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出版的内涵、业态与实践路径

2024-06-07 12:16陈榕王炎龙
出版广角 2024年8期
关键词:数智新质出版者

陈榕?王炎龙

【摘要】在数智技术创新应用背景下,“出版—人—技术”的关系将呈现动态演进的特征。当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数智技术的核心引擎时,将推动出版业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并走向人机共融:在内容生产上,组建智慧编辑部,实现人机分工协同;在渠道分发上,形成数智出版社区,实现人的虚拟在场;在用户交互上,发展虚拟数字人,实现人机交互。数智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拓展,将推动出版新质生产力更深入、更广泛地发展。出版业应面向未来的新质数智业态布局,发展技术生产力,加强人与技术的双向建构;提升要素生产力,实现出版数据要素创新配置;把握融合生产力,牵头出版上下游全息化融合。

【关  键  词】数智技术;新质生产力;数智出版

【作者单位】陈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炎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8.003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重要部署。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不仅要在各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中保持平衡,还要深入挖掘和激发自身的新质生产力潜能,借助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产业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网络等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类社会迈入数智时代,我国的数字出版也开启了新阶段。新型数智技术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出版业务、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当下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数智技术对数字出版流程的优化、数智服务对出版消费形态的丰富,以及数智出版的边界、存在问题与适用路径等方面。在追求新技术赋能出版新业态的同时,出版业应更关注技术动态发展背后的真正出版需求,回归对“出版技术本质”的追问和对“人与出版技术关系”的思考。本文从“出版—人—技术”的动态关系出发,探索如何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出版,如何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数智出版辨析:“出版—人—技术”关系的三重视角

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传统出版业的改造与提升带来新契机。当技术作为一股关键的创新力量渗透到出版领域时,“人”的劳动是这一变革中最具活力和标志性的要素。因此,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以动态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出版—人—技术”的复杂关系。正如芬伯格所提出的,应该多元、具体地考察人与技术的关系。从整体视角看,数智技术对出版生态产生革命性影响,表现为一种环境塑造力;从具体视角看,出版者可以将数智技术视作劳动工具,表现为一种技术手段。当人工智能技术再次突破时,人工智能载体将成为出版过程中人的“协同体”,实现高效的人智协作。在出版实践中,这三重视角并不矛盾,而是互融共通、循序渐进的,如图1所示。

1.技术作为“环境”:驱动出版变革

英尼斯指出,“技术在进步,媒介在发展,媒介技术对社会组织的形态及人们的交往方式都有巨大影响,甚至会决定权力结构”。不论我们是否认可这种技术决定论,都难以否认数智技术正在作为一种环境影响力重构出版生态。杨丹丹等强调,数智化时代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倒逼出版企业向深度融合出版转型[1]。李杨认为,数智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传统出版生产和运营模式不断调整的关键因素[2]。谢慧华指出,数智时代要求知识获取更加智能、个性和精细[3]。在这个过程中,数智技术作为一种物理或心理环境因素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数智技术构成了出版的基础物理条件,指向虚拟数字环境,出版业对它的依赖逐渐增强。数智技术打破了传统出版实体空间,影响了出版主体的劳动方式,极大地创新了出版内容的创作、编辑和发行形式,同时促使出版业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资源和场景。另一方面,数智技术为出版从业者构建了一个限定性环境,使其为了适应数智时代而使用数智技术。

該论调的关键在于,尽管出版者一直凭借其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核心角色立足于社会文明的中心,但无法主导或操纵传统出版业走向数智变革,只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去适应和选择,否则将面临被数智时代巨浪吞噬的风险。如果出版者不积极适应数智技术,他们的未来角色会是什么?或许他们能转型为新技术的使用者,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成为技术的服务者、资源提供者,从而失去原有的核心地位和价值。

