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赤字治理与中国的担当作为

2024-06-07 12:20吴志成李汶桦
国际问题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赤字

吴志成 李汶桦

〔提   要〕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安全赤字加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前的全球安全赤字主要表现为地缘政治分裂与军事冲突长期存在、经济安全赤字的影响范围扩大、社会安全风险持续上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这些安全赤字的演进发展,重要原因在于全球安全风险挑战复杂交织、全球发展失衡加剧、全球共同安全观念缺失、全球有效安全制度缺位、全球安全治理领导力缺乏等。由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全球安全赤字的内涵更加复杂多变,领域更加广泛多元,时空范围更加扩散。面对全球安全治理的严峻形势,中国积极提出全球安全治理的新理念新倡议新主张,努力加强观念型、制度型和器物型全球安全治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实际行动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关 键 词〕全球安全赤字、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安全倡议

〔作者简介〕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汶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4)2期0038-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进入变乱交织的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乌克兰危机激化,巴以战火重燃,大国博弈加剧,一些国家的强权霸凌行径嚣张,全球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走高,粮食短缺与能源危机持续,贫富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多发。这些纷至沓来的危机与挑战,使得全球安全赤字进一步扩大,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亟待完善和改革。

一、全球安全赤字的界定与表现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不仅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也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一般意义而言,安全通常指防范和消除威胁与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状态。从主观上看,安全与免除使人感受到损害或风险的认知相关。如果将安全需要置于自然界和人的生存中考察,安全无疑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奋斗中积累和凝聚的普遍性观念,也是人类的终极需要和根本利益。正如黑格尔所讲,安全作为一种普遍精神,是人类在和平时期尽量谋求彼此福利的增进,即使在战争时期也要尽量减少破坏,明确发出“不能有战争”的禁令。

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命题,国际关系意义上的安全主要是指国际关系总体上不存在危险,国际行为体的重要利益不受到威胁,现实中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与合作得到基本保障,公民、国家与国际组织等行为体的正常关系得以维持,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领域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和发展。全球安全赤字则是对国际社会安全现状与人类安全期待不相匹配的描述,体现为客观上存在危险事实、主观上存在安全恐惧、安全维护能力欠缺,反映了国际社会安全发展不足的严峻态势。全球安全赤字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动荡变革的特征明显;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新冠疫情延宕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全球安全风险挑战不断上升,全球安全治理供给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需要国际社会协同应对和解决。全球安全赤字具体表现为:

第一,地缘政治分裂与军事冲突长期存在,两者不断加重的态势明显。近年来,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伴随着国际政治结构矛盾上升重新显现,阵营对峙趋势卷土重来。美西方部分国家长期对中国发展抱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无端质疑和歪曲中国发展的地缘政治目的。从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到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再到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全面遏制打压,美国在政治、安全、经济、科技等领域蓄意挑起对华竞争。美西方与俄罗斯矛盾长期存在,冷战结束后北约多次东扩,不断挑战俄罗斯的战略底线,双方冲突愈演愈烈,俄美关系陷入历史低谷。乌克兰危机持续激化破坏了欧洲安全格局,也将俄美两国推向大国对抗边缘。近年来,美日韩深化军事同盟关系,频繁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进一步加剧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严重对立,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上升,也使得本地区地缘政治矛盾更加激烈,必将对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军事力量呈现扩张和技术竞争趋势,核威胁重现引人焦虑。依靠军事优势实施军事威慑或讹诈常被一些国家视为外交政策工具,并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长期影响。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相关国家持续增加军事预算,加大军事力量建设,全球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美国2024财年军事预算约达8863亿美元,是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美国向外国政府出售的军事装备金额增长16%,达到创纪录的2380亿美元。北约成员国也一致同意2024年军事开支预算较2023年增长12%,以加强北约的威慑力和防御力。军事同盟和地缘政治竞争助推了全球军备竞赛升级。在亚太,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盟友加强军事合作;在欧洲,北约成员国在东扩过程中加大对俄罗斯的军事遏制。在大国军事对抗加剧背景下,核威胁和核冲突的风险上升,全球核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在军备竞赛的推动下,各国不断研发和部署新型高科技武器装备,新兴军事技术的发展应用增加了军事冲突的危险。

