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贤
眼球震颤(nystagmus)是一种不自主、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由于无法持续性地注视目标,眼球缓慢向一侧移动偏离了注视目标(慢相),之后出现快速地纠正性眼球回跳运动(快相)。眼球震颤(单眼或双眼的非自主节律性震荡)可能是病理性传入视觉通路受损,或者是眼球运动控制障碍的表现[1]。眼球震颤可以是单眼的,也可以是双眼发病,表现为非自主节律性眼球的震荡。眼球震颤被认为是保持注视或眼位稳定的机制紊乱[2]。
根据眼球运动的方向,眼震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旋转型等,其中以水平型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以快相的方向代表眼球震颤的方向,当眼睛未正确注视目标时,需要通过扫视运动来恢复注视点,持续地往返扫视运动导致眼球发生水平或垂直的震颤;旋转性眼球震颤占少数,当垂直方向运动不稳定时,眼球需要不断重新定位,寻找注视点的过程中将诱发旋转性眼球震颤。
通常来说,眼球震颤不是独立存在的疾病,大多数患者伴有全身健康状况问题。从数据来看,每5000~10000人中约有1人患有眼球震颤[3];还有一定比例的白化病患者[4]、13%的脑瘫患者[5]、大约10%~15%视力受损的学龄儿童均存在眼球震颤[6]。
根据病因分类,眼球震颤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一般包括隐性眼球震颤、感觉缺陷性眼球震颤、运动性眼球震颤。获得性是由于前庭、中脑、脑干病变所导致,推荐到神经科会诊。
1.1.1 先天性隐性眼球震颤
先天性隐性眼球震颤(congenita latent nystagmus,CLN)又称为融合性发育异常眼球震颤,是一种融合功能的发育异常。尽管它独立于其他视觉问题,但常与斜视(特别是先天性内斜视)和弱视并发。共轭冲动型眼球震颤由遮盖单眼后诱发,双眼视物时眼睛正常,因此双眼视力要比单眼视力明显好。冲动型隐形眼球震颤的特点是朝向注视眼方向出现快相,以及当注视眼被暂时引导到注视眼时振幅增加。进行视力检查时要用正镜(在一眼前放+2.00DS~+5.00DS的球鏡)雾视而不完全破坏双眼视觉,或者用偏振分视法,潜在的眼球震颤不会影响视力。
1.1.2 先天性感觉缺陷型眼球震颤
先天性感觉缺陷型眼球震颤(congenital sensory nystagmus, CSN), 约占眼球震颤的80%。由于视觉信息传入相关系统的发育异常,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无虹膜、视网膜营养不良、眼白化病、全色盲、Leber先天性黑矇、锥杆细胞营养不良以及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等,眼球运动系统在发育敏感期受到干扰,视力受到显著影响,视锐度大多低于0.1。其眼球运动多为水平钟摆型,少数患者侧方注视时可转为水平冲动型。
1.1.3 先天性运动型眼球震颤
先天性运动型眼球震颤(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 CMN),又可以称为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ICN), 约占眼球震颤的20%, 目前研究认为, CMN发病部位多发生在大脑额叶至眼外肌的传出通路。因其发病原因尚未明晰,故需在排除可导致CSN的所有先天性遗传性眼病之后,再做出诊断。
1.2.1 前庭性眼球震颤
前庭神经疾病可导致迷路、前庭神经、前庭中央核或前庭与脑干或小脑联系通路的损伤[7],会导致前庭神经核输出不平衡,眼睛偏离注视目标后又通过扫视来恢复注视,周而复始地矫正性的扫视运动产生病理性冲动型的眼球震颤波形。前庭性眼球震颤可以是中枢性(在大脑或脑干内)或外周性(内耳相关)的[7]。
1.2.2 生理性眼球震颤
生理性眼球震颤偶尔发作,在疲劳时加重,振幅相对较小但频率快,有时候左右眼不对等,主要是水平方向冲动型的震颤。在极度侧方注视时发生(>30°),且侧方注视模糊,休息后能够缓解。
1.2.3 自发性眼球震颤
自发性眼球震颤偶尔发作,振幅很小,约2°~3°,通常维持时间很短,最长30秒,呈现水平向,锯齿波扫视,频率非常快,可达40Hz,集合能够诱导震颤加重并伴有震颤性视错觉。
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常规体位、头位、面部特征;震颤的类型、振幅、方向、频率;两眼的对称性、恒定性和潜伏性成分;9个注视眼位上的眼球运动和融像能力表现。主要诊断特征包括震荡的类型、方向和节律。
眼球震颤的诊疗是复杂的,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相关条件及症状,询问患者关于神经学、发育和遗传的情况。相关检查包括屈光不正、视力、双眼视觉能力和眼球运动等眼部健康与全身健康情况。
眼球震颤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球无法控制的节律性运动,但不同患者的双眼运动类型、方向、幅度和频率会有所差别,同时可伴有视力减退、物体晃动感、复视等症状。