2.技术作为“手段”:赋能出版劳动

在一定阶段,数智技术对出版者来说是一种技术手段,作为新型劳动工具为出版者所使用。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数智技术将全面增强内容生产与传播效能[4]。在出版业细分领域,数智技术可以赋能知识服务,助力出版企业加快布局少儿融合出版,实现古籍资源深度利用,破解学术出版困境,打开主题出版融合发展的想象力等。可以说,出版者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出版业,并不是单纯地面对大量技术资源,而是合理、有选择地使用技术。出版者既可以通过数智技术丰富出版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也可以通过技术重新认识出版业,再次审视自身定位。因此,出版者作为出版主体是否发挥了主体性便决定了数智技术能否推动出版者的认知发展。

学界针对数智技术的现实应用提出了“智慧出版”概念,其中一种观点是“数据支撑”,即通过深度利用出版相关数据,将数据上升到“智慧”阶段,使出版企业在出版过程中拥有自主感知、辨析、决策的能力,让出版的能动性得到凸显[5]。但这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数智时代的出版,大平台构成基础,大数据蕴含宝贵资源,大模型揭示未来趋向[6]。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破,出版者在利用技术时并非完全理性,也会在无形中受到技术的影响和牵引。特别是ChatGPT、Sora、Kimi等人工智能程序已经走上了通向强人工智能的道路。因此,尽管数智技术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出版者的出版能力,但它也可能导致出版者自主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削弱。这就不得不思考出版者是否能熟练使用或者支配数智技术工具。

3.技术作为“协同体”:人智交互出版

在脱离了技术的人类社会背景下,技术不可能得到完整的理解[7]。邓祯等提出“人机一体化”概念,认为在未来的出版领域,理想的狀态应该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两者相互适应、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成长[8]。范军等提出“AI出版”,认为未来出版面向人机联动,可能出现“人主导+机器辅助”或“机器主导+人辅助”的新模式[9]。也许基于数智技术构建虚拟环境,并将人工智能技术载体视为出版者的“协同体”会更加合理,这将指向人机个体间的融合、人机群体间的融合和人机融合后的共同演进等。在人智交互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类似与人类交流一样”的社会临场感[10]。这并不是要赋予机器人类的完整属性,而是强调出版者与技术的互动性和协同性。与纯粹将数智技术作为手段相比,将技术作为“协同体”,更强调数智技术作用于出版者的过程性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下,人类智慧、机器智能和网络环境互相融合的超级智能样态出现,我们的研究重点也将放在三者交互关系的发展上[11]。

未来理想化的数智出版业态将呈现人智交互的特点,“出版—人—技术”的关系将趋向于人机共融。机器人通过双向循环机制不断演化与提升,人类在与机器人交互的过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与更大的行为自由度。这样的设想非常美好,但也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如何实现“出版”“出版者”“机器人”三者之间的深度感知和交互,二是如何保障这个过程的安全性。

二、人机共融:出版新质业态创新

人机共融是出版业数智技术创新应用下面向未来的全新业态,也是出版新质生产力的标志,其通过深度融合机器智能、人类智慧与虚拟环境,突破以往出版业融合发展不充分的困境,推动出版业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虽然在某些方面尚未达到强人工智能的标准,但在模拟人类语言和对话的思维能力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走出了人机共融的第一步。借助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复合数智技术集合,出版业可以构筑元宇宙出版这一虚实交融的数字世界,出版主体(出版者)以数字身份灵活参与,实体机器人与虚拟数字人无缝对接。这将彻底重塑出版生产关系、知识封装方式以及受众阅读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出版业应从内容生产、渠道分发和用户交互等方面探索数智出版新业态。

1.内容生产:智慧编辑部

智慧编辑部是出版数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其核心特征是人机协同。编辑的角色和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对文字的润色和整理,更在于他们丰富的创意、细腻的情感以及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敏锐洞察。他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给机器人传递源源不断的人类创意与灵感,确保出版物的内容生产和呈现方式等始终符合时代旋律和人类社会需求。同时,无论出版业态如何演进,人类编辑都始终坚守情感服务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与作者、受众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结,使出版物的创作与传播能够深度契合受众的内心诉求,体现人类文明价值的真谛。此外,对出版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意识形态和内容把关,也是编辑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