第二,经济安全赤字的影响范围扩大,世界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增强。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加深,一个国家的经济动荡不断蔓延,最终可能引发区域甚至全球性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动荡或经济危机的扩散导致经济发展长期萎靡不振。新近的典型表现就是,由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迄今仍未消散,各国经济复苏缓慢。乌克兰危机爆发、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大宗商品价格攀升,都在推动全球通胀水平持续走高。世界银行《2024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国际貿易疲软,气候灾害增多,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挑战。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放缓至2024年的2.4%,低于疫情前3%的增长率。

国际经济的政治化加剧经济领域安全风险。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经济手段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常常引起大国在贸易、金融、政治等不同领域的多重博弈。一段时期以来,个别大国打着多边主义旗号搞新的阵营对抗,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争更加尖锐。特朗普政府曾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在经济、贸易、科技等多领域对中国展开遏制打压。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美国将在经济、科技、外交、军事等多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2022年5月,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同年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召集盟友与伙伴国共同构建排华“民主供应链”,企图加快对华经济和科技“脱钩”。

经济安全化趋势分裂全球经济格局。克里米亚危机以来,美国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严厉经济制裁。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欧继续联手将俄罗斯银行逐出SWIFT系统,限制俄罗斯对外贸易及获取资金的能力与方式。持续多轮制裁打击了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与金融交往,卢布暴跌,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乌克兰危机升级和美欧大规模制裁既给俄罗斯发展带来长期负面冲击,也深刻改变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俄欧经济循环被打破,原有国际分工模式遭到破坏,全球贸易格局和流向发生转变,能源格局重组,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博弈竞争愈演愈烈。

第三,社会安全风险持续上升,社会系统性危机凸显。一国政权的频繁更迭或长期政治不稳定必然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停滞,有时裹挟着复杂的宗教矛盾与民族冲突,可能引发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与难民危机,进而使地区矛盾更加复杂,乃至对国际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冲击。

西方社会内部矛盾激化。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内部政党争斗与政治极化加重,出现社会紊乱甚至失序现象,如美国两党斗争白热化,欧洲国家政治集体“右转”倾向,债务危机、难民危机、民粹主义等问题频发,政治不确定性升高,象征西方民主政治的选举制度也发生功能弱化与两极分化。政治不信任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与分裂,民众与政治家之间、政党之间以及政治行为体之间都存在严重隔阂和猜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西方民主政治带来许多新问题,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对现有政治体制造成冲击,改变着政党组织与运行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西方之乱”不是局部、个别领域危机,而是制度性、系统性危机。

国际冲突的地区性分散化增强。中东地区各种矛盾和冲突长期存在,“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冬”和正在进行的大国争夺都给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埋下了严重隐患。民主转型失败导致一些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停滞,民生困难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风险上升。地区冲突和社会动荡严重破坏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也导致难民危机加剧和地区安全赤字外溢。此外,非洲武装冲突数量持续攀升,恐怖组织活跃,武装绑架、海盗抢劫等恶性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缅甸等亚洲国家的暴力冲突事件数量和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基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都难以保障。

第四,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多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转化趋势明显。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气候环境变化与国家间暴力冲突相互关联。气候变化导致资源稀缺、环境退化、粮食价格升高、移民增加,进而引发冲突。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跨国气候难民问题等,也成为引发国家间紧张关系和冲突的新风险点。

能源和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加剧国家间争夺。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导致能源、水资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上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的储量有限,开采和消耗速度过快导致资源枯竭。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缺水地区扩大和水污染问题严重,水资源需求与供应之间矛盾加剧,国家间的水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在缺乏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国家间水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全球对稀有金属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源不平衡以及国际供应链依赖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

