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墨家把“尚贤”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墨子》开篇即讲“亲士”,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他们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一个国家治理的好坏根本就在于能否重用贤者。而要达到“尚贤”的目的,墨家认为必须打破阶级壁垒、门第之别、贫富之界,“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首先,墨家提倡“众贤”,使人才辈出。墨家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如何做到“众贤”即聚集贤士呢?墨家认为,要给“贤士”做一个界定,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这种人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而要把这些贤才聚集起来,就得打破传统以贫贱、亲疏、远近来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举义不辟贫贱”“举义不辟疏”“举义不辟远”的三原则,从而广招四方贤士,贤士招来后还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使得天下人皆愿以其为榜样,从而达到“众贤”的目的。
其次,墨家提倡“事能”,使贤者量才而用。在国家大力倡导之下,人们争先恐后去做贤者,贤能的人多了,墨家认为在使用人才时还应当慎之,要“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这个环节为什么不可少呢?因为即使在众多贤者之中,也会有能力高低、才能高下之分,所以考察之后才可以依其能力谨慎地授予官职。“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当这些贤士能才尽其用为国家效力时,还有什么理由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呢?
最后,墨家提倡“置三本”,为贤者有为保驾护航。墨家认为,要让贤士能做成事,“必为置三本”:“高予之爵”即赐予其很高的爵位,“重予之禄”即给很重的俸禄,“断予之令”即给其决断的权力。因为“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者,并不是要赏赐贤者,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如果不能成功,墨家主张可以取消待遇,“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家提出的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的选拔方式强烈冲擊了当时的世卿世禄制,在今天看来仍然大有见地。当今,国与国的竞争虽然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背后就是人才。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今天的人才不仅仅是治国理政之才,还包括其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他们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摘编自周宝砚《墨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墨子兼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珠子。墨子从圣王之道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出发,审察社会、国家、人生的种种弊端、冲突和危机,追究其所以造成这些弊端、冲突和危机的终极原因是不相爱。兼爱与不相爱是社会治乱、人民众寡、国家富贫的决定因素和终极根源。这使爱具有了根源性和普遍性的价值。
