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运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甘肃武威 733000)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其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唯一水源发源地,直接关系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而且是我国西部地区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在水源涵养及阻止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扩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祁连山保护区森林主要为天然林,因而天然林的保护和修复尤为重要,既直接关系到河西走廊经济社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又对祁连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水源涵养功能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持续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也是祁连山保护区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祁连山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及祁连山北麓,总面积198.72 万hm2,横跨武威市、金昌市和张掖市,属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均气温0.2~3.5 ℃,年均降水量4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7 月,年日照时间2 500~3 300 h,年蒸发量1 137~2 581 mm,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1]。
祁连山保护区内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保障了沿途居民生活和农业、工业生产用水。祁连山保护区林地面积87.4 万hm2,呈垂直地带性分布,主要是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的乔木林及以金露梅、高山柳为主的灌木林,森林覆盖率达28.8%。2000 年,祁连山保护区被确定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区;2001 年,祁连山保护区被列入长江、黄河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2004 年,祁连山保护区森林被认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一期天保工程保护面积47.14 万hm2;2011 年,祁连山保护区二期天保工程保护面积57.56 万hm2[2]。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措施,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显著增强,有效增加了区域水资源量,大幅度缓解了区域内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保障了中游湿地及下游绿洲地区的生态补水[3]。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1—2021 年,祁连山保护区天然林面积及蓄积量均呈显著增长趋势,林木资源和林地可用于生产林木产品及发展林下药材种植业,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4]。同时,通过保护天然林,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动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祁连山保护区招聘了大量生态护林员,其中一部分为下岗职工及当地低收入农民,切实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问题。同时,随着天保工程政策的落实,通过发放生态公益补助资金和提高补助标准,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户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户实现生态致富。此外,随着祁连山保护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各个林业管护站交通条件及水电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并随着生态环境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实施,大幅提高了天然林保护效率及保护水平。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天然林保护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及规划方案有待完善、监管不力、资金不足、智慧林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基层专业人才匮乏等5 个方面。
为了提高天然林保护效果,建立并完善天然林保护管理体制及规划方案至关重要。但目前,祁连山保护区天然林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部分林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甚至会产生管理理念相互冲突的情况。同时,在天然林保护规划方案方面,存在缺乏重点保护区域、林长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的问题。
当前,祁连山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天然林保护效益评估制度,天然林保护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管,监管效率低下。同时,天然林保护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奖惩机制有待完善,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天然林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但从实际来看,祁连山保护区在天然林保护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受制于资金限制,部分天然林保护项目无法落实,阻碍了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推进。
智慧林业建设是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实现天然林保护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保护效率和水平。但目前祁连山保护区对智慧林业发展规划还不够重视,忽视了对高新技术及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严重阻碍了天然林保护水平的提升。
天然林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依靠大量基层专业人才实现。但目前祁连山保护区面临人才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及天然林保护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天然林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天然林保护是一项“德政工程”,更是农民的“致富工程”,其时间跨度大、任务繁重,加上面临天然林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衰退的现状,增加了天然林保护难度。因此,针对天然林保护,既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实施,才能保障天然林保护工作顺利且高质量实施。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祁连山保护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天然林保护管理制度,制订天然林保护规划方案,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或物种珍稀程度,科学划定天然林重点保护区域,并明确天然林保护任务和责任。同时,祁连山保护区应认真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林长制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夯实各级林长责任,探索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径,高质量推进天然林保护工作[5]。此外,祁连山保护区应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将天然林保护纳入林长制工作体系,采取分片划段办法,加牢织密天然林保护网。
祁连山保护区应完善天然林保护效益评估制度,定期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组织管理、中幼林抚育、公益林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内容进行考核,并及时发布考核结果和评估报告,方便开展整改工作。例如,由于祁连山保护区特殊的生态区位及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定期组织核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验资料、交流访谈等方式,对保护区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建设、责任落实、职工培训、档案建设、巡护日志进行实地检查,从而推动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同时,祁连山保护区应建立天然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天然林保护责任,将天然林保护工作考核与地方政府及保护区林场干部业绩考核挂钩,防止出现天然林保护不力及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情况。此外,祁连山保护区应将天然林管护任务纳入林区员工绩效考核中,明确管理任务,充分调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护林员积极性,夯实工作责任,提高天然林管护质量。
天然林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森林防火和防盗、有害生物防治、智能监测及智慧林业建设等内容,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6-7]。祁连山保护区应针对天然林保护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天然林保护,切实提高天然林保护成效。同时,为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祁连山保护区应不断向上级争取资金,提高生态补偿标准,能有效增加封禁区农牧民收入,保障其切身利益,进而提高其保护天然林的积极性。此外,祁连山保护区应针对天然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题,设立研究专项资金,加强与相关院校及科研机构单位的合作,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天然林保护质量。总之,祁连山保护区既要科学规划国家下发的天然林保护资金用途,确保相关资金专项专用,高效运行,又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明确争取资金的时间表、路线图,与省财政厅建立信息沟通长效机制,确保全方位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为提高天然林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应结合数字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利用通信资源,合理部署视频监控点,实现全天监控,联合应用卫星遥感遥测、红外相机、视频监控、无人机、手持终端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不间断立体监测体系。通过构建这一体系,既能切实减轻天然林资源调查统计分析、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压力,数据分析结果又能为天然林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例如,祁连山保护区天然林面积广阔、山路崎岖,加上天气多变、环境复杂,护林员进山巡护危险性较大,通过在每位管护人员的手机中装备智能巡护终端,管护员可将每日拍摄的图片、视频上传至系统中,有效减轻了巡护压力,提高了管护效率。祁连山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及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对天然林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分析,并将监测视频等信息传回资源管护站、保护站等各级监测中心,对天然林火情、野生动物、森林病虫害、人类活动等进行实时监测监控,极大提高了天然林管护效率。
祁连山保护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可通过提高岗位福利待遇,吸引一批高学历且专业性和素质均较高的人才,加强天然林保护人才储备。同时,祁连山保护区应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既要定期对天然林管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岗位职责、管理要求、林业法律法规等,以增强护林员责任意识,提升护林员业务素质,又要完善奖惩机制,针对天然林保护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或开通人才晋升绿色通道,全面提升生态护林员队伍综合素质和管护水平。
祁连山保护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而保护区林业资源主要为天然林,因此加强天然林保护在维护河西走廊生态稳定、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加强对祁连山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视,科学制订天然林保护策略,才能切实提高天然林管护水平,最大化发挥天然林的功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