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随着国际互联互通的加强,重大跨国传染病易发多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赤字不断加重。全球化高度互联的特点加速了疫情传播,使得国家或地区性疫情更容易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进而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全球粮食系统也在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交织中面临更大考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信息战和网络基础设施攻击等问题非常突出,网络空间安全赤字问题尤为凸显。

二、全球安全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全球安全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风险新挑战。全球化负面效应的扩大、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的回潮,使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公正状况进一步恶化。传统地缘政治冲突的惯性深刻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一些国家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家之间形成难以弥合的安全观念鸿沟。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加剧了国家间安全困境,全球安全治理领导力缺失。多边主义秩序遭受冷战思维冲击,全球集体安全机制的正义性与有效性受到削弱,西方主导的现行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实际效能下降。这些因素错综交合,导致全球安全赤字进一步加重。

一是全球安全风险挑战复杂交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国际相互依赖的增强,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一方面,安全问题的领域广泛多元。当前各种安全问题不断增加且类型多样,安全的问题领域、相关行为体与博弈手段日趋多元化,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与转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借助传统安全力量,从而导致传统安全威胁的产生。能源问题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但由其导致的地区冲突或国家间紧张局势又往往表现为传统安全威胁,历史上多次石油战争的爆发就是鲜明例证。新旧安全问题之间、非传统安全问题之间也存在复杂互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危机、金融危机之间具有互通性与转化性,全球安全赤字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安全问题的时空范围不断扩散。全球化发展造成安全问题由一国向区域或全球扩散的趋势。全球化加速了武器和军事技术的传播,导致网络攻击的跨国性,引发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摩擦,加剧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使地区性公共卫生危机外溢至全球,安全问题已经超越国界限制。随着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安全组织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全球安全合作停滞不前,全球安全赤字扩散明显。此外,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上升。安全问题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内政治动态、地缘政治局势、国际安全形势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难以准确预测。而且,安全问题常常以危机形式爆发,安全赤字也表現为安全问题产生的时间随机性、空间不可预测性以及主体多样性。由于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互信不足和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全球安全治理面临着重重挑战。

二是全球发展失衡状况持续恶化。发展问题与安全稳定密切相关。全球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公正和不稳定,是全球安全赤字加剧的重要隐患。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席卷所有国家,但这场全球竞赛的选手并未站在相同起点,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状况更加严重。西方国家一直保持着技术和经济上的领先地位,而一些强国利用其优势地位榨取其他国家资源,使得后者被困于全球供应链底端,难以摆脱贫穷和落后状态。这种不平衡的全球发展不仅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国际社会陷入严重不公平状态,而且剥夺了边缘国家发展机会,加剧国内社会群体对有限资源和政治权力的激烈争夺,甚至孕育着动荡与冲突的种子,为极端主义和冒险主义提供滋生空间。在贫困和高失业率的社会,极端组织通常以宗教、种族或意识形态为借口,吸引那些感到被边缘化的人群,使他们更容易采取激进行动,激进分子也可能利用混乱局势推动极端主义议程。作为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全球政治发展失衡曾使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先发优势中形成文化傲慢感,并将西方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通过全球化的同质作用挑战各国传统文明形态,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这种文化对立容易在国内引发社会不安和政治动荡,甚至导致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冲突。此外,全球不平衡发展造成的国家间非对称依赖关系也给强势国家实施强权政治和对外干涉提供了更多手段,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增加国际冲突的爆发点,成为导致安全赤字复杂难解的重要因素。

三是全球共同安全观念缺失。安全观念指导国家间安全互动,塑造国家对安全问题的判断与认知,也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界定与安全战略制定。“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受地缘政治、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观念差异较大,各个国家各行其是,以传统的有限途径维护自身安全,国际社会缺乏应对安全挑战的统一行动纲领,国家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安全共识和合作行动。特别是一些国家固守本国利益至上和零和博弈观念,采取“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安全战略,甚至采取先发制人战略,谋求自身绝对安全,加剧军备竞赛和国际紧张局势。个别国家不仅自己推崇强权政治,還以对抗性思维和强权逻辑揣测他国,固执认为争霸战争在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当下“冷战思维”回潮,绝对安全观重新泛起,共同安全观念受到严重阻碍。美国坚持用二元对立、非友即敌的范式认知世界,以竞争博弈定位国际关系,试图通过炮制“民主—威权”、“自由—专制”等意识形态对立复活阵营对抗,全球安全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事实证明,不断扩大军事同盟,拓展自身势力范围,挤压别国安全空间,必将造成安全困境,导致各国都不安全,最终自身也不可能安全。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才能走出一条普遍安全之路。

