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峰
俯瞰华夏大地,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天然分界线,那就是巍然耸立的太行山脉。而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山正是太行山脉的主峰,其中的叶斗峰海拔3061.1米,冠绝华北地区,被誉为“华北屋脊”。高出云表的叶斗峰与望海峰、锦绣峰、翠岩峰、挂月峰,环抱着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台内”谷地。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五峰之巅宽阔平坦,不见树木,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
自魏晋时期,五台山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山。这里保存了历代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庙数十座,以及大量的佛塔、经幢、塑像、壁画等。康熙、乾隆等帝王曾多次来此朝山。经过历代营建,五台山留下了诸多古建筑遗存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仅存的五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就包含其中,足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蘊。
2009年6月,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五台山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明崇祯六年(1633年)农历七月二十八,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北京出发,前往五台山。时值夏末初秋,京城依旧烈日炎炎。农历八月初六,当徐霞客登临南台锦绣峰时,却是“风怒起,滴水皆冰”,气温骤降,暑气全消。从中台翠岩峰到北台叶斗峰的山谷里,徐霞客见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此地的冰雪下于七月二十七,在徐霞客出京之前。五台山景区与北京中心城区的直线距离约265千米,纬度较北京偏南近一度,两地气候冷暖竟如此悬殊。
2010年6月4日清晨,五台山又现罕见的夏霜奇景。人们发现山野中的绿草上覆盖着一层薄霜。据五台山气象站监测,当日凌晨2—4时地面气温仅有-0.8℃,完全具备成霜的温度条件。当时,五台山气象站已迁至木鱼山,那里的海拔只有2208.3米。显然,在海拔更高的台顶,气温要更低。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就曾用“绿云晴雪间红霞”来形容五台风光,正是对类似奇景的描述。
五台山的气候为何会如此特殊呢?
从地理气候区划看,五台山地处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带。这里冬长夏短,冬季受蒙古大陆高压控制,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温暖湿润。春、秋季则是冬季风、夏季风交替的过渡期。五台山整体海拔较高,叶斗峰海拔3061.1米,冠绝华北,台内盆地与台顶相对高差约2000米,气温随海拔升高会显著下降,山顶与山麓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以北台顶为中心的寒冷小气候区。
五台山气象站在迁址木鱼山之前,位于中台翠岩峰顶,海拔达到2895.8米。1955—1997年的气象监测表明,中台顶的极端最低气温为-44.8℃,最高气温20℃,年平均气温-4.5℃;全年的结冰期达到280~290天,平均无霜期为72天,总体气候特征接近纬度更高的大兴安岭。
由于海拔高,寒冷期长,台顶一年四季多是飞雪连天。即便是在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也只有9.5℃和8.5℃。当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被酷热“统治”时,五台山却夏无炎暑,清凉无比,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
北魏孝文帝是第一个巡幸五台山的帝王,并在清凉谷建清凉寺,又在中台东南建大孚灵鹫寺,即今天的显通寺。传说隋炀帝、宋太宗都到过五台山。元代帝王、太后也时常来五台山避暑,据《元史》记载,至大二年(1309年),仁宗奉皇太后避暑五台。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末,著名的日本求法僧成寻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心目中的圣地——五台山。到达时,五台山俨然是一个冰雪世界。从十月中下旬起,这里大雪就下个不停,山路或雪阻或冰冻,以至于“马足难驻”。
据《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成寻在五台山宝兴驿站的板壁上发现了不少有趣的题记。吏人王倚携全家人到东台望海峰求拜文殊、观赏圣境,“未时已来现于五色祥云并其圆光,至申时现其遍身之光……”,在礼佛时目睹如此奇异光像,王倚等人激动不已,“瞻礼至于昏暮”,方才返回。
成寻朝山之后,五台山类似的奇异光像屡有记载。明代万历初年,僧人释悟福曾见到“彩霞满树……黄赤相杂,大如茶瓯,精光耀目”,人到树前,只看到松树,退后数步,仍能见到上述异景,直到太阳落山。再如,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十五日,当晚天气清爽,僧人释成洪至五台山南山寺,见神灯浮空,峰峦露彩。
民国文人刘雪耘在《清凉山游记》中说:“望海峰红日出海,云雾升起,在光亮和谐的薄雾屏幕上出现了你自己的身影,身影外围,有两圈五色光环。”这里的“五色光环”与古时记录的“圆光”类似,都被称为“灵光”。
事实上,这些异象也是他处罕见的自然现象。五台山山峦起伏,除了是个“凉岛”,还是一个“湿岛”,特别是在东南方的迎风坡上,由于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时常云雾迷蒙、雨雪纷飞。在地理、气象条件恰到好处的配置下,人们登山远眺,幻影时来,多是山顶雾滴或水滴折射或反射日光所致。过去,这些奇异的现象得不到科学解释,逐渐形成了神秘之说。
除了“佛光”,日出、云海、日晕、月晕等也是五台山极具观赏价值的气象景观。每逢东台顶气候晴朗,而山腰处直至华北平原恰逢阴雨,滚滚云海席卷天地而来,于台顶远眺,红日从云海中冉冉升起,景象壮观。东台之所以被称为“望海峰”,并非能看到东海,而是于此处可以眺望茫茫云海。
五台山的地质环境也极为特殊,这里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和第四纪寒冷气候留下的遗迹,是一座国家级地质公园。受第四纪寒冷气候的影响,山顶的岩石在反复又强烈的寒冻与冻融的侵蚀作用下,发育形成了石丘、石环、石海、石流坡、冻胀丘等l5种冰缘地貌,这在华北地区是罕见的。
在台顶周围有许多大小不一且棱角分明的石块互相挤压着。徐霞客当初到访五台山时,就发现这种古冰缘地貌,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在不明其成因的情况下,古代佛教徒只好联想到传说中的护法天龙,并将其取名为“龙翻石”。
在观察五台山的地形后,有佛教徒认为五台山就像菩萨头上的螺髻,台怀镇的菩萨顶恰似佛陀修行的灵鹫山,于是纷纷在此建寺。五台山特有的高山草甸、冰缘地貌及寒冷气候在华北平原并不多见,却与青藏高原十分相似,这也成为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传播的自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