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培养“21世纪型能力”?

2024-06-06 01:31:11刘玥
留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考力世纪技能

刘玥

2016年4月21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为了能够在21世纪生存的素养和能力》,正式提出“21世纪型能力”框架。这是日本在全球发展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进行课程编制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日本版的核心素养,“21世纪型能力”指向生存能力,由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构成,具有通用性、高阶性、人文性的特点。它从素养和能力的角度引领了日本教育改革的步伐,具有促进反思当前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指向生存能力的“21世纪型能力”

日本“21世纪型能力”着眼于生存能力,表现为“基础力—思考力—实践力”的层次结构。

基础力侧重工具的运用,包括:语言技能、数字技能和信息技能。其中,“语言技能”强调文本的阅读、写作和创造能力,“数字技能”重视对算式、图表、统计数据等数字信息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信息技能”侧重信息的检索、交换和信息伦理行为。

思考力强调深度思考,包括: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元认知与适应性学习能力。其中,“问题解决能力”指个体或团体能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有效执行的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评价对事物进行逻辑性考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元认知与适应性学习能力”指按照成果标准,能够对自身学习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实践力强调面向未来,包括:自律地行动、维持人际关系和参与构建可持续社会。其中,“自律地行动”指个体能够对生活方式和生涯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维持人际关系”指个体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构建可持续社会”指能够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自觉履行公民责任,为构建可持续社会作出贡献。

“21世纪型能力”明确指向生存能力,与日本学校教育课程中培养生存能力的目标一脉相承。早在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就在《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核心素养,即“生存能力”。作为一个明确的学力概念,“生存能力”引领了日本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本在2017年发布的最新学习指导要领(即课程大纲)中,从“知识和技能”“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和“学习能力与人格”三个方面细化了学力目标,这与“21世纪型能力”中的“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异曲同工。由此可见,“21世纪型能力”既承袭了生存能力之教育目标,又在全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养和能力,倡导每个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其个性和能力创造新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日本教育的中心课题。

通用性、高阶性、人文性的基本特征

日本“21世纪型能力”关注人的整体性能力,既满足了国家课程对培育“能够适应21世纪生活的日本人”的目标期待,又体现了职业领域和社会生活对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

通用性。“21世纪型能力”倡导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生成“生存的意义”。无论是基础的语言技能、数字技能、信息技能,还是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各能力要素都强调应用性。比如“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中,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而语言技能的习得离不开自律的练习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运用。可见,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三项能力要素存在结构性的关联,其养成渗透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科内容和素养能力一体化,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阶性。作为复杂的高级心智能力,“21世纪型能力”的培育并不是在基础能力之上简单叠加复杂能力,而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基础力经由思考力、通过实践力的发挥得以真正实现。脱离基础力的实践会落空,能力的发挥只有落实于真实情境下问题的解决,促进人与自我、他者、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构建,才能彰显其价值与意义。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者持续地思考、实践的良性循环中得到发展。没有学习者的思考,学习只会停留在表层,知识也难以迁移到新的情境。21世纪的学习者只有掌握高阶能力,成为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意味着“21世纪型能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提升的终身学习过程。

人文性。日本“21世纪型能力”并非单一地强调能力的获得,其中也蕴含着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实践力包括合作、正义、尊重、和平等价值要素,这正是当代公民迎接全球化挑战、应对社会变革的重要素养。其中,“自律地行动”涉及自律、责任的价值要素,强调个体根据职业愿景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并执行计划,且不断作出评估和反馈;“维持人际关系”蕴含理解、宽容、责任感等价值观;“参与构建可持续社会”强调个体自觉履行公民责任,践行公民行动,体现了尊重自然、维护公正等价值要求。

实施“面向社会的课程”

“21世纪型能力”如何在学校落地?日本提出实施“面向社会的课程”,重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在学科和学段层面注重课程设计的一体化,体现出以下特点——

积极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为有效实现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育,日本把“21世纪型能力”作为课程的重要骨架,明确素养与生存能力之间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课程设计上,不仅关注学科课程对于素养和能力培育的特定功能,而且积极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强调在现实社会情境下培育学生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各学科内容基于问题实现跨学科整合,形成结构化的跨学科内容,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实施课程的跨学年教学组织。“面向社会的课程”注重幼、小、初、高各学段及各学科内容的一贯化设计,明确了学生在各学段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不同水平。课程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组织,注重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以保障学习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日本“21世纪型能力”强化学习视角,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倡导“主体性、互动性、深度”的能动学习,注重有效学习的发生,促进教学实践向学习者中心转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倡导“主体性、互动性、深度”的能动学习。能动学习注重在“真实的学习境脉”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与同伴展开对话并与社会互动,从而形成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以购买苹果为例。数学学科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苹果的数量、单价和金额的计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苹果的购买还涉及对苹果的品种、产地、时令季节和消费偏好的认识,以及对地理国情、气候、产业结构分布的全面考察和分析。因此,课堂教学应联系在生活中购买苹果可能面临的真实问题,使儿童切实地感受购买苹果这一行为并非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复杂情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习得非正式知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社会性认知。能动学习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多元的视角统整知识,推动学生内省式思考。此外,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呈现的方式,避免掉入罗列知识的误区,同时注重创设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深度思考中活用知识。

实施指向问题解决的“参与—体验”型教学模式。传统的讲义型教学往往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难以真正培育学生的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因此,日本提出实施“参与—体验”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现实的社会问题,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高阶思维、社会认识和行动能力。“参与”“体验”和“小组”是這一学习模式的重要关键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小组的形式展开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借助地方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将习得的知识以社会行动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于现实的社会问题解决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行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思考力世纪技能
高级技能
世纪赞歌
Logic Dots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Logic Dots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做有思考力的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