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兆周
中午,我在教室值班,有學生跑来报告:“老师,不好啦!轶凡和灏睿被校领导逮住了,在种植园旁罚站呢!”我的心往下一沉。上午,我们学完《读不完的大书》,课文以儿童视角描写了乡村缤纷多彩的事物,融入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图画。课后有一道思考题: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都读到了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和同学交流。这道题让我犯了难。春天观百草,夏天望星空,秋天赏落叶,冬天观雪花,自然教育可以丰盈孩子的童年,来自大自然无言的启示、熏陶,会形成儿童的知识、智慧,也会沉淀他们的性格,使其乐观、坚强、豁达、洒脱。可是,今天的儿童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风花雪月,草木虫鱼,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随着城市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儿童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也没能为儿童阅读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提供必要条件。基于此,我建议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我们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树木葱茏,竹影婆娑;花坛、绿色长廊、种植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应有尽有。虽然已是初冬季节,但菊花开得色彩斑斓,金灿灿的银杏树叶在风中摇曳,狗尾草沉甸甸、毛茸茸的果实压弯了纤细的腰肢,只要用手轻轻一捋,种子就会洒下大地……让我担心的是,花坛里大大小小的警示牌,可能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为避瓜田李下之嫌,他们不敢与花草树木有亲密的接触。
就在这时,轶凡和灏睿耷拉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俩告诉我,他们在种植园里观察姿态优雅的狗尾草,不料学校值班领导硬说他俩违反了校规校纪,责令他们写保证书,还要扣班级考核分。我笑着安慰他俩:“没关系,待会儿我去说明情况。保证书就不要写了,好事多磨,我期待你俩能出色地完成我布置的特殊作业哟!”
轶凡和灏睿如释重负地走下讲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反思:为什么一个有着生动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各种现象都能产生敏锐反应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两三年后,却怎么也写不出一篇语句优美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平时,我喜欢和学生聊天,总是为他们苍白无趣的语言而忧心忡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精神生活是严重脱节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记忆之所以敏锐,之所以记得牢,是因为他们的记忆中流淌着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感知和概念的清澈溪流。儿童经常以出人意料且具有哲理性的问题让我们大吃一惊,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受到了这条小溪生机勃勃的源头的滋润。防止学校的大门将孩子们的意识和周围世界隔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自然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儿童能够对自然形成安全的依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儿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在伟大的诗人笔下,儿童天真烂漫、生动可爱,无忧无虑地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这样的童年,怎能不令人神往?今天,我们的学生只能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读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而无法效仿古诗中的儿童。做老师的,一边总是认为孩子们在草地上疯跑,在花丛中追逐,是虚度年华、浪费时间,一边又经常怀想自己像野花一样生长的童年。“享受童年,这样就不会丧失大自然赋予儿童的任何东西。”这是卢梭用他浪漫的儿童观,对我们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出的严肃忠告。
写到这儿,我很自然地想起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我心目中,这一回是最好的自然教育范本。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个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这一回的“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画面,作者用唐朝的杨贵妃来形容宝钗,用汉朝的赵飞燕来形容黛玉。或许是因为这两个场景的描写太精彩了,读者往往忽略了上述动感十足、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字。
芒种在今天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却是重要的节日。农历书上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说,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在南方,芒种节气正是种植水稻的时节;在北方,芒种节气是播种小麦的时节。稻谷和麦穗上都有“芒”。芒种节气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了芒种,再种植粮食作物,就过了时效。因而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芒种节也是古代闺中少女的一件盛事。这天,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们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欢聚在一起,为花神饯行。这就是古代所谓的“送花神”仪式。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有的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有的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
幢……干,就是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形状各异:旄是一种在旗杆顶端缀上牦牛尾的旗子,旌是一种在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幢就是圆筒状的旗子。女孩子们把这些精致漂亮的手工艺品,全都用彩线系在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组成一支流光溢彩的仪仗队。于是,花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莺歌燕语。