无论是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是别人的父母兄弟,自己的国家还是别人的国家,自身还是别人,都一视同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无亲疏、无差等的兼爱,不是自私自利的爱,是平均平等的爱。这种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的爱。
“兼即仁矣,义矣。”这虽出于非兼者言,然墨子的言行,处处行仁义。兼是兼爱交利。兼爱交利便是仁和义。“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爱人利人的仁义道德交往行为,既顺天意、得天赏,又是君子遵道利民,本察仁义的道德使命。墨子贵义,是因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人知天而顺天,天知人而爱人。“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天兼爱百姓,关怀民众,惩罚杀无辜者,赐福行义积善者,企望百姓改过从善,这是天对人的一种善良的意愿,同时天把能否顺应天的这种意愿开放给民众,由民众自己来选择,给予民众自己决定自己抉择的权利。在这里天意与民众从善的选择是相知顺应的。
(摘编自张立文《墨子的人文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家主张唯才是举,将有没有才能放在是否选拔的首位,而不应该有阶级壁垒、门第之别、贫富之界。
B.墨家敢于为贤士争权利,即很高的爵位、很重的俸禄、决断的权力,因为这样,墨家得到了广大贤士的拥护。
C.消除社会、国家、人生的种种弊端、冲突和危机,在墨家看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处处讲兼爱。
D.为什么要重视人才,怎样选拔人才,怎样使用人才,都是墨家人才观中的内容,可以说墨家人才观科学而丰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家的量才而用是指从实际出发,依据贤者的能力高低、才能高下授予官职。
B.墨家重视用政绩来考察官吏,若没有政绩或政绩不突出,那么就可以免职或降职。
C.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距离现实比较远、难以实现的美好的理想,但其可以给人以安慰。
D.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与墨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C.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D.高尔基: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4.结合材料二,谈谈墨子的兼爱精神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墨子的“尚贤”“兼爱”的当代价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笨 花
鐵 凝
这家姓一个很少见的复姓——西贝。因为这姓氏的少见,村人称呼起来反而觉得格外上口。这村名叫笨花,笨花人称这家为西贝家。
西贝家的院子窄长,被南邻居向家高高的后山墙影罩,向家的后檐墙便成了西贝家的一面院墙。于是村人对西贝家的院子也有了歇后语:西贝家的院子——一面儿哩(理),用来形容人在讲理时只说一面之词。站在向家房上往下看,西贝家的院子像条狭长的胡同,房门也自朝一面开着。受了两棵大槐树的笼罩,院子显得十分严谨。吃饭时,西贝家的人同时出现在这狭长的“胡同”里,坐在各自的房门口一字排开。他们是:最年长的主人鳏夫西贝牛;西贝牛的大儿子西贝大治,二儿子西贝小治,以及他们的妻室。再排开去是西贝家的第三代:长孙西贝时令,长孙女西贝梅阁,以及最小的孙子残疾人西贝二片。西贝家的第三代均为长子大治所生,小治无子女。西贝家的饭食在村里属中上,碗中米、面常杂以瓜薯,却很少亏空。大概正是这个原因,西贝家进餐一向是封闭式的,他们不在街上招摇,不似他人,习惯把饭端到街上去,蹲在当街一边聊天一边喝着那寡淡的稀粥。西贝牛主张活得谨慎。对西贝牛这个做人的主张,西贝全家没有人去冒失着冲破。