美国明星机器人创业公司Figure展示了其首款搭载OpenAI大型模型的机器人demo。该机器人能执行人类指令,如递苹果、整理物品,并可与人类全面对话,这意味着具身智能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在此背景下,出版机器人可以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机械劳动能力,成为智慧编辑部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劳动助手,负责统一数据信息的采集、储存、交换和分析,为出版流程提供全方位支持。具体来看,出版机器人在内容生产过程中,通过迅速处理海量市场、内容数据,为人类编辑提供选题意见,完成提纲撰写、素材准备等;通过深入分析用户交互数据,绘制出更为精细的用户画像,为用户个性化出版服务制定方案;通过完整记录人类作者和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互动数据,使作品创作逻辑和思想脉络更清晰地呈现。在机械劳动方面,出版机器人可以进行自动化初步排版、审校、多模态转换等,大幅提升出版效率与质量,减轻人类出版者的工作负担。然而,要实现出版机器人数据劳动的最大化,智慧编辑部还需加强信息内容资源标引,以元数据标引增强内容数据的可复用性,确保机器人所获取的信息具备可溯源性与高精准度,进一步提升出版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保障出版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2.渠道分发:圈层化社区

数字文明时代,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逐渐让位于趣缘关系,人们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来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12]。在数智出版社区中,传统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每一个人甚至是机器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作者或分享者,依次经历创作、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的传统线性出版模式将逐渐被颠覆,形成全新的出版生态循环系统。

莱文森坚信媒介技术是人的发明,潜意识中会对前一项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补救。现代人在数智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虚拟化身”可以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在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支持下,数智社区可以从传统的平面界限拓展到三维空间甚至多维度的虚拟世界中,形成元宇宙出版空间。以VR/AR、3D全息投影、实体机器人为载体,人们可以进入虚拟社区中,依靠数字分身来实现社交互动,这对场景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各种连接设备,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时捕捉和收集与出版活动相关的用户数据,帮助数字分身快速响应并精准预测数字分身的行动轨迹,进而拓展人们在出版领域的社交行为。利用VR技术可以将数字内容以逼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转换呈现,确保用户在元宇宙中能够获得与现实世界相媲美的全感官拟真体验。例如,用户在阅读一本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小说时,能够看到书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以动态方式呈现,听到逼真的声效和人物对话,甚至能感受到虚拟环境带来的触觉和嗅觉体验。元宇宙空间并非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扩展或复制,在先进技术的助力下,它已演变成一个拥有新规则、充满活力的新型交流空间,作者、编辑、受众等角色可以在元宇宙中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推动出版内容的创新和传播。

3.用户交互:虚拟数字人

虚拟数字人已成为传媒、娱乐甚至更广泛社会领域中的焦点。这些数字人以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身份出现,不仅展示了高度的逼真度和真实感,還在交互性、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传媒行业中,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已呈现爆发式增长,如新华社的“新小微”、《人民日报》的“果果”以及湖南卫视的“小漾”等,它们以独特的形象和魅力吸引了大量受众。

在数字人的演化过程中,真人数字替身和虚拟创造角色代表了两个关键的发展阶段。真人数字替身通过数字技术精准地模拟真实人物,使其在虚拟场景中得以再现;虚拟创造角色则完全由计算机程序生成,具有极高的创作自由度和灵活性。未来,“独化数字人”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数字人形态将会崭露头角,不仅具备高度逼真和真实感的外观,还拥有完整的人格与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它们能够模拟人类的智慧和意识,实现自主学习、思考和行动,从而在虚拟世界中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13]。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电影制作注入了新的力量,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数字人与交互式叙事的结合可以开辟出一种全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传统的出版物如小说、漫画等,可通过引入数字人角色和交互式叙事元素,为读者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例如,读者可以通过与数字人角色的互动来影响故事的走向,或者通过数字人角色的引导来探索书中的隐藏情节和彩蛋。此外,数字人的高度逼真度和真实感也为出版业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设计者可以根据出版物的主题和风格来定制数字人的外貌、动作特征和语言体系,使其更好地与出版物内容融合,增强出版物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传达出版物的核心信息和作者情感。