古人相信有专门的神祇“花神”管理人间百花。《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抱屈含冤离世,宝玉就认定她做了芙蓉花神,“生侪兰蕙,死辖芙蓉”。民间传说中花神在春天来到人间安排百花开放,过了芒种以后,“人间四月芳菲尽”,夏天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不适合花儿开放,花神就在芒种节这一天回天庭复命。老百姓在这一天与花神饯别,以感谢花神对人间的眷顾,期待明年风调雨顺,花神为人间带来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显然,大观园里芒种前后的劳作和仪式,不仅是一堂自然教育课,也是一堂情趣盎然的生命教育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人间万物的感恩,像春风化雨,润泽生命。
我们小时候对芒种节气同样印象深刻。芒种到了,忙假就到了。到了这个时节,学校要放十来天“忙假”。“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芒种”仿佛一粒饱满的麦子,又似一颗金黄的稻种,在田间呼唤,呼唤人们收麦、插秧、抢收抢种。“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不种,秋后囤空。”广阔的田野是我们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田间地头活跃着我们大大小小的身影,捡麦穗、割猪草、钓黄鳝……不仅农务活,就连家务活也都落到我们稚嫩的肩上。我们乐此不疲,丝毫不觉得劳累。芒种是收获,也是耕耘;是结束,也是新生。一收一种之间,我们得以窥见岁月的恒常不变,也在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中感觉人世的宽厚绵长。当然,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花神”那样可以直接影响大自然和人的魔力,只有当人认识自然,自然才能成为教育强有力的源泉。
重要的教育发生在教室之外,自然和社会都是“读不完的大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上必须掌握的真理和抽象性的知识越多,这类脑力劳动就越紧张,学生就更应该时常求教于知识的直接来源——大自然,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也会在学生的意识中刻画得越鲜明。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学生的好奇与纯真,让他们精神明亮、目光清澈,他们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丽与神奇。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二十四节气歌》的教学内容,教师用书中有详尽的教学建议:学生简单了解“节气”;借助拼音,把《二十四节气歌》读正确、读通顺;让学生简单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歌》的对应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引导学生课外翻翻日历,进一步了解二十四节气。这样的语文教育,早已没有了自然的山光水色,只剩下知识和记忆。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写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在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儿童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缺少了自然的浸润,他们的童年在缩短,在褪色,变得世故,变得早熟,童心过早地泯灭。现在的孩子缺乏情感素养,缺乏个性,缺乏爱的能力,这和他们与大自然的疏离有关。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自然。自然和儿童的关系就像母与子的关系,自然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力量是爱,当儿童走进自然的怀抱,我们要告诉他,自然界到处闪烁着爱的光辉——一粒种子在土壤、空气、雨水的爱抚下破土而出,长成了一棵树,开出艳丽的花。小昆虫们飞来了,品尝甜美花粉的同时,也在帮助这棵树传花授粉,这样,这棵树才能结出果实。树的果实成熟了,又会被小动物们吃掉,然后,动物们又把树的种子带到远方,让它繁殖壮大,再长成一棵棵树。树和动物们互相帮助,相互成全,彼此相爱,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一个儿童,他从小生活在有花、有草、有树、有动物的地方,每天善待花草树木、鸟鱼虫兽,长大后就一定会爱这个美好的世界,爱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一定会具备与他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相互成全的能力。学校教育必须崇尚的是“重要的教育发生在教室之外”,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还要在自然中学,在社会中学,在生活中学,因为儿童是大自然的孩子,是大社会的孩子。让自然成为孩子的教育者之一,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完整、和谐的人。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自然教育,是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观的教育,是让儿童回归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认知、学习、体悟、成长。儿童是自然之子,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我们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朴雅以至高尚的生命“素质”的培养从来都是以对“个性”的认可为前提的。素质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是对人的健全生命的成全,是对人的生命的盎然生机聚焦于其上的人的个性的成全。
说到自然与个性的关系,我自然联想到“宝钗扑蝶”。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上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
暮春落花时节,草地上蝴蝶纷飞。这一对蝴蝶很漂亮,玉色的,大如团扇。在《红楼梦》中,宝钗是理性的,比较早熟,比较端庄,比较含蓄。可是,自然界里的美景和风物具有神奇的魔力,让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宝钗恢复了活泼、淘气的本性。“宝钗扑蝶”绝对是精美绝妙的舞蹈,表面上写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上下翻飞,实际上是写宝钗的动作优美。此时此刻,宝钗的内心世界是愉悦的,展现出一个小女孩率真可爱的个性。
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过一位画家朋友的話:“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19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正在给好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
里……”“最好看的霜”“按时看日出”,我从这些文字中读到了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看到了一种人类童年的美、灵魂的美!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一夜北风紧,万树梨花开。打开手机,家长群里真热闹,大家都在晒孩子们玩雪的照片。我又看到了轶凡和灏睿,他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啦!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不甘落后,仿佛也回到了淘气顽皮的孩提时代,在雪地里追逐嬉戏……
(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