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2024-06-05 01:58:20李扬
群众 2024年9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李扬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如何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硬道理、大力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以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定力,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既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又准确把握因地制宜的科学依据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必须立足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点,放眼高质量发展的视域。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如果说,经济增长包括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四个要素,那么,具有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资本、新劳动、新技术和新制度“四维”发力共生,进一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学界已然形成共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学本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于传统生产函数更加有效的生产函数。该函数中,制度创新在驱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驱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进入到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从而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引领和代表先进生产力,指向未来、引领未来却起步脚下、作用当下。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范式,也催生出超乎人们想象力的发展绩效。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一种样态的“同款”,也不可能是同一时间、同一阶段的“同步”,而是因地制宜、次第绽放、百花争艳、各展其长。“因地”是了然把握发展的实情家底;“制宜”是拿出相应妥善的硬招实招。因地制宜的核心意蕴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由于资源约束、禀赋条件的实然境况,区域经济的全面、同步、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应根据地区差异的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就江苏来讲,传统意义上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情况不一样,同一板块内部情况不一样,同一个设区市内部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要理性务实地选择真正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只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因地”把准脉,“制宜”施好策,才能逐步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子。

既强调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前瞻谋划,又注重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的适配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战略擘画,也是着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作出的靶向精准的策略举措。因地制宜,就是要处理好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战略和策略的关系,以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打开发展新天地。

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新质生产力的时与势,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牢牢把握战略前瞻性与主动权。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聚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聚力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好改革的“先手棋”,抓紧推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

科学战略要靠正确策略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条件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一方面就是要体现差别化,立足地区差异和特殊性,扬长避短,不能简单照搬别的地区的套路;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地区的生产力进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守成啃老本。更要清醒认识到,向新而行,不是弃旧,也不是一哄而上、搞泡沫化,更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赶时髦,盲目追求高大上。当前如何辩证看待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就是其中一道现实考题。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产业经过先进技术改造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要下力气加快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焕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掌握好“慢不得”也“急不得”的分寸,摸清楚“可为”的家底、“不可为”的边界,实事求是向“新”发力,不拘一格向“质”挺进。

既开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新场域,又做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發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针对新质生产力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开辟新赛道新场域,做强主阵地主力军。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重大原创性突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带动产业变革步伐越来越快,形势逼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才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既要强化科技研究力量,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又要围绕现实需求,放手支持企业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家群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学产研协同发力,让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与“息壤”。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都离不开数字经济。当前世界范围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云技术、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地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是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各个产业得到数字化改造,而且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当前要重视对各类科技园、产业园的引领升级,将在这里集聚的各类创新资源“存量”,有条件、有步骤地在迭代升级中成为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增量”。

着力涵养“雨林生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先进生产力离不开优质的生态环境。科研环境、生产环境、营商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热带雨林”。高校院所人才荟萃,是创新策源地;企业处于生产经营一线、行业发展前沿,是创新密集地;每个市、每个县、每个园区都是创新实践地。理性看、务实干,“看准了”就要“抓紧干”,更要“敢于干”。只有继续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才能激发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绘就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