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国古人将物质实用之“质”与精神求美之“文”统一起来,“文质彬彬”,才可谓“器物之君子”。
于我而言,更是如此:以充足的物质为基础,构建精神追求,以精神信仰引领物质,使物质与精神齐飞,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精神来源于物质,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给精神的攀登留下空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品尝荔枝中跳出了俗世;“晴窗戏乳细分茶”,陆游在品味茶香间看淡了人生。于一般人而言,吃不饱肚子,又哪来心情和能力谈理想;如果谈,也常常是面对現实的一种欺骗,空落得“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罢了。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物质追求只可基于表面,切不可执着其中。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到“富可敌国”的和珅,再到死也放不下两颗灯芯的严监生,都无甚好下场。再反观海瑞的两袖清风、管宁见片金“挥锄与瓦石不异”,他们对物欲的淡泊正是因为他们追求崇高的精神与气节。
精神根植于物质却高于物质。
精神追求是黑暗中的烛火,是迷雾中指引人前进的灯塔,是荆棘丛生遍体鳞伤时不竭的动力源泉。忆往昔,“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陈独秀捍卫主权的追求使其将生死置之度外;看今朝,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保卫国家的精神追求让其在战斗中未退却半步。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从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却白首雄心壮志不减,到张桂梅用生命照亮大山女孩的梦想;从哥白尼用生命捍卫“日心说”到黄文秀用生命去建设家乡,无一不展现着一个事实:精神追求超越物质追求,超越年龄,甚至超越生命。
身处当今盛世,杂交水稻产量屡创新高,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国家发展蒸蒸日上,我们既无食不饱腹之痛,亦无颠沛流离之苦,就更应莳精神种子,长信仰果实,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