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影响不断外溢。也门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多次使用导弹、无人机等对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动打击,并在红海连续袭击“关联以色列”的船只。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2日,一艘“装载石油驶往以色列”的挪威船只被也门胡塞武装导弹击中。
胡塞武装的行动,犹如卡住了红海航道的咽喉,給国际航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避开这一险情迭出的水域,多家国际航运企业陆续宣布暂停红海航线。胡塞武装究竟是什么神圣,这一状况又会延续多久,美国组织的护航行动能起到多大效果,这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局势升级——从袭击民船到叫板美国
根据媒体报道,2023年11月26日,一艘以色列商人所拥有的“中央公园”号油轮在也门海岸被袭击者扣押。这艘满载着磷酸的油轮是以色列商人艾亚尔·奥夫所在集团的资产。
“中央公园”号油轮被认为是遭到胡塞武装扣押的第三艘以色列船只。此前的11月19日,胡塞武装在也门附近的红海扣押了一艘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车辆运输船,该船在一家英国公司名下注册,而这家英国公司的部分股份属于一名以色列企业家。11月24日,另一位以色列商人拥有的“锡米”号集装箱船在印度洋遭到袭击。
这些事件发生之前,胡塞武装曾公开表示,悬挂以色列旗帜的船只、由以色列公司运营的船只或者由以色列公司拥有的船只都将成为被袭击的目标。而其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加沙地带当地民众得到所急需的药品和食物。
在11月,以色列政府曾经和哈马斯达成过一次人道主义停火协议,前后持续了七天,期间每天有约200辆载满人道主义物资的卡车,从沟通埃及与加沙地区的拉法口岸过境进入加沙。在那几天,红海地区是相对稳定的。直到双方重新开战后,红海地区的局势才开始不断升温。
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行动,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12月18日宣布启动代号“繁荣守护者”的护航联盟。奥斯汀称,除了美国之外,法国、英国、巴林、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和塞舌尔将加入联盟。
虽然美国方面来势汹汹,但也门胡塞武装也没有丝毫退让。其发表声明称,有能力对抗由美国组建并可能部署在红海的任何联盟行动。也门胡塞武装高级官员穆罕默德·布海提表示,即便美国成功动员整个世界,胡塞武装也不会停止军事行动。只有以色列停火并允许人道主义物资畅通无阻地进入加沙地带,胡塞武装才会停止袭击。也门胡塞武装高级官员阿里·胡塞在接受伊朗“阿拉姆”电视台节目采访时称,哪个国家针对胡塞武装,哪个国家的船只就会成为该组织的攻击目标,他们会“瞄准所有来自针对该组织采取行动的国家的船只”。还有报道称,胡塞武装方面甚至公开叫板美国人:“无论美国人要对我们的人民做什么……我们都将对抗美国人。我们更愿意与美国人和犹太复国主义敌人直接干上一仗。”
不仅如此,胡塞武装还揭开了美国同其联系的内幕。布海提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说,美国提出不阻碍也门实现持久和平的努力,以换取胡塞武装停止在红海的军事行动,“我们断然拒绝”。
而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胡塞武装发言人阿卜杜勒萨拉姆2023年12月18日在社交平台X发文称,只要不属于以色列的船只在红海和阿拉伯海航行都是安全的。
局势发酵——影响的不仅是经济
胡塞武装本是也门内部的一支武装派别,但近些年势力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胡塞武装总兵力达到80多万人,装备有2000多辆坦克、4000多辆装甲车以及1800多门火炮。此外,受伊朗支持援助,胡塞还拥有大量无人机和不同类型的导弹。这些数据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胡塞武装早已并非当年的游击队,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地理因素也是胡塞武装采取行动的底气所在。也门濒临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连接红海和亚丁湾的曼德海峡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成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连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重要。曼德海峡本就只有26-32公里宽,但丕林岛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靠近非洲的一侧大峡宽约25.95公里,但分布着许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岛,而位于亚洲一侧的小峡尽管宽度只有约3.2公里,却是曼德海峡的主要航道。这也意味着,胡塞武装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击到经过曼德海峡的以色列船只。
尽管胡塞武装声称行动只是针对和以色列相关的船只,但其带来的风险却让几乎所有的国际航远公司避之不及。包括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达飞轮船以及赫伯罗特等航运巨头在内的全球大型集装箱航运公司,纷纷选择让船只绕道好望角,直接抬高了全球贸易成本。
最近两年,因为乌克兰危机等影响,全球供应链本就在脆弱复苏当中。苏伊士运河关乎着亚欧海运贸易的命脉,全球约12%的贸易运输和30%的集装箱运输从曼德海峡通过。原本航经苏伊士运河的船如果绕道好望角,预计要增加7000公里以上的航程,航行时间大概多出7-10天,仅油费就会增加十几到几十万美元。此外,船只在水上花费的时间延长,预计将消耗全球船队运力的20%,且空箱返回也会延误,从而加剧供应链困境。当前,不少欧洲媒体最近都在探讨,欧洲未来的通胀会不会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下,一些欧洲国家对待巴以问题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12月初,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改变态度称,德国政府希望以色列调整其军事战略,以更好地防止巴勒斯坦平民遭受痛苦。此前,有超过800名欧盟职员联名致信冯德莱恩,批评其过度支持以色列。这种外交姿态的调整,将对巴以局势以及红海局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各打算盘——护航联盟值得玩味
美国组织护航联盟的动作,可谓声势浩大,但其中颇多值得玩味之处。
其一,各打算盘,谁来出力?