四是全球安全治理领导力缺乏。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安全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安全议题范围扩大,国际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应对安全挑战的全球领导力明显满足不了安全治理的需求。一方面,传统安全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下降。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多边安全治理机构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影响力减弱,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解决安全问题的领导效率降低。美国全面打压遏制中国、乌克兰危机激化以及美俄关系、俄欧关系持续恶化等,严重冲击全球安全格局,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此外,共同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领导意愿减少。现有国际安全制度多由霸权国家主导建立或由大国协调建立,易受大国或主要制度成员之间关系与安全政策的影响,越来越表现出自身内在的局限性。大国博弈的加剧必然导致国际交流合作受阻,国际社会难以就共同应对安全问题达成共识,从而降低国家共同参与安全治理的意愿。国际安全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者、领导者,否则国际社会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安全合作。

五是全球有效安全机制缺位。全球安全机制是国际社会解决安全问题、减少安全威胁、增加对话交流的主要框架与平台。冷战后,随着安全议题范围扩大,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安全机制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造成制度重叠、拥堵与竞争,导致制度要素过多、同质制度过剩或制度分散化,也导致传统安全制度的效用折损与全球安全治理失序失效。在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导致的权力变化过程中,国际制度通常沦为国家间竞争的工具,而制度间竞争将导致制度的参与度降低,制度参与成员小集团化,制度主导国的权力和权威降低。这种制度重叠与竞争问题在亚洲地区和数字经济、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表现尤其突出。当前,亚洲存在美国主导的以军事力量为保障的传统联盟网络、东盟等地区组织主导的区域安全合作形式、中国主导的以新安全观为主要理念的安全治理合作、以解决特定问题为指导的对话机制等,这些机制未能完全涵盖亚洲国家,存在机制约束性不足、有效性受限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应对亚洲复杂的安全形势和不断扩大的安全赤字。由于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社会对于规范和治理的需求,一些领域治理常常跨越多个国际组织、多个国家和利益相关者的议题,导致领域内形成多种制度或规范体系,且相关制度在目标、原则、规则和执行机制上存在交叉重叠。

三、破解全球安全赤字的中国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与倡议,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指明方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一)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观念型公共产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提供观念型公共产品。

一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安全强调各国在安全领域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相互信任的安全伙伴关系。综合安全强调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多领域地应对安全挑战。合作安全强调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类安全挑战,加强对话与协商,积极开展安全领域合作。可持续安全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平衡各国安全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生存环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强调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体现了中国对新时代全球安全挑战的深刻认识和应对策略。

二是以全球安全倡议引领安全治理实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风险挑战叠加,中国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鼓励冲突各方以对话建互信、解纷争、促安全;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全球安全赤字的中国方案,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破解人类安全困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念和思想引领。当前,中国外交正经历由“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由“边缘”向“中心”、由弱向强、由地区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国转变。通过全球安全倡议,中国向世界传递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立场,展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坚定决心,为构建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是倡导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强调每一个国家的安全都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基于全球化时代安全威胁的共同性,中国提出“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的共同安全目标,以共同安全行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在安全领域的相互依赖和共同责任,倡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包容态度,通过合作和对话促进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安全共同体旨在推动各国在安全领域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推动构建相互信任的安全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多领域地应对安全挑战,实现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的全面保障;在尊重各国安全需求和利益基础上,加强对话与沟通,化解矛盾与冲突,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制度型公共产品

