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茜
4月18日至26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成功举办。本届电影节以“光影互鉴·同道相益”为主题,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共收到来自1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9部长片报名,数量再创新高。4月26日晚,本届北影节闭幕式暨“天坛奖”颁奖典礼举行,国产影片《走走停停》摘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演员范伟凭借《朝云暮雨》获最佳男主角奖;《失落的婴儿》导演卡兰·特吉帕尔获最佳导演奖,该片女演员米娅·梅尔策获最佳女主角奖。此外,导演陈凯歌获颁“终身成就奖”。
本届北影节持续深化中外影视交流合作,首次创设“国际会客厅”,成功举办2场论坛,邀请10家国际知名公司版权方、7位国内外电影节主席或负责人参加,并与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签署《合作备忘录》。本次“北京市场”招商展会广邀来自巴西、泰国、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家的165家机构企业设展;“北京市场”市场放映板块为观众带来21部影片,国外影片占比超过38.1%,国内市场首映率达85.7 %。
新人新作扶持方面,“项目创投”报名数量769个,《小小人》《兔瓜瓜历险记之迷途之鹿》等10余个项目获得荣誉奖项。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以“光生万物·影绘新篇”为主题,邀请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电影人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吸引千余所高校师生热情参与;本届北影节首次开设“AIGC电影短片单元”,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工业中的应用与创新性探索;“光影未来”电影科技活动单元会聚近300位电影、科技、教育等领域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高科技对电影的影响。
今年以来,电影市场持续复苏,本届北影节围绕“电影产业变局下的立与破”“电影投融资的突破与跨越”等主题举办核心论坛,中外影人齐聚一堂,共商电影发展,推动电影文化交流。
热议人工智能
2024年年初,文生视频引发影视产业热议。当AI浪潮滚滚来袭,电影产业未来将通往何处?4月21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产业论坛“电影产业变局下的立与破”,多位业界大咖热议人工智能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谈到,业界热议技术发展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恰恰说明了电影行业一直走在技术应用的前列。他认为,AI是一种技术工具,技术并不能取代电影。不过,技术能够为电影制作带来一系列变革。首先,AI有望提高电影制作效率,特别是在动画电影方面,AI技术有望将电影的制作效率提升30%以上,弥补动画电影产能不足问题。其次,AI能够降低成本,“即使降低20%的制作成本,对行业都是巨大的推动。”最后,AI还能提升电影制作质量。
王长田同时分析了AI可能带来的挑战。随着AI的普及,创意的雷同化问题可能会日益严重。同时,AI的审美可能倾向于大众审美。这会让独特的创意和审美越来越稀缺。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脱颖而出的难度也将增大。从这个意义来讲,AI让独有的IP变得更有价值。王长田表示,AI对电影行业产生显著影响还需要1—2年时间,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是电影的支撑和原动力。”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表示,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从无声黑白电影到3D大片,电影工业每一次飞跃都是源于技术革新。他直言,AI是个“好东西”,“我们跟它建立良好的关系大有好处,所以要拥抱AI。”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认为,AI发展会让电影和电视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发展是由技术创新驱动的。他表示,从纯技术角度来看,机器智能一定会超过人类,甚至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技术上达到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取代人类。龚宇还认为,AI的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写文字、画分镜,过往一些年轻人是跟随导演、编剧在实践中积累创作经验,但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是否会导致一些对经验要求不高的岗位被人工智能直接替代?另一方面,机器也能帮助年轻的电影人更好地实现由创意向作品的转化,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机会。
谈到AI对电影内容的影响时,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认为,“不只是大导演、小导演,谁都可以变成创作内容的专家。这对于观众来说,体验感更好。”孟丹青提到,AI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效率,倒逼创作者只有制作更好的内容,才能从海量的产品中脱颖而出,作品创意和审美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导演、编剧、演员陈冲谈道,“AI生成的形象的确冲击了我们的洞察力,但这项技术无法取代优秀的作品和创作者。”她表示,AI最大的“危险”在于,它对人类的训练一点不比人类对AI的训练少,这是否会导致人类的思维越来越接近AI?