由于注视反射尚未发育,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后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成年后可出现自觉症状,包括:无法控制的节律性眼球运动;视力减退;物体晃动感,视物时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静止物体视为不停地往返移动;复视;代偿头位(为了看清物体,采用偏头、侧脸、侧身体等特殊的头位或者体位来克服视物时的不适),有时伴随不由自主地摇头或点头;斜视、弱视;部分患者可能对明亮的光敏感或在暗处很难视物,或者喜欢闭一只眼视物。
眼源性眼球震颤的伴随症状有视力障碍、屈光不正、复视、抑制等;耳源性眼球震颤可能伴随眩晕、耳鸣、耳聋、感染(迷路炎)、退行性内耳疾病等;中枢神经源性眼球震颤可能伴有头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症状。
4.1.1 屈光矫正
屈光矫正处方可以减轻眼球震颤的影响。由于视网膜成像的质量直接影响维持准确固视的能力,合理的屈光矫正是必要的。有临床意义的矫正度数是:>1.00DS~2.00DS的远视、≥0.50DS的散光、≥0.50DS的近视或者屈光参差。接触镜的光学中心始终与视轴保持一致,当屈光矫正效果较好、有明显改善视力和眼球震颤症状时,应考虑更换角膜接触镜。原因在于:一是先天性眼球震颤通常伴有未被检查出来的散光;二是眼睛移动时,镜片可能会引起眼睑异常的感觉,并提供生物反馈信息使效果得以改善。
4.1.2 附加镜片
a. 正镜附加
当患者视力减退或者看近困难时,可考虑附加正球镜改善近视力。
b. 负镜片附加
显斜视和中高AC/A的情况下,增加负镜片产生调节可以帮助改善集合。如果患者有较好融合功能,增加负镜片也不会增加集合,因为负镜片刺激带来的融像性散开会抵消AC/A引起的集合,而且近处产生了内隐斜使双眼视觉变差,近距离阅读和工作更不舒服。
4.1.3 棱镜矫正
棱镜治疗是临床常见的矫正方式之一,分为异向三棱镜和同向三棱镜两大类。
异向三棱镜,即双眼同时配戴基底同为向外的三棱镜,大多双眼配戴10?~20?BO来诱发辐辏刺激调节性集合,从而减轻眼球震颤,并改善视力。
同向三棱镜,也称为联合或共轭棱镜,即双眼同时配戴同为基底朝左或者朝右的三棱镜,先天性眼球震颤可存在静止眼位(中间带),向某一方向注视时,眼球震颤的幅度及频率明显减轻,中间带的视力较好,利用共轭棱镜能够将中间带由侧方向正前方偏移,从而有效消除代偿头位、提高正前方视力。右眼BO左眼BI使双眼向内移动,改善头位,10?大概减少头位5度左右,压贴三棱镜能在30度内纠正一般程度的头位偏转,因此棱镜也可以成功改善内隐斜和上隐斜患者的双眼视觉。
震颤性视错觉是获得性眼球震颤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当患者的病因是传染性疾病、代谢、中毒障礙和血管紊乱,全身用药可获得有效治疗。
a. 2mg氯硝西泮
可缓解先天性眼球震颤引起的震颤性视错觉和眩晕症状,每次给药,可缓解2~6小时,药物副作用包括嗜睡和镇静,因此在长期使用时有一定的限制。
b. 巴氯芬
对兴奋性神经递质有抑制作用,对减少震颤性视错觉有效。可用于各种治疗方法后仍不能提升视力的患者,药物副作用有嗜睡、头晕、恶心、低血压、虚弱等。
c. 金刚巴、加巴喷丁
可缓解眼球震颤强度、改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中心凹注视能力和提高视力。
眼球震颤患者的手术治疗主要为两大类别,一是改善头位,主要是中间带移位手术,将中间点移至原在位,以消除所有头位转动;二是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切除眼外肌肌腱部,可缓解眼球震颤的症状,其原理为手术去除眼外肌的本体感受器,切断反射环路,使眼球震颤减轻甚至消失。
视觉训练可以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眼球震颤,双眼视能力的增强能够明显减轻眼球震颤的频率和振幅,主要分为两大类:a.脱抑制和融合范围训练;b.反馈技术(后像、间歇性光刺激、听觉反馈),以增强眼球震颤的自主控制和稳定注视。
4.4.1 双眼视训练
视觉训练可以帮助减少或消除先天性眼球震颤。临床对眼球震颤强度的一致观察是随着双眼视力的增强,眼球震颤强度降低。如果患者的感觉融像或运动融像不足,眼球震颤一般会有较大的振幅和较高的频率。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改善感觉和运动融像,特别是对于伴有斜视、隐斜视的眼球震颤患者,脱抑制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方法包括基于训练室的VTS-4计算机正位矫正液晶训练系统(一种国际前沿的双眼视训练程序)、红绿阅读单位、红绿矢量图、立体镜、裂隙尺等,家庭训练计算机系统HTS-2。在开始融像训练前,应进行融像感知,患者能够感知融像后进行感觉融像的训练,具备SILO反应的深度感知觉后,进行运动融像的训练,再把训练成果引进到生活化的自然环境中,使用空间融合卡、偏心同心圆卡、救生圈等达到回归自然空间的目的。由于增强集合可以有效缓解震颤,因此,提高聚散灵敏度对于缓解眼球震颤来说有重大意义。对于伴有弱视的患者,在融像训练的同时需要同步进行双眼视野下的单眼精细训练,比较理想的训练成果是在治疗眼球震颤的过程中提高视力。
调节、集合、融像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反馈及时做出系统化地调整,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4.4.2 眼球控制的反馈治疗