三、数智出版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人类发展史上,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与出版领域的深刻变革紧密相连。当前,我们正处于数智技术等尖端科技推动的新一轮生产力浪潮的起始阶段,出版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质”“力”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新”体现在出版技术和形态的全面创新;“质”体现在出版品质和效率的显著提升;“力”体现在出版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显著增强。然而,我国出版业整体正处于由数字出版向数智出版转型的关键时期,才刚刚实现了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以及产品形态的二维空间呈现。进入数智出版阶段后,焦点将转向新型出版者如何优化组合数智技术、出版要素、产业资源等新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来推动出版业的新增长点。

1.技术生产力:人与数智技术双向构建

现阶段,开发新型劳动资料,掌握关键共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出版领域的创新已经从自主选题策划发展到智能选题策划,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出版内容的选择和定位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依据;AI写作程序如文心一言等的涌现,为作品创作和出版物编校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应对新业态的挑战并抓住机遇,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出版业需要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应用,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这不仅包括已经应用于出版领域的技术,更包括那些具有潜力和前景的新兴技术,如元宇宙出版等。另一方面,出版业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环境,加强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从人机共融的角度来说,虽然目前的机器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文关怀,但这主要是人类把自己的关怀理念强制输入机器的结果。这种单向输送的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出版者需要更加关注出版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育与融合,参与研发出版机器人,实现自身与机器人的深度交互。因此,出版者需要转变为新型劳动者,全面深化对机器人的认知与互动,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数智素养:一是学会与机器人进行有效对话,确保出版内容的质量和针对性;二是坚守出版伦理和道德规范,确保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健康、积极向上;三是关注尖端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结合新技术不断创新出版形式和内容;四是能够从机器人提供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以及对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正;五是敏锐洞察出版市场趋势,及时调整出版策略,融合应用新型数智技术,扩大市场影响力。

2.要素生产力:出版数据要素创新配置

人工智能所在的世界是由人的数字化行为构成的数据世界[14]。不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数据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数据要素具有多重优势,如非竞争性获取、非排他性使用以及源头的非稀缺性。这些优势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灵活性,从而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为产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从现阶段的现实应用出发,为深化出版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坚决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实现数据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发展新型劳动对象。

在数实融合的出版场景中,出版者的生产、传播和用户的阅读、互动将产生海量数据。在“出版物→数据→出版物”的内部循环中,这些数据可以为元宇宙出版互动叙事进化提供驱动力,推动出版内容的创新和优化;在“数据→知识→数据”的加速累积循环中,数据成为出版机器人学习的关键素材和知识生产的要素,使得机器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来掌握出版规律;在“资本→数据→资本”的增长式循环中,资本投资数智出版基础设施、设备和研发,构建大型数智出版平台,为大量出版数据要素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数据要素的扩大又将增加资本盈利。

实现数据要素的创新配置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构建大型出版数智平台,实现多元数据流通,并加强数据资源建设,高度重视出版元数据、出版生产数据和出版经营数据等的采集、传输、计算、存储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形态出版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互通。第二,出版业需要积极探索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业务模式和创新路径。例如,可以深入研究并利用数据要素来推动出版元宇宙场景的发展,将数据要素与元宇宙出版的生产、传播以及管理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为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持。第三,推进数据资产评估和交易。随着数据要素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出版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资产评估体系,涵盖单一数据集的同时,也覆盖数智平台乃至整个出版单位的数据资产,利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明确数据资产的价值和权益归属。

