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演贾木许拍过一部电影,名为《帕特森》。影片中公交司机帕特森每天都重复着同一公交路线,下班后遛狗,到酒吧喝酒、与人聊天,生活平静而单调。如此不起眼的人,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尽管读者只有妻子劳拉一人。他用开公交的空闲时间写诗,平凡生活中充盈着诗意。影片多次提到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显然,贾木许是在向威廉斯致敬——威廉斯是描写平凡生活的大师,同样出生于帕特森市,代表作之一即长诗《帕特森》。
除外出求学的数年外,威廉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帕特森担任儿科医生,直至退休。他利用晚上及應诊的空余时间写诗,许多诗行甚至写在处方或随手得到的纸片上。这与影片中的帕特森非常相似,两人都“把两个完整的人生挤进一个里”。
威廉斯早年与庞德、杜丽特尔联合发起意象主义运动,后因不满庞德与艾略特频繁引用外语和文学典故的学院派风格,而提出“不要观念,只在事物中”(No ideas but in things)的主张与其抗衡。威廉斯的诗歌追求被称为“本土化”,即从普通人日常生活取材,用美国小市民、工人的日常用语写诗,吸取“美国文化与社会异质性的新鲜、原始、富有活力的习语”来更新诗歌语言。他的诗风简单、新鲜,突出特点是日常化、口语化、散文化,具有高度的实验性。雅众诗丛译介的《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诗选》,完整收录了威廉斯代表作《春天及一切》,并精选其他诗集的部分作品,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位诗歌巨匠创作的全貌。
我们来看他最出名的几首作品:
那么多事物/取决于//一辆红色/手推车//给雨水/擦亮//在白色的/鸡旁(《红色手推车》)
此诗通过呈现一个清新明亮的画面,传达一种平静的喜悦,句子不断地断裂、跨行,使读者无法一下子读完。跟随诗的节奏,我们的目光似乎也长时间停留在雨后手推车、鸡群组成的画面上,逐渐恢复对寻常事物的鲜活感受。
我吃了/李子/那些在/冰箱里的//那可能/是你/留作/早点的//原谅我/它们那么可口/那么甜/那么冰凉(《便条》)
很多人读到此诗的第一印象是:这是诗吗?当然是的,《便条》的诗性非常明显:尽管取材于日常琐事(未经同意而吃了别人的早餐,可能是妻子或好友的),但精心设计的分行和节奏,结尾连用三种不同的感官体验,使全诗具有一种舒缓、温柔的语调,透出一种亲密关系和欣喜。若去掉分行,就只是一张委婉传达歉意并解释原因的便条,效果差了许多。
再来看这首《给一个贫穷的老妇》:
在街上捧着/一纸袋李子/大口啃着/其中一只//它们对她来说很好吃/它们对她来说/很好吃。它们对她/来说很好吃//你可以从她/如何陶醉于手中/那吮吸了一半的李子/就可以看出来//感觉好多了/成熟李子的慰藉/似乎洋溢在空气中/它们对她来说很好吃
对于感官精细的人来说,李子的美味体现在丰富的细节感受上,但对一个底层老妇来说,只有简单的一句“它们对她来说很好吃”。这句话在断句上略有不同的重复,极其生动地突出老妇对李子的陶醉程度,比任何细致入微的描写都更有力度。几个李子就能带来如此的慰藉,其困顿可想而知。
威廉斯把行医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写进诗中,除了贫穷的老妇,还有病人、犯人、小偷、智障孤儿、底层产妇、拾荒者、在孤苦中死去的老人等。他将怜悯隐藏于冷静、精确的事实描述背后,这赋予其诗歌一种厚重的品质。和艾略特一样,威廉斯以自己的诗歌实践回应西方社会工业化的残酷现实。
(撰稿人:巢林栖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