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任用贤臣、广开言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在《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就是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要把正道呈现给人们。那么,唐太宗是怎样成功地造就了这段太平盛世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的美誉度很高,史书称其为“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当时的君臣关系达到了比较和谐的状态,国家和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谦虚的皇帝,他很注意采纳下属提出的建议,这也是他创造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次,他对宰相魏徵说:“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做到明辨是非,不被下面的人骗了呢?”魏徵说:“如果陛下只听一种观点,就会稀里糊涂、不明所以;只有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才能不受蒙蔽。”这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还对唐太宗说,皇帝就像一条船,百姓就像水。船可以在水上行驶,但是水的力量也很强大,如果翻涌起来,也可以把船打翻。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徵用这句话,告诫唐太宗要重视民意,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其次,唐太宗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以往出身有权有钱大家族的子弟,常常更加容易当上高官。为了让选拔更公平,唐太宗就更加注意完善科举制度,以此来削弱他们的力量,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出身平民百姓家的人才进入朝廷,这样就会有更多人为他统治国家出主意、想办法。他还很注重律法的修订和完善,废除了不少让老百姓特别惧怕的酷刑,使得整个社会氛围轻松多了。
最后,唐太宗深知隋末动荡给百姓造成的痛苦,所以,他非常重视百姓的生活。成为皇帝之初,就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社会经济。比如,唐太宗减免农民各种项目的税收,让百姓赚的钱大多归自己所有,不至于都被朝廷征收。这样老百姓的负担就比较轻,更加愿意努力发展生产。
除此之外,唐太宗延续了从西魏、北周时期就出现的一种政策,叫“府兵制”,建立了一套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体系,把田地分给农民。和平时,农民种田;打仗时,农民成为士兵,披上盔甲跨上战马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政策可以使田地有稳定的农民劳作,粮食有稳定的收成,整个社会就能稳定发展。
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百姓流离失所,难民无数。唐太宗就帮助这些因打仗和受灾到處流浪的难民,开仓赈济他们,还帮助他们重新盖起自己的房子,恢复农业生产,使他们慢慢地过上正常的生活。
唐太宗时期的商业尤其兴旺,他不仅鼓励中原百姓之间做生意,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去,最远把货物卖到了西亚,甚至是欧洲。
唐朝发展如此顺畅,也得益于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与和平。唐太宗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消除了突厥、薛延陀、高昌这些周边的威胁,唐太宗本人更是被北方草原民族共同尊为“天可汗”,也就是他们心中地位最高的王。唐太宗又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空前紧密起来。
当时整个唐朝都散发着一种东方大国的气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唐朝,其中有许多来自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留学生或僧人。朝廷也非常友善,欢迎他们学习唐朝文化,还把先进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带回自己的国家。日本当时效仿唐朝,上至规章制度、下至风俗文化,使得当时十分落后的日本文明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唐太宗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也让隋朝末年的动荡和战乱基本停止了,所以“贞观之治”就成了一个榜样,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因此被人们评为“千古明君”。但是“贞观之治”真的归功于唐太宗一个人的才智和功劳吗?其实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贞观之治的盛世,不仅有人为的作用和功劳,也有时代的潮流在背后悄悄地推动。
隋朝建立的时候,国家的主体部分重新归于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开始的三百多年的战乱和分裂。人们也终于不用整天躲避战乱,到处逃命,可以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地住下来,开始休养劳作,积累自己的财富。所以隋朝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到了隋文帝的开皇时代,这些措施都开始发挥作用。但是隋炀帝登基以后,隋朝的统治从“宽松”慢慢变得“严苛”。隋炀帝是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可能他想做出一些伟大的功业,比如开凿大运河、攻打高句丽,但对老百姓的过分压榨,最终导致社会的秩序全面崩溃,国家又开始了混乱和动荡。
而新兴的李唐王朝,面对国家一片百废待兴的局面,积极总结隋朝急功近利的教训,在贞观年间出台了许多的政策和律法,回应人民休养生息、社会恢复发展的需要,其实这也是社会各个阶层对国家和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开明的共同期待乃至强烈要求。这一切促使李唐王朝的高层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有的放矢的举措,继而才出现了被称为“贞观之治”的全局性复苏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