制度型公共产品供给是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安全事务,坚守国际法治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安全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是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中国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框架下,统筹国土、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安全等领域,不断推进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以及人工智能、数据等新型领域安全。面对大国安全竞争的加剧,中国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坚定维护“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共识,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将地缘政治利益凌驾于核不扩散之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履行《巴黎协定》框架。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为加强网络安全治理,中国倡议“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为降低“新疆域”安全风险,中国倡议建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推动全球太空治理朝向更加多极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呼吁各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携手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为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以及为构建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关系提供正确方向指引。中国通过元首外交形式,与各国领导人保持战略沟通,推进全球安全治理议程设置,保障全球安全治理制度有效运行,充分彰显以“确定之中国”为“不确定之世界”带来稳定性确定性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稳定基础和战略保障。

二是积极参与和引领地区安全机制建设。中国“倡导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坚持劝和促谈大方向,共同探索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之道,致力于构建互信、包容、合作的地区安全环境,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周边安全、地区安全、经济安全等领域积极探索安全机制建设方案,为削减全球安全赤字贡献中国方案。

在周边和双边关系上,中国始终与存在分歧或争端的国家进行对话。目前,已与12个陆地邻国通过双边谈判签订边界条约。积极与印度建立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持协商解决争议,与相关国家共同磋商“南海行为准则”,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在朝鲜半岛局势上,为促进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曾推动创设的六方会谈机制及一系列会谈,对于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始终呼吁朝韩通过直接对话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坚持并行推进半岛和平机制和半岛无核化,均衡解决各方合理安全关切。

通过建立论坛与多边会谈等形式弥补制度不足。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东盟(10+1)、东盟(10+3)、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亚信会议等方式,积极推动多边安全机制建设。上合组织通过成员国、观察员国与对话伙伴国复合机制,成为维护周边安全的重要机制。博鳌亚洲论坛不断传播中国的发展、安全、合作等理念,注重亚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与发展。中国与东盟保持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双方在打击跨国犯罪、网络安全、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开展合作。在由中国倡导和引领的重要多边机制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通过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展现亚洲国家尊重差异、追求共性、同舟共济的共同意愿。通过构建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论坛等平台,加强对话与合作,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

(三)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器物型公共产品

中国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器物型公共产品,不仅有助于夯实全球安全治理的物质基础,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安全威胁的核心能力,也展现了中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大国责任。

积极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与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参与者,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大量官兵、警察和军事观察员,参与多个维和任务区的维和行动。目前,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积极参与核安全、核扩散、军控等问题治理,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分享情报、技术和经验,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参照亚丁湾护航模式,加强与重要海运通道所在国家及地区在航海保障、海上搜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与国际运输通道相关国家的交通合作,共同维护海上通道安全。为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包括赈灾、医疗援助、粮食援助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向受影响国家提供救援物资和技术支持。通过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能源、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同建设美丽地球。与国际社会分享网络安全信息,共同应对全球网络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推动国际热点和地区冲突的政治解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反对干涉别国内政,鼓励当事国坦诚对话沟通,和平化解分歧。面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纷争,中国始终是促进中东和平、支持中东发展的重要建设性力量。从设立中东问题特使、叙利亚问题特使,到建设性参与解决伊拉克、利比亞、苏丹、也门等热点问题,中国为促进地区和平安全积极奔走,为政治解决热点问题主动发声。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局势降温,与国际社会一道探索政治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为防止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复杂化、扩大化而不懈努力。

四、结语

安全问题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发展,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多变。环顾当今世界,全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国际和平与安全遭遇严重挑战。特别是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世界动荡变革、不稳定不确定的特征更加鲜明,全球安全赤字更加凸显,改善全球安全治理的需求更加迫切,加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破解全球安全赤字必须树立新安全理念,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须践行新安全倡议,反对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必须坚持新安全主张,反对单边主义、绝对安全。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在全球安全赤字治理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坚定立场。面向新的历史征程,中国必将始终站在人类进步和历史正义一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与实施,促进全球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展现大国担当与贡献。

【责任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赤字
互信赤字
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