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馨晨
[摘 要] 自工业革命开始,众多作家揭示了文明背后的阴暗,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人性的蹂躏,这些文学作品深刻描绘了人性的丑陋面。毛姆却在其作品中对如何拯救自我做出解答。毛姆塑造的菲利普作为有身体缺陷、十分敏感并且自傲的角色,再现了毛姆个性的片段。毛姆借助菲利普这一人物,重现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他身边之人的命运轨迹,为人们揭示了菲利普人生经历的变迁,见证了他的发展和转变。在肉体与灵魂的挣扎、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菲利普逐渐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自我形象日渐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渴求。這种对自我认知及接纳的觉醒,是毛姆持续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 人性 毛姆 《人性的枷锁》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8-0084-05
从古希腊开始,人性问题已成为西方作家关注的中心。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让人不禁好奇究竟何为人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性逐渐取代了神性的地位,道德标准常被用来衡量文学作品中人性的重要性[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一个人被认为是否有道德,取决于他们的道德属性。尽管一个人可以以人的形式存在,但只有当他具备道德属性时,才能称之为具有人性的个体。因此,通常意义上的人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人的形态且具备道德属性的个体,也就是有道德的人。简而言之,有道德的人才是具有人性的人。
自19世纪中叶起,人性第二次觉醒的巨浪翻涌,个体的特性开始逐渐取代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文学创作生动地描绘了人性被误解和扭曲的现实。各路文学巨匠在创作中对人性刻画各有所侧重。毛姆用独特的视角写下同时代人的本性与弱点,并因此而颇负盛名,却也倍受非议。然而毛姆知晓,诚实德行为文人肝胆。奇人异士皆有匠心,于刻画人性尤需入微。毛姆关注人性本体、理性思辨,而非轻率批判。因此,其著作中对人性黑暗面的细致描绘对比显而易见,真实地反映了西方文明下人性的本质。冷静、客观、深刻的剖析是毛姆小说的独门绝技,他以此揭示人性缺失现象。他梦想拯救灵魂、挽救人性。毛姆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是以他个人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人性的枷锁》[2]。
1911年,毛姆开始着手撰写这部小说,耗时近4年方才完结。在创作这部长篇巨著的过程中,毛姆内心经历了复杂的情感波动。他曾深陷于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理念之中,无法自拔地被悲观主义所影响。他的前半生命运坎坷、曲折跌宕,他突然明白,将人生经历化为文字,才能抚平内心的创伤。毛姆苦心孤诣,决意以文字串联起自己人生中的重要瞬间,消解那笼罩心头的重负,畅快淋漓地释放内心的感受。
一、人性的至善
“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也无比贴合主人公菲利普的思想与精神境界。
1.知识是精神的依托
尽管身体被疾病束缚,但菲利普展现出了对知识和学问的不懈追求。菲利普追求知识的精神在小说《人性的枷锁》中有多处体现。他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断追求,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发展和内心世界的追求。菲利普追求知识的动机源于他对自由和个人成长的渴望。小说描写了菲利普在学校里表现出色,老师们对他寄予厚望。然而,他并不满足仅仅完成学业,还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追求知识的动机体现了他对自由思想和个人成长的追求,他希望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菲利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他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包括与学业无关的书籍,满足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例如,在阅读了一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书之后,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深入研究这个领域。此外,菲利普还学习了拉丁文和俄罗斯语,通过学习不同语言和文化,他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菲利普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满足他人的期望,更多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追求。知识对菲利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菲利普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人。他通过阅读和学习,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矛盾,这使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宽容他人。此外,知识也为菲利普提供了表达自己的途径。他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他人。知识不仅是菲利普个人成长的工具,也是他与他人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菲利普追求知识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年轻人对自由和个人成长的追求。他通过不断阅读、学习和探索,满足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并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实现了自我成长。知识不仅扩展了菲利普的视野,也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自由是精神的渴望
作家毛姆以冷静的视角审视这个虚幻的世界,深入挖掘社会和人性的根本特征,致力于寻找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触达人类心灵的深处。《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成了毛姆理性探索的化身,这部作品中的菲利普不仅是作家情感的投射和代表,还是一个追求自由精神的探索者。菲利普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遭遇了家庭、宗教、情感和金钱等各方面的束缚,这些因素如同隐形的锁链,逐渐侵蚀着人的精神。菲利普凭借其独立的思想,不懈地摆脱那些加在身上的锁链,最终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解放。
