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
[摘 要]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个人特色十分突出、影响极为广泛的一位作家。《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通过描写湘西小城的人情、风情、美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以质朴的描写方式描绘了纯真的爱情以及世俗人情之美。小说通过描写祖孙父子之间的亲情,男女之间的爱情以及邻里之间的乡情来表现人性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出来的人性美营造了沈从文的理想世界。本文旨在表现《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及其独特之处,并以此作为对比,去寻找沈从文所刻画的人性矛盾之处,从而呼吁人们寻找内心的净土。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人性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8-0007-04
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叙事手法十分婉转,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韵律。本文主要通过对主要人物命运和对话神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及其冲突进行探讨。
《边城》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叙述了在湘西边陲小镇茶峒上,一名叫翠翠的少女和船总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纠葛。翠翠这份懵懂的情意始终停留在萌芽状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从小陪着她一起长大的爷爷,在一个暴雨之夜离她而去,曾经深爱她的船总两兄弟也逐渐从翠翠的生活中淡去,只剩下翠翠一个人无尽地等待。
“小说文字优美、质朴,刻画了湘、黔、渝三地交界处的湘西世界和谐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自然的人情美,小说充满了人情美、爱情美、亲情美。”[1]《边城》是沈从文刻画的理想生活之地,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湘西小城中的人性光辉
1.爱情美——情窦初开
《边城》描绘的是湘、川、黔三地交界之处的边地茶峒风光,既有青山绿水,又有闲适、淡然的人间百态。在《边城》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部分,当属傩送和翠翠的真情。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作家沈从文把世间所有最美好的品质都赋予了她。由于湘西小城茶峒竹子苍翠欲滴,于是便有了翠翠这个响亮的名字。沈从文最巧妙之处就是没有直接去写翠翠的容貌,而是将翠翠放在大自然中,让翠翠的纯真与大自然的美交相辉映,让读者去享受这种酣畅淋漓的自然之美。翠翠是沈从文笔下的女神,她在小说中并无固定的姿态。这一叶扁舟承载着翠翠的青春,她和爷爷在白塔下相依为命,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
单纯善良的翠翠在划船比赛中遇到了傩送,两个初次相识的青年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简单交流,朦胧的爱意在心里发芽。翠翠萌发了原始情感的冲动,但羞于说出口,少女的心事通过脸上的红晕传达出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感,年幼的翠翠感到了无措和迷茫,于是她常常坐在山头,回味生活的悲欢。直至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再次遇到了她的心上人傩送,这时她才对爷爷说:“那个人真的很好。”少女的情意已经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清清溪流般沁人心脾。翠翠对爱情的态度是忠诚的,她的爱是纯洁的、热情的和含蓄的。她对傩送产生了情意,可是她不知道傩送是否爱自己,因为这份不确定的爱情,翠翠拒绝了船老大的聘礼,一直在等不知道能否等到的人。
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存在爱情的因素,但作为主人公的翠翠却对自己将要面临的爱情持消极态度,她在作品中体现出“羞怯”“无知”和“逃遁”三个特征,她心目中的爱情准确来说是一种对于异性朦胧的好感。
2.亲情美——至纯至善
在沈从文的笔下,老船夫是一个极具张力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性格特点:甘于清贫、知足常乐、乐于助人却从不求回报。
老船夫心疼翠翠从小父母双亡,十分疼爱翠翠。老船夫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给翠翠找个好人家,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担心翠翠会重蹈她妈妈的覆辙,但又矛盾于爱情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所以当他知道天保对翠翠的感情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之后,便提出了车路和马路这两种方式。当老船夫知道翠翠喜欢傩送时,他马上为了翠翠的幸福奔走,竭尽所能地撮合他们。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种种机缘巧合之下造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这让老船夫受了很大打击,最终在一场风雨中死去。
