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爱国
习主席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以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为牵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新质战斗力源于先进科技的发展应用,是依托新兴科技手段和作战理念所形成的一种先进战斗力质态,代表了未来军事发展趋势。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的变革突破赋能新质战斗力提升。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是我们党领导军队建设发展、克敌制胜的一条基本经验。当前,新兴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正引发军事领域要素功能的链式反应,持续触发新质战斗力的生长点。新质战斗力是先进技术在军事领域运用的结果,必须向新而生、向质图强,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激活新兴领域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前瞻新兴领域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世界近几场局部战争和军事行动看,那些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一旦转化为武器装备,就能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战斗力,必须把准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发展趋势,下好新质战斗力供给“先手棋”。要敏锐洞察新兴科技的线性渐变和跃进突变,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点,以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技术等“技术群”为增长点,以信息技术升级迭代为着力点,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为生成新质战斗力取得战略优势、注入强劲动力。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的必然要求。习主席强调,要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优化航天布局,推进我国航天体系建设;构建网络空间防御体系,提高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能力;加强智能科技重大项目统筹实施,加大先进成果应用力度。这些都是发展新质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必须聚焦习主席战略关切,坚持以我为主、主动跟进,注重以战略需求牵引自由探索、以源头突破催生新域涌现,着力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加速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加快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转化应用。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从科学到技术再到新质战斗力,是不同的转化阶段。如果找不准最新科技成果对新质战斗力的催生点,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不足。这就需要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供给侧与备战打仗需求侧精准对接,将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避免新兴领域“新”成果落地时沦为“旧”产能,最大限度激活新成果的战场用途和新装备的作战效能,切实把先进成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战斗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关口。基础研究上的一点突破,将带来应用领域的全面开花。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既是夯实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根基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的必由之路。
统筹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战略布局。聚焦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统筹部署科技前沿探索、颠覆性创新等重大研究。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推进用我国自主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以国家和军队科学规划、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为牵引,打造优势领域“长板”,补上薄弱领域“短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战斗力。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学科体系,长期支持一批基础性、挑战性强的原创引领攻坚任务,以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孕育催生高质量的科技创新。
拓展多元化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围绕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构建柔性资源配置模式,多渠道支持重点学科、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建立完善基础前沿重大项目弹性部署、滚动支持的常态化机制,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的聚合力、攻坚力和支撑力。注重体系性创新,实施自上而下设计与自下而上建议相结合的项目设置方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实战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推动优质潜力资源向新质战斗力快捷转化。
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科研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制度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激励,重视原创性评价,不断增强基础研究的使命感、获得感、成就感。妥善处理打基础与出成果的关系,防止科研创新中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现象,允许科研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为国防科技创新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和不竭的技术源头供给。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没有强大科技人才队伍作后盾,就没有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新质战斗力供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必须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引领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自主培养,锻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汇聚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围绕军事需求集聚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总是相伴涌现,“高能级”平台往往激发人才“裂变效应”。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强磁场,面向军内外延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国防科技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要任务落地见效,以高端人才集聚生态助力人才队伍由“大”向“强”发展。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采取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人才政策,造就国防科技创新人才雁阵格局,牵引带动新质战斗力供给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以卓越人才优势支撑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
突出培育国防科技战略人才力量。推动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的是一流科技人才的比拼。要把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整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不断厚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能力和底气。发挥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建立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机制,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探索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依托重大科研任务既出战略重器又出高端人才,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换挡加速”。
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人才始终是创新的主体,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往往能够引发人才建设的聚变效应。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组建“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站,采取任务编组方式运行,从科技视角研究战争、设计战争,敏锐感知未来潜在军事需求,抢占中长期国防科技发展优势,在破解难题中锻造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为生成新质战斗力夯实人才基石。
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实现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石。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需要举全国之力、聚八方之智,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多点突破、群体迸发、多方联动。
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度、资源力量等方面一体布局、一体设计、一体推进。要紧跟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长远规划、重大项目,不断优化国防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用好用足国家优势力量和资源,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高端人才引育计划等,进一步提质国防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支撑。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层面先进的政策制度、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更好激发国防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加快推动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
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传统优势。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緊。要依托军地优势资源,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国防科技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组建协同化、建制化、体系化的技术攻坚团队,跨军地、跨系统调集领军人才担纲“国字号”重大科研项目和军队重大科研专项任务,以战略性、高质量科技成果催发新质战斗力的深刻变革,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凝聚军地不同创新主体合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需要凝聚国防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体系合力。要加强党中央对服务科技创新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军内外优势创新力量的功能定位,构建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驱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不断优化,打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利益藩篱,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推动科技强国、科技强军事业向更高质量进发。●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
(责任编辑:王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