西贝牛矮个子瘪嘴,冬天斜披着一件紫花大袄,大袄罩住贴身的一件紫花短袄,一条粗布“褡包”紧勒住腰,使他看上去格外暖和,站在当街更显出西贝家生活的殷实。即使在夏天,西贝牛的紫花汗褂,纽扣也严紧。西贝牛外号大粪牛,这外号的获得,源于西贝牛的耕作观。西贝牛种田,最重视的莫过于肥料——粪,而粪又以人粪为贵。人粪被称为大粪,全家人也极尊重大粪牛的见识,遗矢时不是自家茅房就是自家田地,从不遗在他处。由于施肥得当,水也跟得上,西贝家的庄稼便优于全村了。当然,西贝牛的耕作秘密还不仅如此,他的耕锄、浇水规律可谓自成体系。这样,在西贝家耕作的不多田亩里,就收获了足以维持碗中餐的粮食和瓜菜。碗中餐丰裕了,①大粪牛站在当街便可以俯视全村了。
西贝牛的大儿子西贝大治,长相不似西贝牛,他体格高大,头部却明显偏小,前倾的脖子,赤红的双颊,使人想到火鸡。大治的脸像火鸡,行动也像火鸡,走路时两条长腿带动起滚圆的身子,一颠一颠。但他不笨,会使牲口,西贝牛的诸多种田方案,主要靠他实施。大治会使牲口,还会喂牲口,家里的一匹黑骡子,让他喂养得比高血马还壮大。这骡子十分温顺、勤勉,完成各种差事常常一溜小跑。它拉水车,水车便有超常的转速,丰沛的水在垄沟里汹涌。②而南邻向家浇地时,两挂水车的水势汇在一条垄沟里,水仍然是萎靡不振。
大治的兄弟小治,性格和长相与父兄都不同,他中等个儿,梆子头,一双眼睛看上去有点斜视,但视力超常。小治种田显得随意,像个戏台上的票友,挂牌出场、摘牌下场任其自愿。处事谨慎的西贝牛,却不过多计较小儿子的劳作态度,于是小治就发展了另外的兴趣,他打兔子,且是这一方的名枪手。打兔子的枪手们,虽然都是把枪口对准兔子瞄准射击,却又有严格的技术差别和道德规范,即:打“卧儿”不打“跑儿”,打“跑儿”不打“卧儿”。“卧儿”指的是正在安生着的兔子,“跑儿”是指奔跑着的兔子。这个严格的界限似联系着他们的技法表演,也联系着他们的自尊。小治是打“跑儿”的。深秋和冬天,大庄稼被放倒了,田地裸露出本色。打兔子的人出动了,③他们肩荷长筒火枪,腰系火药葫芦和铁砂袋,大踏步地在田野里开始寻找。这时,也是兔子们最慌张的时候——少了庄稼它们也就少了藏身之地。它们开始无目的地四处奔跑。唯一使它们感到少许安慰的,是它们灰黄的毛色和这一方的土地相仿。于是在一些兔子奔跑的时候,另一些兔子则卧进黄土地里碗大、盆大的土窝,获取着喘息的机会。这样就有了“跑儿”和“卧儿”之分。小治在秋后的田野里大踏步地寻找,他那双看似望天的斜视眼,却能准确地扫视到百米之外奔跑着的离弦箭似的兔子。有“跑儿”出现了,小治立时把枪端平,以自己的身体为轴心开始旋转着去瞄准猎物。当枪声响起时,就见百米之外的猎物猛然跃身一跳栽入黄土。这时,成功的小治并不急于去捡远处的猎物,他先是点起烟锅儿抽烟。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四处张望,他是在研究,四周有没有观赏他“表演”的人。枪响时,总能吸引个把观赏者。当小治终于发现有人正站住脚观赏他的枪法,才在枪托上磕掉烟灰,荷起猎枪,带着几分不经意的得意,大步走向已经毙命的猎物。他弯腰捡起尚在绵软中的毛皮沾着鲜血的兔子,从腰里拽出根麻绳,将兔子后腿绑紧,再把它挂上枪口,冲着远处的观赏者搭讪两句什么,竭力显出一派轻松和自在。黄昏时小治还家,总有两三只“跑儿”垂吊在他的枪筒上,此时“跑儿”们身上的鲜血已被野风吹成铁锈色,身子也变得硬挺。
…………
小治的内人是务厨的主力,而被她称作大嫂的大治的内人只是个帮厨的角色。当月亮升起来,西贝一家又在各自屋门口一字排开吃饭时,院里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④一家人只呼呼地喝着碗里的粥,就着堆在碗边以内的一小撮咸菜。小治枪口上的猎物并不是他们全家的吃食,两只兔子(或一只)仍然吊在枪口上,第二天小治将要到集上卖掉兔子换回枪药和铁砂。
(节选自《笨花》第二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笨花村村民习惯把饭端到街上去,蹲在当街一边聊天一边喝着那寡淡的稀粥,但西贝家例外,从不端着饭碗到街上去吃。
B.西贝牛和他的大儿子西贝大治都是种田能手。西贝牛耕锄、浇水规律可谓自成体系,又有大治的全力协助,自然庄稼种得好。
C.西贝牛的两个儿子不仅长相不同,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不同,大儿子专心于种田,十分本分,而小儿子的心思则在打兔子上。
D.小儿子小治是打兔子能手,他的妻子又是务厨的主力,这样,尽管小治很少下田劳作,小治夫妇没有子女,西贝牛都十分包容。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用“俯视”写出了大贝牛的自豪,因为村中大多数人家以寡淡的稀粥为饭,他家则是以掺着瓜薯的米、面为饭。
B.句子②与上句形成对比,说明西贝大治懂得浇水规律,同时给读者留下悬念:向家为什么赶不上西贝家呢?