两岸的竹林,巍峨的白塔,永恒的码头,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时间无法抚平伤痕,然而生命却是无常的,宿命就像枷锁一样,似乎无法挣脱。十年前他失去了自己的女儿,而现在翠翠为情所困,两人的命运似乎都是一样的,无论他的女儿和孙女是不是为了追求永恒的爱情,都在他的心中化成了一种无奈的悲伤。出于对翠翠的关爱,老船夫有意为之,制造了许多巧妙的事情:老船夫在大街上请客人喝酒时,顺顺扣下了他的酒葫芦,但没过多久便让傩送把酒葫芦送了回来,这说明老船夫其实是想顺水推舟的。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一件事,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三番五次地试探,后来才发现翠翠喜欢的人是傩送,于是老船夫又忙活起来,却没想到弄巧成拙,让顺顺家对老船夫产生了误解,认为老船夫是老大天保死亡的直接原因,此时老船夫心里是愧疚、自责的。尽管老船夫在茶峒受人尊重,但为了翠翠,他还是放下了多年建立起来的威望,再次向二老表达孙女翠翠的倾慕之心。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以翠翠无望的等待结尾,但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船夫对于孙女翠翠的爱和蕴含其中的亲情之美。
3.人情美——质朴和谐
打开《边城》,一股浓浓的人情美便扑面而来,《边城》中的茶峒因地处偏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未完全受到都市文明的浸染,这里的人们善良、朴实、乐于助人。小说中的人物虽然社会地位、財富并不相同,但他们内在善良朴实的本性却是相同的。
人性美还体现在乡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者刻画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不论贫穷或是富有,在茶峒中生活的人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老船夫最爱结交朋友,偶尔也会到城里去买点好酒回来,只要有人要喝,他都会奉上一壶好酒。在茶峒,顺顺是管事的,但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有钱而趾高气扬,也从不会对身边的人发号施令。这份浓厚的风土人情温暖了大部分村民的心。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几代人的延续,其中渗透着这个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悲欢离合。沈从文对风土人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使理想的桃花源更加绚烂多姿。“而民俗中所浸透的该族的精神气质又反过来左右着作者的风格,使作品具有不同的感情基调。”[2]
二、湘西小城中的人性矛盾
1.人性的美好与缺憾
《边城》以浪漫主义的笔调,通过对翠翠爱情的追踪,把湘西小镇里各类人的生活状态,凝练成一幅唯美的画卷。在湘西小镇中的人们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所有人,顺顺的慷慨大方、老船夫的数十年不收分文、翠翠的天真善良、船总两兄弟的兄弟情深,都呈现出人性最完美的一面。《边城》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赞誉,就是因为作家将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描绘到了极致,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一种善良的美感,然而善良只是人性美其中的一小部分,《边城》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太过理想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在《边城》一书中对于人性的描绘是过于理想化的。“实际上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性都是多元化的,即使像湘西小镇这样民风淳朴的小镇,人们的心性肯定也会因为各自的亲身经历不同而显现出不同,不会所有人都表现出美好的人性。”[3]翠翠的爷爷是个老船夫,十几年如一日靠着摆渡为生,尽管在生计压力逼迫下,曾经被迫接受过一些金钱财物,但老船夫也会买烟草和茶叶,供给那些往来的行人。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并非现实,老船夫与翠翠虽勉力度日,却仍难逃生活的拮据。
作者有意识地淡化了老船夫和翠翠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这些因素,让翠翠和老船夫化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显得过于理想化。天保和傩送同时对翠翠产生了情愫,出于兄弟情义,他们决定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解决这段感情纠葛。在傩送献唱后,天保选择自动退出,以维护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天保事后有意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此前的章节中,小说中提到过傩送和天保是两位身体强健的年轻人,而天保比傩送更为精明能干,如果在现实情况下,天保就算听了傩送唱歌,也应该再与傩送进行竞争,而不应因为兄弟之情便放弃,这并不符合天保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的情节发展与真实生活相去甚远。再者,从整体来看,《边城》中,从老船夫到翠翠,再到顺顺、天保、傩送,皆显现出一种天生的纯真和善良。《边城》这部作品对于人性的描写,都显得过于理想化,不够全面、立体,作品片面地呈现人物善良的一面,却对善良背后的恶或私欲进行了淡化处理。
《边城》中对于角色的刻画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人物形象不健全、不独立。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但最终天保选择退出翠翠的生活,过于伤心的天保离开了茶峒,却不幸丧生,这件事情虽然能很大程度地体现天保的善良,但也反映了天保的心性不健全。天保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存在问题,他选择离开这个心伤之地,逃避问题,而不是积极面对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天保的心性仍然不够成熟,因此沈从文对于天保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是不够全面立体的。
