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聚秀 文化赋能

2024-06-05 14:17马世权
凉山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会理史馆文化

马世权

12月16日,初冬的川南古城会理,天朗地阔,暖意融融。市作协采风组一行十余人到城北街道三元村开展“文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从古城向北出发,沿滨河路北延线直行,在公路尽头左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元村”三个红色行楷大字,大字镌刻在大石上,非常醒目。三块一米多高的石头,巧妙地镶嵌在园林中。

迎着清爽的暖风举目远眺,三元村西北面,青龙山与云盘山呈南北走向横卧于村委会西面,山间草木苍翠,绿色与黄色交织,暖阳高照,山川秀美。

眼下的小园林中,三块大石后面立着一株亮眼的楝树,叶子已经退去,只剩下灰褐色的树干树枝,高高挂起的黄色楝果,在蓝天的映衬下,十分美丽。

这株迎风而立的楝树,挺拔有精神,见证着三元村时代变迁,见证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一座楼馆鉴村史

村里派来的解说员郑女士,30岁左右的样子,她带着我们走进村史馆。

馆内陈列着很多我小时候知道、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了解的东西,风柜、木犁、齿耙等农作工具,算盘、马灯、升、斗等老家什,这些从光阴中走出来的物件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遥远的时光。

看到砍平木料的工具,50后的云子大姐问身边的年轻人是什么,见对方答不出,她便说是木匠使用的蹦锄,旁边那个,是刮平木料的推刨;看见馆内陈列的大木锯子,60后诗人霁虹笑着说早年自己也曾使用过,看见铜壶,文学青年新颜说过去老家也曾使用……

在红色文化区域,郑女士介绍,三元村是一片饱含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她给我们讲述了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理在三元村留下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图片中老支书李友贵,村民周大清、陈明会口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红军与村民建立的鱼水关系。

在知青文化区域,郑女士说,村史馆所在这栋一楼一底的砖瓦房,即是当年村集体为知青修建的住房。前年村里对楼房外立面和内部进行适当的翻修,尽可能地保留历史痕迹。去年七月份,当年的知青回会理,来到三元追憶那段插队经历,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们看到当年的住房还原汁原味的保存着,睹物思情,几个女同志当场便激动得哭出声来。

介绍到这里,郑女士也动情地说:“他们当年来到这里,一呆就是八年。对宝贵无比的人生来说,那八年,正是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

古朴厚重的村史馆,将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等与本土历史串联,让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感受历史沉淀的魅力,领略村落的发展轨迹,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风情。

历史遗存点位多

村史馆展出的图片中,有一面铜鼓特别引人注目。据《会理县志》载,这面铜鼓是一九七五年在老街公社倮倮冲(今三元村三组)出土的,经四川省博物馆鉴定为汉代遗物。它的出土对研究西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发源,具有一定的价值。

留瞧鹤,是村中一道旧景观,位于三元村一组。过去这里建有一座风雨廊桥,风格雅致。桥头的几株朴树,树冠高大茂密,常有白鹤栖息。廊桥、流水、朴树、白鹤、人家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金江桥,是三元村中一道旧景观。该桥位于三元村八组的金江河上,用拦龙做桥墩,木板做桥面。人走桥上,木板闪动,故而又称闪板板桥。

还有美女山观日落景区、小石林风景区……一处处自然景观,如今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王母庙、青龙寺、白龙洞、胜功古寺……一处处人文景观,有的香火旺盛,有的遗迹残存,有的实亡名存。

郑女士说,村委会已拿出规划,结合周边环境对自然馈赠给三元村的宝贵资源,当地原有的文化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特别是“三元桥”这样的人文景观。

三元桥,位于怀远河(城河上游称谓)上,是会理古代名桥之一。旧时,该桥是会理北去的一条必经通道。据《会理州志·名胜》载:“旧有垂柳数十株,笼烟拂水,不减灞桥诗思。”属于会理旧八景之“北桥观柳”。北桥即是三元桥,这是一座因历史人物而得名的桥梁,桥名缘自曾有一个状元、两个当地高中会试的生员(撒解元、胡经元)从此桥走过。状元便是明代才子杨慎(字升庵)。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三大才子之一,因“议大礼”被发配云南永昌卫。他途径会理,从城北廊桥上走过,廊桥因大文豪名声远播,成为文化荟萃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许多佳作。桥中廊柱上曾悬挂的14副楹联,其内容收录于今三元村史馆里。