眼球运动的质量和视敏度直接相关,中心凹注视能力越好,视敏度越高。因此在通过屈光矫正、负加棱镜、增强融合训练后,可考虑通过增强生物反馈治疗,在继续减少眼球震颤的振幅和频率的同时,提高患者中心凹视力。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在视物时一般感觉不到晃动,往往需要通过镜子或者他人告知,而部分获得性眼球震颤患者有震颤性视错觉。眼球运动的训练中必须要告知提供眼珠在运动时的感官生物反馈,包括一定强度的注视、扫视和追随等。
4.4.3 眼球运动感官生物反馈装置(眼控)
采用人工智能眼球识别追踪技术,用眼睛来主动操作训练目标,通过红外线定位和监测眼睛的移动,转化成可听见的音调,通过训练表现发出的声音信号从而改善眼球运动的能力。眼控可为患者的眼睛提供即时生物反馈,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在控制眼睛。训练过程中实时通过视觉、听觉向患者大脑反馈眼动频率、位置,从而完成训练,方法易操作、易配合,趣味性强,不受年龄限制。由于具备视觉和听觉生物反馈,患者可以改变运动输出稳定眼球并强化眼球的运动能力。训练板块有Asteroids Defense 飞船保卫战、Ball Maze 滚球迷宫、Balloon Count 扎气球、Saccades 扫视、Pursuit 视觉追随等。
4.5.1 后像疗法
后像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眼睛在视觉刺激停止后的感觉形象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保留一段时间。视觉刺激停止后所残留的视觉现象称为视觉后像[8]。后像提供了关于眼球震颤的视觉反馈,隐性的眼球震颤通过遮挡会引发更大的震颤,因此需要双眼同时进行后像治疗,其他类型的眼球震颤可单眼进行。通过后像训练使患者的头部逐渐向原在位移动,或可能将中间带区域扩展至原在位。当患者眼球震颤幅度和强度严重或中间带不存在时,产生的是周边后像而非中心凹视网膜区域,后像治疗没有实质意义。
4.5.2 间歇性闪烁光刺激
主要应用于眼球震颤合并弱视患者,对于癫痫患者不适用。视锥细胞对红光敏感,使用红色濾光片是使进入眼内的光线为红光,刺激黄斑中心凹区域的视锥细胞,而周边的视网膜区域是视杆细胞对红光不敏感、接收不到红光的刺激,使偏心注视转为中心注视的同时提高弱视患者的固视精准度和视力。治疗可使用同视机,单眼或者单眼遮盖半透明眼罩后光闪刺激15~20分钟,以3~4Hz频率闪烁。光刺激是治疗眼球震颤的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治疗,其效果往往令人印象深刻。Mallet报告指出,在对54名患者进行12周的治疗,其中83%的患者视力提高到20/40以上[9]。
4.5.3 视动训练
SVI(Sanet Vision Integrator)由美国Robert B.Sanet 博士发明,是北美地区使用最广泛、评价最高的脑知觉训练系统。它对于弱视、脑损伤、部分斜视、运动视觉(大体运动,眼球运动)、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等都有一定的效果。SVI治疗原理基于大脑神经可塑性,让患者处于新环境中,通过积极训练去感知和控制,并获得反馈;强化旧的视觉神经通路,甚至建立新的视觉神经通路。
参考文献
Cline D,Hofsterrer HW,Griffin JR.Dictionary of Visual Science.Radnor,PA: Chilton;[J].1987:478.
Cateel I,Harris CM,Shawkat F,et al.Nystagmus in infancy.Br J Ophthalmol [J].1992;76:434-437.
AndersonJR.Latentnystagmus and alternating hyperphoria. Br J Ophthalmol.[J].195438:217-231.
Siegel IM. The albino as a low vision patient. In: Faye EE ,ed. Clinical Low Vision Care. Boston,MA:Little,Brown and Company;[J].1976:255-261.
Schachat WS,Wallace HM,Palmer M, et al. Ophthalmo-logic finding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Pediatrics.[J].1957;19:623-628.
Mehr EB , Freid AN. Low Vision Care.Chicago,IL: Profes-sional Press;[J]. 1975:39.
李丽华,江洋琳.双眼视觉的临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311.
刘陇黔.视觉训练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7-18.
Mallett RF.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idiopathic nystagmus by intermittent photic stimulation.Ophthalmol Physiol Opt.[J].1983;341-356.
作者单位:康视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