此外,小说中对女性角色的描写显露出男权意识的痕迹。《边城》生动刻画了湘西小镇上一群特殊的女性人物——妓女。即使沈从文对这个群体进行了美化处理,但作者体现的男权思想依旧存在。首先,这个圈子里的人大多数是寡妇,或是被社会抛弃的人,她们需要生存,被迫以此营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茶峒这个小城具有明显的男权主义思想,寡妇想再嫁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小镇上的生活一直维持着之前的传统,男耕女织,整个社会都是以男性作为主导地位。即使是对女主人公翠翠的描写刻画,也无一不体现出男权主义的色彩。翠翠从早到晚做的事情便只有摆渡和做饭,仿佛女性只要会做饭和干一些基本的活就够了。《边城》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单一的,而人作为一种高级生物,是具有复杂情感的。沈从文除了对人物个性善良这方面的塑造之外,在人物的其他性格方面着笔墨极少。小说中除了对船总顺顺的一段描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不耐烦和不满的情绪之外,其余的人都没有走出善良的范畴。《边城》中的一切都是缓慢平和的。
2.人性局限及其产生的原因
《边城》在对人性的总体塑造方面也存在缺憾,这种缺憾的形成源于多方面原因,如作者的个人阅历与写作经验,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创作效果;作者写作上对于某方面的关注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作品的效果。《边城》是在20世纪30年代写成的,那个时候像湘西这样的偏远地区,乡里乡亲依然有古代的封建思想。比如在小说中,翠翠想要代替祖父撑渡船,却需要麻烦顺顺去县城衙门报备一声。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茶峒还并未完全现代化。在20世纪30年代,不单单是茶峒盛行男权主义,而是整个中国都盛行男权主义,它并不是这个湘西小镇独有的特色,所以,《边城》中所反映的男权思想并非作者对作品人物刻画不足,而是其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创作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冲击。
作家与作品是紧密相连的,一部作品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价值观,而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深刻影响着作品的深度和发展方向。在《边城》中,对人性描绘的局限性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沈从文从小便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感受湘西淳朴的民风民俗。此外,沈从文当过兵,又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曾目睹了社会阴暗、丑陋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创作《边城》的时候,尽可能将善良质朴的人性融入小说当中。沈从文自出生便一直生活在这里,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因此,《边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边城》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沈从文在《边城》中歌颂了当地淳朴的民风。《边城》中无论是祖孙俩互相依偎的亲情,还是兄弟之情、邻里之情,或是简单纯粹、终身坚守的爱情,这些都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人性之美。“平凡的人与事,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边城》中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真诚和热爱去认真生活。
《边城》中,人性的过度完美似乎一直是悲剧的根源。翠翠这位女主人公宛如一颗脆弱易碎的泡沫,而边城就像一个童话中的美丽小城,都会在粗粝的现实中被击破。在那个远离城市喧嚣的茶峒,有着清新秀丽的风光,有着淳朴善良的人民,河边一座又一座的吊脚楼,水上来来往往的渡船,小溪边静默的那一座白塔,所有的一切充满了浓郁的湘西情调。湘西的世界,并不只是那一座座美丽的小镇,还有那古朴、厚重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终有一个基本点,即体现一种强烈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作者内心深处非常清楚,自己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他只能在对美好事物的幻想和话语的碰撞中,去寻找和唤起那种迷失了的人性的美。而《边城》的成功创作使作者重新回归他的灵魂故土和精神家园,他心目中的美好人性终于在那里得到回归与安放,外在的和谐自然之景和内在的人性之美得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艳红.论沈从文《边城》中蕴含的和谐思想[J].今古文创,2021(26).
[2] 毛嘉宾.《边城》——理想的桃花源[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 蒋琳.《边城》小说中对于人性美的展示分析[J].北方文学,2020(30).
[4] 魏书珺.再擷一把虎耳草 再梦一回茶峒城——浅析《边城》之美[J].美与时代(下),2019(2).
[5] 林紫环.白塔旧梦,魂断渡口——浅析《边城》老船夫人物形象[J].才智,2012(20).
[6] 廖敏.从《边城》解析沈从文作品蕴含的人性美[J].青年文学家,2022(26).
[7] 鲍明晖.试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人性美[J].名作欣赏,2018(29).
[8] 李秋丽.《边城》中翠翠的形象美与人性美[J].语文建设,2017(26).
[9] 沈从文.边城[M].金宏宇,曹青山,汇校.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
[10] 唐若溪.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J].文学教育(下),2015(9).
(责任编辑 罗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