菲利普追求自由的动机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发展的渴望。小说中,菲利普在学校里表现出色,但他不满足于仅仅完成学业。他试图摆脱家庭和社会对他的要求,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种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动机驱使他开始阅读各种书籍,扩展知识面,并深入研究历史和其他领域的学问。菲利普并不是一位幻想家,他通过积极的行动来追求自由。他开始学习拉丁文和俄罗斯语,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与他人交流。他参加学生抗议活动,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这些行动表明了菲利普不仅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人。
菲利普通过坚持追求自由,取得了个人成长和自由的成果。通过阅读和学习,他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了见识和思考能力。通过写作和参与社会活动,他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社会变革做出贡献。在小说结尾处,菲利普告诉自己的朋友:“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我将继续前进,因为这是我的生命。”这句话表明了菲利普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自由,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将继续前进。总结起来,菲利普的自由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通过坚持不懈地追求自由,最终取得了成功。
菲利普的成长历程就是逐步掙脱重重枷锁的过程,在不断地追寻、探索的过程中,菲利普始终秉承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激情,最终成为自由精神探索的胜利者,为自己设计了最为理想的人生格局[3]。
总体而言,虽然《人性的枷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困境,但毛姆也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展现了一些人性的美好之处。他对知识的追求、人道主义价值的关注以及对自由和个人选择的坚持,都反映了人性中的智慧、善良和自主性。这些美好的特质使得菲利普成为一个饱含人性光辉的角色,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于人性的积极面向的思考和探索。
二、人性的异化
1.虚伪
毛姆在创作过程中,深感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人际关系充满虚伪。人们的互动往往只是为了利用对方,真诚的情感难以寻觅。为了防备他人,许多看似道貌岸然的人常常戴上虚伪的面具,以掩饰他们灵魂的丑陋。菲利普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其中不乏虚伪之徒。这些人可能表面上道貌岸然,经常标榜自己的无私与奉献精神,但实际行动与口中所言完全不符,他们展现出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不堪的目的和动机,而这些目的和动机往往来自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毛姆通过这些虚伪的人物揭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戴着面具生活以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的现象,实际上这也是人类社会化的一部分。
在利益至上、错综复杂的社会空间和人际关系里,菲利普同时面临着爱情的压力[4]。菲利普在《人性的枷锁》中的爱情经历,是毛姆对人性的虚伪进行深刻剖析的一个缩影。菲利普的爱情经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对米尔德里德的迷恋,第二阶段是他对萨利的爱情。
在第一阶段,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迷恋体现了他对爱情的盲目和虚伪。米尔德里德是一个粗俗、自私、狡猾的女性,她利用菲利普的感情,不断地向他索取金钱和关爱,却对菲利普毫无真心。然而,菲利普却陷入了对她的深深的迷恋,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米尔德里德,甚至为她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尊严。在遇到米尔德里德并陷入对她的热恋之后,他意识到现实中的爱情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痛楚和绝望[5]。这种爱情是虚伪的,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菲利普的幻想和欲望之上。菲利普的虚伪表现在他对米尔德里德的过度美化,他不愿意面对米尔德里德的真面目,而是选择性地只看她的优点,忽视她的缺点。这种虚伪的爱情最终导致了菲利普的痛苦和失败。
在第二阶段,菲利普对萨利的爱情则体现了他在对待爱情方面的成熟和真实。萨利是一个善良、真诚、独立的女性,她和菲利普之间建立了平等和真实的感情。菲利普在和萨利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爱,他不再追求虚幻的爱情,而是追求真实的感情。菲利普的虚伪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治愈,他开始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和萨利之间的爱情是真实的,因为他们彼此真诚地面对对方,不再有任何虚伪和欺骗。
菲利普的爱情经历,反映了他对爱情观念的逐渐成熟。他从最初对米尔德里德的盲目迷恋,到后来对萨利的真实爱情,经历了从虚伪到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让菲利普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去爱。菲利普的爱情经历告诉读者,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真实和真诚的基础上的,任何虚伪和欺骗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菲利普在经历了人际交往和爱情中的种种挑战与磨难之后,终于达到了自我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顿悟。从此,他摆脱了自卑的束缚,转变成了一个无畏惧困难,勇于直面人生的人[6]。毛姆在这部作品中探讨了虚伪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虚伪时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的过程和路径。
2.自私
生活在欲望与现实的纠缠中,人们总是在寻觅那难得一见的幸福,却发现在他们触手可及的时候,幸福已经消逝无踪。因此,他们变得恐惧、怀疑,甚至走向极端的自私。毛姆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私欲和贪婪表现,人们对物质欲望的痴迷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人际关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方需求的互相调和,而真诚无我的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存在。在父女、母子、夫妻、姐妹等亲密关系中,原本温馨的亲情常常被个人的利益冲突和私心所淹没,导致曾经深厚的人情味逐渐淡薄。作品中菲利普为了获得长者和朋友的关注和同情,不惜故意撒谎。尽管道德感让他想要解释清楚一切,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说出真相,让朋友困于愧疚的泥潭,他自己则通过告解的方式减轻了内心的罪恶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成了人们逃避道德责任的借口。而人们似乎天生就具有渴望得到他人同情和关注的心理需求。这种扭曲的心理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往往无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过于强调个人的欲望,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破裂、亲情消失。