C.句子③先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对猎人的装束予以描写,再对猎人的动作予以描写,从而让猎人的形象立在了读者面前。
D.句子④给出西贝家吃饭时的一个特写镜头,其中的拟声词“呼呼”用得好,一是写出了粥之热,二是写出了喝粥人内心的满足。
8.作者是如何介绍小说中的人物?试做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真实是小说的生命。作者是如何追求小说的真实性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闵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與私焉。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
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终身不睹。君王后贤,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礼也。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
秦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材料二:
公父文伯①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羞鳖焉,小。睹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②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公父文伯:名歜,公父穆伯之子,鲁国大夫。②季孙:鲁国执政正卿季康子。公父文伯之母是季康子的叔祖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史敫女奇[A]法章之状貌[B]以为非[C]常人[D]怜[E]而常窃[F]衣食之[G]与[H]私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否”,与《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中的“不”意思、读音相同。
B.食,吃,与《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食”意思不同。
C.“沃土之民不材”与《石钟山记》“送之至湖口”中的“之”用法不同。
D.业,基业,与《种树郭橐驼传》“非吾业也”中的“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莒城中的人与齐闵王的臣子在一起聚会,寻找闵王的儿子法章,准备立他为王。法章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后被拥立为王,这就是齐襄王。
B.齐襄王即位后娶了太史敫的女儿,对此,太史敫非常生气,认为女儿自由恋爱,污辱了他一世清名,可以说,太史敫拘于礼法,很封建。
C.露睹父作为上宾,认为公父文伯所上的鳖小了些是对他的不尊重,所以请他吃鳖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吃,而且怒气冲冲地扔下一句话退了席。
D.公父文伯退朝回家,给母亲请安时,看到母亲正在织布,怕母亲累坏了身体,很是不安,便向母亲提出了以后不要再亲自织布的要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齐襄王夫人与公父文伯母亲都是古代杰出的女性,她们各有哪些令人称道的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麂
杜 甫
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①。
衣冠兼盗贼,饕餮②用斯须。
【注释】①枢:捕兽机关。猎人设置在麂经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伪装。②饕餮:上古传说中的贪得无厌的食人怪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麂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写,角度新颖别致,让读者感觉不俗气。
B.诗人通过写麂被残忍捕杀后制作成精美的食品供人食用,呼唤人们保护动物。
C.颔联说被人杀了送进厨房不敢有怨恨,只因自己无才成仙,这是反讽。
D.尾联将“衣冠”“盗贼”并列,揭露食客虽衣冠楚楚,但包藏着盗贼之心。
16.诗人用词十分讲究,请结合诗歌内容对“蒙”“斯须”的运用予以分析,指出其运用之妙。(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自己抚摸着松树的枝叶而徘徊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苏轼看来,夜晚石钟山上侧立千尺的大石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谈到了自己与祖母的关系,即:自己如果没有祖母,那么“_________________”;祖母如果没有自己,那么“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 A 。中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B 。通常,①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②对症开出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③并随着症候的变化和病情的发展,④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⑤以达到良好的疗效。⑥那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⑦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⑧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年少时的母亲水是一条小河,依偎在茈湖口保险堤与杨树林之间。每当东方欲晓或夕阳西下,小河边就会出现一个妇人的身影,挑着满满一担水回家——那是我的妈妈。除了挑水,妈妈还经常在岸边的小木桥上捶洗衣服,“啪啪”的声音于水天间回响。
随着洪涝的泥沙渐渐填平了小河,摇井就成了新的母亲水。我时常将两个铁皮桶放在井龙头下面,双手握住柄一俯一仰地摇动。顷刻,一股清亮优美的弧线冲出井头跃向桶中。水桶滿了,我提起来走向灶屋的大缸,把桶身搁在缸沿儿上一倾,只听见哗啦一声感叹,缸里盛开出一大朵洁白的莲花。如此三番五次,水便平了缸沿儿。如果说摇井是一条小河,那么水缸就是一汪湖泊,而我就是联系二者的沟渠了。
后来,兄长在楼顶建起一座水塔,楼下安上电动机,铺设好水管连接上井头。如此一来,厨房、浴室、洗手间以及晒谷的禾场,随处可见电井水龙头的身影。每天,生命的乳头——电井水龙头一经拧开,母亲水就开启了一家人的生活。润泽了晨日,泡软了月光,濡湿了灯华,伺候妈妈淘米洗菜,伺候哥姐刷牙洗脸,伺候我洗去一身尘垢……
20.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行文的?这样行文的好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美在比喻,试予以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用词及造句各有什么特点?其好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文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勇于实践调查才能发现真理。可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则提到,他植者看到郭橐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非常羡慕,“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同样是实践,为什么“他植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要想探索真理,到底如何去“目见耳闻”呢?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