除了巴林,中东国家可以说是集体缺席。这其实很好理解。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中东阿拉伯国家除了出于宗教和道义原因呼吁停火,让以色列少制造一点人道主义灾难之外,对以色列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胡塞武装打出支持巴勒斯坦的旗号,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诸多阿拉伯国家不管真实态度如何,起码明面上是不大好直接反对的。而胡塞武装则可借机塑造自身形象,提升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胡塞武装虽然口头上对美国态度非常强硬,但其真正的实力在美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美国之所以没有对胡塞武装下狠手,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海上贸易对象主要是欧洲与东亚,对欧海上贸易主要往返大西洋,对东亚的海上贸易主要往返太平洋,根本不经过曼德海峡和红海。美国拉拢组织护航联盟,主要是要维护世界警察的面子,展示为盟友出头的态度,同时让盟友出工出力,自己也不用付出太多成本。不过,西方国家虽然响应的不少,但具体到出人出力问题上,表现就有点好笑了。美国公布名单后不久,西班牙国防部就称,该国不会参与护航行动。荷兰国防部长则表示,荷兰将只提供2名参谋人员,是否能够长期提供军舰还要再考虑。此外,加拿大和挪威则分别表示将派出3名和10名参谋军官参与这一行动。这种情况下,美国恐怕只能感慨,“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其二,乱中谋利,谁是赢家?
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胡塞武装在红海搅起的风浪,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能让中欧两大力量同时受伤,美国自然乐见其成。中国作为美国“大国竞争”的最大对手自然不必多言。欧洲大部分通过曼德海峡的货运船运输的大多是生活用品,运输成本的攀升势必造成欧洲民众生活成本上涨、政局不稳,这就给了美国压迫欧洲盟友进行政治交换的机会。
此外,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持续对加沙进行无差别的血腥轰炸,谁的劝说也听不进去。美国不仅未能制止巴以冲突的升级,还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阻撓通过呼吁停火的决议,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和不满,使自身的影响力和信誉遭到严重损害。胡塞武装袭击以色列商船,对以色列也是一种制衡和把控。有分析认为,只要胡塞武装不做得太过份,让美国太过难堪,美国组织的护航联盟很有可能做做样子而已。
其三,局势联动,如何收场?
无论是胡塞武装在红海的“卡脖子”行动,还是美国组织的护航行动,本质上都是新一轮巴以冲突影响的外溢。用胡塞武装的话说,美国组建的护航联盟,是“对巴勒斯坦民众侵略的一部分”,是保护以色列、军事化红海水域。
国际社会对加沙局势非常关注,多次呼吁巴以进行人道主义停火。然而,美国秉持偏袒以色列的立场,数次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了一票否决权,导致安理会未能达成一致行动。不仅如此,美国还向以色列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这种火上浇油的行径,无异于“龙王卖伞,终无晴日”。这种情况下,美国拉拢盟友组织护航联盟,更像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而不是真正为了红海的和平和航道的畅通。
而且,美国如果不下定决心彻底干上一仗,单纯的护航行动只怕收不到什么太大效果。毕竟,使用其他高精尖战略导弹的成本打击胡塞武装廉价的无人机等装备,无异于高射炮打蚊子,纯粹的赔本买卖,在美国弹药库不足的情况下,这么干恐怕也长久不了。
胡塞武装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上个月胡塞武装击落了一架MQ-9“死神”无人侦察机,就证明自己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胡塞武装拥有7个导弹旅,配备了俄罗斯R-77中距空空导弹、R-73型空空导弹和R-73红外格斗空空导弹改装版,还有伊朗提供的新型防空导弹。如果激怒了胡塞武装,美国以及美国盟友的商船可能会成为袭击目标,那就更加得不偿失。
更何况,如果要对胡塞武装发起军事打击,要考虑的就不只是胡塞武装本身,还得考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如果美军派出空中和地面部队攻入也门,它面临的对手不仅仅是胡塞武装,而将是整个什叶派之弧,甚至更为强大的俄罗斯。那样的话,美国要想从中东脱身,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