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诗词字典

2024-06-05 00:00:00孙玉文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4年4期
关键词:毛传鹿鸣杨柳

又到了琪花瑶草欣然生长的时节。花草之爱,古已有之,古诗文中常以之喻人。那么,古诗文中的花花草草到底什么样?了解这些植物对理解古诗文有什么帮助?看看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文教授是怎么说的。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古人行文的脉络,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

《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谖(xuān)草”今多写作“萱草”,也叫忘忧草或黄花菜,古人以为观看它能让人忘掉忧愁。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妇,她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精神郁闷,因此希望能在她常常出入的北堂种植这种草,以解相思之苦。

不懂得“谖草”的这一功用,头两句诗跟后面两句“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由于思念带兵打仗的丈夫,少妇忧思成疾)的联系就看不出来。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诗经·王风·采葛》共三章,每章开头的一句依次是“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其中“葛”“萧”“艾”是三种植物。

在《毛传》和《郑笺》中对这三个词都有解释,比如,由“葛,所以为絺谿(chīxì)也”(《毛传》)、“兴者,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郑笺》)可见,穿葛衣是当暑之事,属小事。

而“萧,所以共祭祀”(《毛传》)、“‘彼采萧’者,喻臣以大事使出”(《郑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所以采萧是大事。

从“艾,所以疗疾”(《毛传》)、“‘彼采艾’者,喻臣以急事使出”(《郑笺》)可知,治病当然是急事。

由此,通过葛、萧、艾的功用,诗作者把时令、押韵和国事的大小、缓急结合起来了。明白这些,我们对诗的结构理解得更加深入了。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了解古人的言外之意。

对《离骚》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句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度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祇自敕诲也。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

屈原取木兰的去皮不死,宿莽的经冬不死,比喻自己不顾谗人的攻击和遭受的打击,坚持理想,不改变节操的英雄气概。王逸的注解通过揭示古人认识到的“木兰”和“宿莽”的生长特点,揭示出这两句诗的寓意。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把握诗文的意旨。

例如“杨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下它们以赠给送别者和离别者。《诗经·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泛指柳树,诗句已透露出离别时的“杨柳依依”。

据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记载,西汉已有《折杨柳》,魏晋时古辞丢失了,但歌曲传下来了。西晋太康年间,京洛有《折杨柳》歌,多言从军劳顿的事,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南朝梁、陈以后,多写伤春离别的情怀,有很多怀念征人的作品,梁萧纲有《折杨柳》,唐诗中,或是诗名《折杨柳》等,或在诗中叙写折杨柳,透出浓浓的惜别之情。

古书上下文中,有时透出古人对植物词性状的描写、功用的认识。

《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可见“苹、蒿、芩”是可以供鹿吃的。《荀子·劝学》中有“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滑,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可见“兰槐”是一种香草,根叫作“芷”,可以供人佩带。

有些古植物词,需要利用古注来接近它。古人给古书作注,对植物词做了大量的疏解,从多个方面描写植物词,揭示其功用,对我们阅读古书帮助极大,这是阅读古书时必须重视的。

猜你喜欢
毛传鹿鸣杨柳
呦呦鹿鸣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杨柳 书法作品
新疆艺术(2021年6期)2021-03-03 11:55:44
“兴”的话语和《诗经》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风儿吹过杨柳湾
杨柳
《呦鹿鸣》正当其时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鹿鸣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47
WhatMakesGoodLearners:learningstrategiesin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