希氏菌通过携带blaCTX-M-55和blaTEM-141耐药基因介导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的耐药新机制。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研究人员对blaCTX-M-55和blaTEM-141基因共转移的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上。
阿尔伯蒂埃希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新出现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肠道病原体,可导致人类水样腹泻、腹胀、呕吐、发热甚至菌血症。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因具有耐药性强、耐药谱广、散播快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该研究从华东地区50份肉鸡样品中分离鉴定4株阿尔伯蒂埃希氏菌,同时对四环素类、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7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接合试验发现,耐药性最强的EA04菌株携带ESBL基因blaCTX-M-55和blaTEM-141,位于可转移质粒的IS15-blaCTX-M-55-wbuC-blaTEM-141-IS26区域,并在多种细菌中发现高度同源序列。基于ST4638型阿尔伯蒂埃希氏菌的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EA04菌株与人源阿尔伯蒂埃希氏菌分离株处于相近进化分支。研究结果提示,鸡作为多重耐药阿尔伯蒂埃希氏菌的易感宿主,在感染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耐药基因储藏库的功能,增加了这些基因在人类、动物和环境之间横向传播的风险,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流行病学团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猪体内感染的靶细胞,以及在靶细胞内延长感染(Prolonged infection)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以“Single-cell profling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disease in pig spleen reveals viral and host dynamics”为题,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非洲猪瘟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头号杀手”,然而,ASFV在猪体内真实生理环境下感染的靶细胞以及其在靶细胞内延长感染的机制仍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结合流式细胞术、多色组织芯片和体外感染鉴定等多种技术,对ASFV 感染过程中脾细胞类型组成的动态变化、感染细胞嗜性,调控免疫应答和抗病毒反应规律,以及其延长感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首先建立了ASFV对猪感染致死的模型,测定了各组织感染指标的消长规律,表明脾是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因而选择病毒感染猪的脾进行单细胞测序。进一步深入分析及实验验证,确定了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是脾中感染ASFV的主要细胞类型。ASFV感染造成巨噬细胞大量死亡,一种罕见的单核细胞亚群成为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对该群单核细胞进行谱系分析表明,它们是由骨髓紧急运输而来的未成熟单核细胞,该群细胞均未表达或低表达单核细胞的标记分子CD14。对该靶细胞分析发现,细胞凋亡、干扰素反应和抗原呈递能力在这些单核细胞中被显著抑制,这有利于ASFV在猪体内的感染延长。由于该群未成熟的细胞不表达经典的单核细胞标志分子CD14,因此,到目前为止,未成熟单核细胞作为ASFV重要靶细胞的还未被发现,也没有报道。 另外,ASFV感染细胞及旁观者细胞中MHC II类基因在整个ASFV感染过程中均显著下调表达,进而为揭示ASFV抑制抗原递呈的机制和中和抗体无法产生的原因提供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系统阐明了ASFV感染的细胞嗜性、病毒复制和感染动态,以及激发免疫反应的特征,为ASFV感染路径的鉴定和感染致病机制的阐明提供了重要数据。
2月28日,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报道,南极大陆首次发现一种致命的禽流感病毒。阿根廷和西班牙科学家从2024年年初在南极普里马韦拉站附近发现的贼鸥尸体内检测到了H5N1病毒。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宣布了这一消息。
研究人员写道,“尽管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相隔遥远,且存在天然屏障”,但禽流感病毒还是到达了南极洲。这对庞大的企鹅种群构成潜在威胁。数十万只企鹅密集地生活在南极大陆上,这种致命病毒现在很容易在那里传播。从未接触过禽流感的鸟类被认为尤其受到威胁。此前,南极洲被认为是最后几个免于当前禽流感暴发影响的地区之一。然而,2023年10月底在南冰洋伯德岛的鸟类身上就已发现了禽流感病毒,2024年1月底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象和海狗身上也有发现。
近期,根据CEXGAN公布的最新数据,西班牙2023年向欧盟外市场猪肉和猪肉产品出口共计134.6625万吨,比2022年出口的159.934万吨减少了16%。是继2021年猪肉及制品出口191.9406万吨的峰值之后,连续第二年下降。
尽管与2022年相比,对欧盟外猪肉市场出口减少了17%,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西班牙最大的猪肉出口市场。2020年是西班牙猪肉对华出口量最高的一年,如果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58%。2023年,对华出口量与我国发生非洲猪瘟之前的数值相似。
紧随我国之后的是日本,下降了12%,菲律宾(下降28%)、韩国(下降19%)和英国,另一方面,英国对西班牙猪肉产品的进口增加了3%。英国脱欧后(2020年1月31日),由于它被视为第三国,它如何出现在2021年的图表中,对英国的出口超过对我国香港的出口。菲律宾在两年排名第二后,于2023年重返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