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饲料外贸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分析

2024-06-08 09:03黄竞男
中国饲料 2024年8期
关键词:外贸产教校企

黄竞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旺盛需求有效推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与进步,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饲料企业而言,饲料外贸的迅速发展,使饲料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想提高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积极优化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外贸人才助力饲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培养

1.1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根据所设专业创办产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不光是教育机构,更是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经营为一体的多功能实体(王洪才,2021)。因此,在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除了提供教学场所,教授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主动参与饲料外贸活动中,通过建设饲料外贸实习实训基地,与饲料企业共同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成长。可以说,产教融合将书本知识延伸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有效促进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既学习到了外贸专业知识,又深入饲料企业的外贸岗位中获得实践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 校企协同培养 校企协同培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创新举措,基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因此,校企协同培养强调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实践机会、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深度协作。在校企协同培养的框架下,高校不再是孤立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实践平台,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李红斌和徐弈辰,2022)。在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环节,高校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饲料外贸的市场变化,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饲料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饲料企业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参与课程设计,共同开发教学材料等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也可以为饲料企业培养更多精通外贸业务的高素质人才。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饲料外贸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2.1 以饲料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面对社会的精细分工以及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面临向应用型转型的挑战,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吴秋房,2021)。随着“00 后”陆续进入大学,高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亟须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其学习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政策也对高校应用型转型作出明确引导,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对市场的适用性,切实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需求。在此过程中,校企协同培养是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与饲料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产业动态。因此,以饲料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能有效优化饲料外贸人才培养方案,使双方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合作实践项目,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帮助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实现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2.2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饲料外贸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演化,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柳长安,2024)。其中,产教融合是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形式,校企协同培养的核心内容不仅契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而且符合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具体而言,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度,能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饲料外贸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饲料外贸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饲料外贸相关的经济活动高度依赖饲料外贸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从饲料外贸人才的供给端入手,不断提高饲料外贸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以人才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经脉,促进饲料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2.3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饲料外贸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对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饲料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直接对接到饲料企业各生产环节,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在提高科研工作实用性及市场响应度的同时,也促进学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周卿,2023)。另外,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此合作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进而提升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兼任教师队伍的壮大,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显现,让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教育行业中,帮助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获得新的动力支持。

2.4 充分整合饲料企业的教育资源,提高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是检验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深入实施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金三俊等,2024)。通过与饲料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将丰富的生产资源引入教学中,以联合创办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饲料外贸环境,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而且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饲料企业不仅是外贸人才的需求方,还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饲料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课程设计、实训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确保教育内容能紧密贴合饲料外贸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质量。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饲料外贸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策略

3.1 立足饲料外贸新发展格局,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饲料外贸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开发海外新兴市场来提高饲料产品的销量,保证饲料企业的经济效益(简利蓉等,2023)。因此,饲料企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过程中,需要高素质外贸人才的支持,这样才能实现饲料内外贸的一体化发展。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使高校与饲料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并实施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人才供求端的无缝对接。如饲料企业应明确提出对外贸人才的具体需求,包括人才数量、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等,然后基于行业发展现状向高校提出具体的培养标准。高校则要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访谈等方式了解并汇总饲料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具体需求。在明确校企双方的要求后,高校与饲料企业共同制定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在内的培养计划,不断完善饲料外贸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一班多单”和“一班一单”两种。在“一班多单”情形下,一个专业的学生可对应多个饲料企业的需求,高校需根据饲料企业的共同特点进行人才培养。而“一班一单”则是一个饲料企业的需求量足以支撑起一个专业班级的培养,因此,课程内容和实训安排应更加贴近该饲料企业的具体需求。

3.2 结合饲料企业岗位需求,优化外贸专业课程设置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注重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一方面要适应区域产业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陈贤博,2023)。因此,高校在建设饲料外贸相关专业时,必须考虑区域产业的具体需求,专业设置应紧密对接饲料企业及其行业的发展方向,如国际贸易法规、市场趋势分析、饲料产品知识、贸易实务等。通过构建专业群,高校能培养出满足饲料外贸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饲料企业的转型升级,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对于饲料外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必须基于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原则,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全面优化,如设置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及饲料企业特色模块等,确保课程体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全方位满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需求。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饲料外贸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饲料外贸专业课程需要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在结合饲料企业岗位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将网络课程、饲料外贸谈判视频、项目案例分析等资源融入教学中,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为饲料外贸人才的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创新支持。

3.3 促进高校与饲料企业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外贸专业实践教学 根据校企协同培养的实际情况看,因为校企双方的利益出发点存在差异,合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陈意新,2023)。要想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需要在产教融合框架下促进高校与饲料企业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外贸专业实践教学。如高校与饲料企业双方要加强沟通交流,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和饲料外贸发展趋势共同打造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进行饲料外贸专业的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提升。而实训项目应与饲料外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饲料外贸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环境生动展示给学生,再结合具体的实训项目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提高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课堂内,高校应引入饲料外贸实训项目和案例,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饲料外贸相关知识;在课堂外,通过常态化的饲料外贸实习实训,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饲料外贸活动中,有效掌握与饲料外贸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可以说,课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3.4 优化饲料外贸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1+X”证书制度 “1+X”证书是“学历证书+ 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1 即1 个学历证书,X 即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富饶,2021)。因为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全方位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实施“1+X”证书制度是优化饲料外贸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前提,旨在围绕饲料外贸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与饲料企业紧密合作,深入了解饲料企业对外贸岗位的技术要求,设计并开展相关课程,有效兼顾课程学习与证书获得,只有获得的证书能直接对应职业岗位需求,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高校可以联合饲料企业举办外贸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建立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让学生能直接通过该平台下载学习和实践所需资料,并进行报名和成绩查询,从而方便学生获取饲料外贸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

3.5 注重饲料外贸人才培养效果,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 在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环节,要想全面反映校企协同育人成效,并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其中,高校应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引入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意见,覆盖校企合作效果、人才培养改革、协同育人成效等内容,确保实现校企双方共赢(郭兵等,2022)。然后,高校除了通过结果性评价直接反映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外,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关注学生在学习饲料外贸相关知识和技能中的表现,通过二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高校应根据评价结果了解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成效,好的方式方法要继续发扬,而存在的问题则要加以改善和有效解决,这样才能构建饲料外贸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饲料外贸人才培养必须要坚持校企协同培养的原则,只有将高校与饲料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饲料外贸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持续为饲料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外贸人才。

猜你喜欢
外贸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