毛姆的作品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虚伪和自私现象,从而引发关于道德、伦理和自我的反思。人们如何在欲望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面对各种人性的枷锁和挑战?小说中,菲利普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幡然醒悟,开始寻求生命意义,努力摆脱每一种枷锁,最终走向了精神解放和成熟。在这个繁华世界中,人们需要对自己诚实,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努力寻求内心的平衡,真实地面对人生的考验。只有在不断探索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摆脱人性的枷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
3.虚无信仰
菲利普9岁时失去母亲,伯父威廉将他抚养成人,菲利普在教会附属的皇家公会学校接受教育。然而,他很早就体会到了那里的虚伪。从母爱的温馨怀抱跌入冷酷陌生的世界,伯父虽然嘴上谈仁义道德,内心却是自私的。菲利普感到不快乐,唯有在书本世界里才能寻得一丝平静,然而书中构建的梦想却让他的现实生活显得更加凄凉和痛苦。
不久之后,他进入了寄宿学校,在那里他因为腿部的残疾而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这使得他变得更加孤独。随后,学校里涌起了一股宗教热潮,菲利普由于自己先天的缺陷,开始将希望寄托于宗教[7]。他先是从《福音书》读到,后在大教堂牧师讲道中听闻有关真诚信仰能移山的教导。圣诞节回家后,经伯父阐述,菲利普深信上帝具有无上神力。年轻的菲利普每天都满怀渴望地向上帝祷告,希望新学期开始时能获得一双健康的腿。随着日子临近,他的祈祷变得更加诚恳。随着新学年的脚步逼近,菲利普在冷冽的冬夜里,无畏地脱去衣物,赤身裸体地跪在冰冷的地板上,不停地向上帝祈求。尽管他的恳求如此诚心,但他的双腿依然保持着扭曲的姿态,上帝并未响应他的祈祷。菲利普想起了逮鸟的故事:如果有人把盐撒在鸟尾,便可一把抓住鸟。不过谁也无法靠近鸟。信仰或许也如此,任何人都永远无法靠近上帝。因此他醒悟过来,宗教一直戏弄他。他抛弃了以基督教义为基础的道德伦理观。菲利普由对宗教的忠诚到后来坚决丢弃,揭示了作者本人对宗教的立场[8]。
《人性的枷锁》这部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的生活历程,叙述了一个青年是如何从痛苦、困惑、失望和挫折中不断追求,逐步解除种种限制,追求生命的意义,并最终成熟起来,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的[9]。
这部作品以其精确且深具洞察力的语言闻名,成为毛姆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通过主人公的人生旅程——他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对精神自由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以及他的持续成长历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框架下那些限制个人发展和自由的制度。菲利普的人生枷锁既有外界的教育制度和虚伪教义,也有对性爱的过度热衷和沉迷,还包括对伯父的经济依赖、生活的困窘和因身体残疾带来的心理压制[8]。不仅如此,菲利普的经历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性,他的挣扎和深入的自我反思,都是对社会各种压迫和束缚的有力抨击。菲利普的探索和成长,揭示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渴望,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部小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各种复杂性,不断挑战并反思着既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三、結语
无论是展现出人性的至高美德,还是暴露出情感的缺失,或者是追求自由精神的探索者,《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始终体现了作家毛姆的个人风格,对人性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10]。这部巨作《人性的枷锁》概念深厚、视角独特,揭示了宗教、教育、贫穷以及社会习俗对个体成长所产生的束缚。作品鲜活地呈现了人生的情感波涛,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生动展示了多元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欧洲大陆的自然城市景观。
除此之外,作品也阐明了毛姆面对生活、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政治及社会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立场。然而,受限于悲观主义思想,作品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可能会造成部分读者阅读时的理解困难。即便如此,人们并不会视此为弱点,反而认定这是作家独特的创作风味。从文学和艺术的视角来看,它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价值。毛姆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魅力,混合着人性的疾苦泪水,让人们感受到他对社会的高度使命感、深切仁慈之心以及对人生历程的深入洞悉。
参考文献
[1] 侯秀杰.缺失与拯救——试析毛姆对人性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
[2]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 丘雪帆,余柳娟.《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浦的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 蔡书夏.从空间批评角度对比分析《围城》与《人性的枷锁》[J].名作欣赏,2023(21).
[5] 曹祎.《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创伤痊愈之路[J].西部学刊,2021(22).
[6] 代心怡.成长小说视域下《人性的枷锁》菲利普成长历程的研究[J].文化学刊,2022(1).
[7] 籍晓红.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解读——浅谈小说的主题及深层含义[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8] 赵骞.解读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9] 毛姆.人性的枷锁[M].张柏然,张增建,倪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0] 陈曦.《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多重身份探究[J].语文建设,2016(14).
(特约编辑 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