3.融合生产力:出版上下游全息化融合

在出版手工作坊时期,出版产品质量差异显著;在出版机械化生产时期,出版业实现了出版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数字出版时期,出版产品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出版内容的数字化,出版的质量标准也被重新定义。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出版业向更高质量标准迈进,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万物互联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具沉浸感的体验,还能显著地拓宽传媒业的疆界,强化个性化出版[15]。这一趋势将为出版企业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并重塑其在传媒领域的角色。

但要实现出版上下游的有效互联,并不是仅仅简单地将技术与内容结合,而是要构建一个与数智时代相契合的全新出版传播体系。该体系要以生态思维为导向,从数字时代的业务融合转向资源融合,通过联合出版相关产业,如影视、游戏等,借助科技企业、文旅企业、教育机构等的力量,实现“资源+服务”的一体化,确保生产各流程环节紧密衔接,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从而改变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该体系利用全息媒介对内容进行动态整合,并与用户的阅读空间相连接,提供全面、多元的全息体验,灵活响应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且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目前,得益于AR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简便性,尤其是3D模型库、AR编辑工具以及展示设备的完善,出版AR出版物成为可能。此外,众多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源,这是其在构建3D内容方面独特的学科和内容优势。展望未来,出版业应进一步探索VR技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交互体验。VR技术的广泛应用,如重现历史情境、模拟危险环境或展示稀有景观,都将为用户创造连续、动态的虚拟世界,并让他们获得与其中元素真实互动的体验。

四、结语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在大规模内容信息资源中筛选所需知识,对出版者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智能助理”崭露头角,它能迅速、并行地處理海量出版信息数据,精准提炼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极大地增强出版者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有利于形成新型出版生产关系。本文设想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未来数智技术在出版业态中的创新应用方式,将数智技术融入出版的各个关键场景和任务中,有望成为推动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目前数智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业界提前进行战略规划与布局,从出版技术、要素和产业等方向打造新时代出版体系。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体的数智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杨丹丹,万智. 数智化时代我国出版业融合发展研究:进展、问题与路径[J]. 出版发行研究,2022(6):38-43.

[2]李杨. 数智时代出版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建构[J]. 编辑之友,2022(7):83-89.

[3]谢慧华. 数智时代传统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研究[J]. 出版广角,2024(1):52-56.

[4]刘长明.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智能技术赋能出版融合创新[J]. 出版广角,2022(6):33-36.

[5]朱本华,温优华. 科技期刊智慧出版的实现路径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1):1177-1182.

[6]毛文涛. 出版的当下与未来[J]. 出版与印刷,2023(6):26-31.

[7]JOHN M STAUDENMAIER. Technology's Storytellers:Reweaving the Human Fabric[M].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5.

[8]邓祯,梁晓波.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出版:现状、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J]. 中国编辑,2021(8):84-88.

[9]范军,陈川. AI出版: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融合创新[J]. 中国编辑,2019(5):64-71.

[10]OH C S,BAILENSON J N,WELCH G 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ocial Presence:Definition,Antecedents,and Implications[J]. 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2018(5):114.

[11]喻国明,苏芳. 范式重构、人机共融与技术伴随:智能传播时代理解人机关系的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19-125.

[12]喻国明,苏健威. 新型趣缘关系:理解未来社会组织协同的关键视点[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03-110.

[13]宋雷雨. 从“替身”到“独化”:元宇宙电影中数字人的类型与美学转向[J]. 当代电影,2023(2):151-157.

[14]杨利利,冯子龙. 智能出版技术风险的责任伦理困境及其出场路径[J]. 科技导报,2023(7):63-70.

[15]刘峰.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全息出版理念及路径探析[J]. 中国编辑,2022(6):17-21.

猜你喜欢
数智新质出版者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新书架
新书架NEW BOOK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新书架■NEW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