碧水映垂柳,一桥承古今。古老的三元桥早已踪迹了无,三元却成为历史上会理文风鼎盛的象征,三元里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从村史馆步行去三元里的途中,看见在三元桥旧址上游一百米处修建的一座石墩水泥桥上,车来人往,桥下清澈的河水,依旧静静流淌。

生态振兴促发展

三元里,是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如今已成网红打卡点。村党委副书记黄勇在这里等我们。他带我们走进“鱼菜共生基地”。

放眼望去,一畦畦菜地种植的是有机蔬菜,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菜翠绿,薄荷茁壮;一方方池塘里,水质清澈、鱼翔浅底……

“种菜不施肥,养鱼不换水”的种养殖方法,让人耳目一新。黄副书记笑着说,你们别小看这个鱼菜共生基地,每年能产蔬菜10万斤,鱼类1.2万斤。

采风组成员中,有四五位是来自学校的教师,他们对“劳动课实践基地”这一板块特别感兴趣。黄副书记说,市二小、三元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原点画室的小朋友定期在老师带领下前来基地研学。师生们一起体验科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科学技术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的惊喜与魅力。“孩子们重新有机会接触传统农耕文化,感知农业新业态,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这让老一辈的村民们都特别欣慰。”

沿景观栈道拾级而上,远远的便看见“会理市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红色大字。大家一路边走边看。山凹中八卦阵一般分布的玫瑰园,朵朵花儿迎风绽放,似真似幻,美不胜收。果树林里,有成群的鸡、鸭在树下或乘凉或觅食。走进草莓采摘园,大棚内温暖如春,红透的草莓藏在翠绿的叶间,有游客在园子里体验采摘的乐趣。

路过樱桃园,我问黄副书记:“三元村的樱桃这么好,搞一个樱桃节之类的宣传活动,如何?”“不用搞,这里种植的樱桃系外地引进的新品种,甜润多汁,口感鲜美,早已名声在外,年年供不应求。”黄书记自信地回答。他接着说,樱桃已成为村里一个增收的致富项目。村级建制调整,金岩村、龙滩村并入三元村后,又将原村里的荸荠、藠头儿等农特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

村村发展,处处振兴。村两委带领村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每一个乡村振兴项目无不凸显生态文化,无不展示着绿水青山的重大举措!

文化赋能添活力

三元村吹响文化振兴冲锋号,加快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文化。多元的文化场景,让文化底蕴厚重的三元村活力四射。

“临江仙”诗词走廊。一盏灯上一句诗,明代大文豪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全诗完美呈现。夜幕降临,站在走廊中凭栏而望“浪花湖”,会让人想到经典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文朋诗友相聚在湖畔畅饮,会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咏三叹!

走进康养园区“怀远楼”一楼,本土书家撰写的一副副书画作品,为三元里景区增色添彩;天壶广场上,“太极之家”的十多位队员在潜心练习太极拳。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队员们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

民族团结广场上,一支舞蹈队在排练《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熟悉的曲调在广场上空飘扬。

眼前的一幕,让我想起在村史馆看到电视屏幕上舞龙灯的场景。便问黄副书记,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

“你们看到的太极拳表演、舞蹈表演,就是排练参加村里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我们村的小春晚已经举办了两届,眼下2024年第三届春晚的彩排即将拉开序幕,精彩纷呈的节目将在春节期间与村民和游客见面。”

黄副书记接着说,逢年过节,三元村老百姓最时兴的是踩高跷、舞龙灯。电视屏幕上舞龙灯的场景,是去年元宵节三元村龙灯队代表城北街道参加市里举办的“龙腾狮舞闹元宵”的精彩场景。踩高跷、舞龙灯等节目,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猜你喜欢
会理史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谁远谁近?
去会理过年
浅谈会理县直干桉播种育苗技术
会理烟区植烟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评价
军事科学院院史馆开馆仪式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