“国际会客厅”探索中国电影出海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举办“国际会客厅”活动,吸引数百名中外产业人士参与。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市场的路径。
关于海外发行渠道和平台,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认为,中国影片从华人市场走向北美市場,可以通过主流发行平台或者展会,那里有很多机遇值得挖掘。另外,中国电影发行不应局限于院线发行,“以Netflix和Disney+为首的流媒体用户群体非常庞大,这些线上平台都是很好的渠道。”
在“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经验与愿景”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国产电影在世界各地市场有巨大潜力,海外市场需要精耕细作,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具体来说,方法一是成立发行基金。英国公司Trinity CineAsia联合创始人塞德里克·贝雷尔表示,成立发行基金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工作室的竞争力,增加海外曝光度。方法二是重视分析目标受众。新加坡公司Anticipate Pictures首席执行官郭明昇认为,“我们处于万物互联的世界,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途径看电影、了解电影。”作为买家,需要思考目标群体会选择什么样的影片。方法三是打破语言障碍。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公司Westec Media区域内容主管李维薇介绍,“一般发行华语片是原声版和配音版两个版本,我们的观众更倾向于配音版。”方法四是重视全球化内容。冯伟认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核心在于怎样用全球化的语言表达中国故事。“编剧需要把故事的类型化做到极致。”方法五是重视媒体和院线合作。法国公司mk2国际销售主管昆汀·博汉纳表示,“中国的艺术片需要国际媒体的宣传。发行时可以先在少数影院试映,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拓展。”
在“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的发展机遇”论坛上,来自7个国际电影节的主席、选片人探讨了电影节对电影产业的促进作用,分享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亮眼表现。柏林国际电影节华语选片人、香港国际电影节电影业办公室总监王庆锵表示,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的“前哨”。“香港国际电影节有针对华语片的单元,有针对年轻人的单元。20年来,我们举办了许多论坛及电影项目推广活动。”“期待通过电影节的渠道培养更多年轻电影人,让他们进入更大的电影市场,获得成长的机会。”
构建全球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历来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介绍,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是相对年轻的电影节,但力图做到兼收并蓄、活动丰富。今年北影节设置了200多个活动,包括展映、评奖、论坛等。“希望这个平台让产业的各个环节找到用武之地。未来,我们会继续走出国门,带更多演员、影片、厂家出海,走上国际电影节的舞台。”崔岩说。
金融与资本合力 赋能电影发展
电影制作离不开资金支持,本届北影节举办投融资论坛“电影投融资的突破与跨越”,畅谈电影行业融汇国际经验,拓展创新思路。
“我们要拿出更大的力气,敢于投产,敢于做大片,敢于做有特色的影片。”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冬在圆桌论坛环节率先表态。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经历3年疫情特殊时期,来到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持续增长的动力对于行业来说非常重要。“最近几年,行业最缺乏的是现金流。”对此,他呼吁金融机构通过降准降息、贴息贷款等方式,帮助电影产业休养生息。
长期与青年电影人打交道的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认为,电影产品的非标准化、非可度量化是导致一些青年导演“融资难”的原因。他表示,“帮助青年电影人获得投资人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同时要帮助投资人管理项目的生产标准,不能让缺钱成为创作的最大遗憾。”导演张末从创作者的切身感受出发,提出“电影投融资的需求是资金,痛点是时间”。在她看来,资金紧缺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创作周期大幅缩短,优秀创作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电影制作产业的良性循环。她呼吁行业内部建立更加规范化的评估体系,以降低投资风险,鼓励更多创新和多样性。她还建议,“积极拥抱AIGC等新技術,在不折损内容创作的前提下,将成本降到最低。”
华人文化集团公司副总裁应旭珺分享了国际经验,在她看来,“合拍片大有可为。”她提到,国内外公司合作,制作具有国际化元素、具备可全球化传播内容的英语大片,其回收方式更加多样,风险性更低,稳定性和确定性更高。针对如何在对外合作中吸引国际投资,应旭珺表示,“好莱坞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市场到底有多大?合作团队实力有多强?系列影片可开发性有多大?国内企业在寻求国际合作时,可以重点关注和突破这几点。”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原总裁赵方认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要重视票房之外的衍生产品、主题乐园等其他渠道收入;另一方面要学会平摊风险:“从风险高的单片投资,转向导演系列作品的整体投资,既是对投资安全的保障,又是对导演创作的极大支持。”
当天发布的《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电影投融资市场呈现整体市场快速回暖,行业产能迅速拉升;资本市场小幅承压,影视板块反向增长;复苏信号传导延宕,私募融资略显滞后;内容创作重回主流,企业融资回归理性;投资机构继续试水,资本合作意愿加强;银企合作日益稳定,担保条件逐步放宽的特征。报告主编、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认为,当前文旅融合是电影吸引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电影行业要主动与更多行业、业态融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