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来,一路生花

2024-06-03 04:13
中国眼镜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眼视光眼镜杂志

罗萍,内容总监

一本行业期刊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公认的权威平台?答案就在35年的岁月中,在每一位作者、每一位采编人员付出心血和智慧的文章里,在读者的口碑里。

2024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创刊35周年。回首每个码字的日夜,不倦,不悔,不怠。作为内容创作者,初衷很简单,让读者认可,让文章“值得看”。然而,“值得看”三个字又何尝简单。我们把“值得看”具化为两方面:扎根行业,从行业中汲取动力和养分;紧贴读者,为读者而写。为了“值得看”,大到文章布局,小到斟酌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都是令人煎熬的。哪怕文章刊出后,还会为一些不够准确的表述,为一次未能做透的采访而自责。

但凡用心专注一件事情,往往结果都不会太差。从一本专注眼镜行业,到聚焦眼健康领域的专业杂志,我们在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史上书写了自己的精彩。

曾经认为只要初衷不改,執念不灭,《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一定是眼镜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然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崛起无情地把理想碾碎,这样的挑战,有些猝不及防。我们曾为杂志的兴起和鼎盛而傲娇,也在纸媒走向拐点时经历迷茫和阵痛。最终,还是当初的信念让我们坚持下来:无论传播技术如何改变,“值得看”的高质量内容需求永远存在。杂志多年的品牌沉淀既是根基,也是机会。

绝望的时候往往也是创造精彩的时刻,唯奋楫者行稳致远。我们以坚定的自信重新连接行业,重塑专业媒体价值。在守正中创新,在变革中突破,直面新的挑战,开启新的跋涉。从手机报到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网站的落地,从一本杂志蜕变为全媒体矩阵的立体传播体系,我们充分发挥优势,内容生产、论坛会展、企业服务、公益讲座……将媒体功能和产业服务融为一体,从以传播为中心,走向以用户为中心;从新闻宣传,走向信息价值;从媒体传播,走向产业服务。凭借品牌和实力,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桥梁、纽带的作用更加凸显。

感谢时代,让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兴的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壁垒,让我们与行业和读者变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亲近。

感谢行业,让我们用心、用眼、用笔,去描绘它的万千气象,捕捉它的风起云涌,追踪它的日新月异,让所有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更加凝聚。

感谢读者,不论是一如既往地订阅杂志,还是指尖上的不吝转发、评论,我们每次的进步,都有你们的支持。当你们发现杂志与微信公众号的细微错误,对我们进行批评或是指正,也让我们知责于心,越觉厚爱。

今年也是我陪伴杂志走过的第20个年头,我可以自豪地说:努力过,奋斗过,奉献过。

未来我们一起向前,向上,向远方,一路生花。

彭冬林,全媒体部主任

从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到社会各界对眼视光行业的关注,再到行业企业积极探索触达消费端的种种尝试,都在表明,眼视光行业不仅是民生行业,更是极具成长潜力的朝阳行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自2015年入职杂志社,转眼我已入行将近10年。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幸得到领导和前辈们的鼓励和支持,源源不断地汲取能量,探索自我发展的边界,从对行业知之甚少的“小白”,到慢慢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再到带领团队以内容为锚点,不断贴近行业、深入行业、服务行业,我慢慢成长为了一名自信、从容的眼视光行业媒体人。

身为行业媒体人,我们既关注事关行业发展、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也关注身处上中下游各产业链上的每一个鲜活个体。尤其是进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内容的展现形式也更加趣味化、多样化,面对新的变化和挑战,我们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与行业共同成长。无论是《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本身,还是围绕《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衍生出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直播等新兴传播媒介,亦或是线上线下主题活动,都在影响和帮助着一批又一批的眼镜人。

今年是《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创刊35周年,翻开厚厚的杂志,留着墨香的泛黄纸页,无疑是中国眼镜行业35年发展的剪影。这35年,既是中国眼镜人不断求索、锐意进取的35年,也是中国眼镜行业高速发展、成果累累的35年。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35年,等着我们一起去开启。

张迎新,专业事务部主任

2014年,与杂志社结缘,2016年,正式入职。从结缘时算起,今年刚好是第10年,有幸与杂志社的每位伙伴、行业同仁们见证了中国眼镜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亲身经历了这本厚重杂志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转型的各个阶段,更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真正明白了《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常青之所在——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面对每一次挑战,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不是退缩,而是重庆人骨子里的勇敢,“雄起”!在一次次创新变革中,《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也成为了行业从业者的良师益友。

时间为有情物,岁月为无尽藏。我相信,成长与成就永远是相辅相成的。2019年,杂志社内部架构调整,新设了专业事务部,有幸得到领导的信任与指导,让我作为负责人牵头开展各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一过程既加强了我对视光领域专业知识的认知,也让我与诸多行业同仁、眼视光领域的专家成为好友,在专业内容的不断打磨中,为读者们带来了更多科学且实用的内容。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4年,杂志迎来创刊35周年,我们也将推出《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旗下专业平台——“视光智汇”公众号,面向眼视光行业上下游企业、三四五年制眼视光高校工作者、全國眼视光医院从业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需求者、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案例解读、专家访谈、科普交流、直播互动等形式为大家传播眼视光领域有价值的内容,期望与大家一起进步,共启新征程!

梁毅鹏,制作主管

冬去春来,时间留下的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无数个值得铭记的瞬间:

第一个十年,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内快速有效地传达信息,成为美术编辑的主要工作,我们运用视觉元素和编排技巧,提高了杂志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第二个十年,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使美术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我们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性和受众习惯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实现多元化媒体融合,提升了用户体验。

第三个十年,随着数字化浪潮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普及,当生成式人工智能从科幻照进现实,美术设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革。我们也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掌握相关技术工具,使美术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

高玉冰,全媒体记者

犹记得当初怀揣对文字的热爱和向往,入职后那份欣喜与雀跃的心情,从最初的季刊、双月刊到月刊,再到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平台,翻阅一期期《中国眼镜科技杂志》,重温一篇篇深度报道,透过那些承载着岁月精华的图文,墨香依然,激情依然,感动依然。

作为媒体从业者,需要用心钻研,在行业内广交朋友,得道多助。“您好,我是《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记者高玉冰!”这句开场白,总能得到热烈的回应。在近20年的工作中,我结识了很多行业伙伴,其中,既有在眼视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见识卓越,令人高山仰止;也有思想敏锐、意气风发的年轻创业者,他们投入奋斗,激情洋溢;更多的是那些坚守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与纬度,共同构成了行业的丰盈。一个个选题,一篇篇文章,大多是与他们的交流后产生、出炉,在此一并感谢所有相识、相交的行业朋友们。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在《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奋斗在一线近20年的“老兵”,以感恩之心,以梦为礼,献给陪伴杂志一路走来的所有作者、读者和行业合作伙伴们,以及所有共事过的领导、同事们,致敬我们共同走过的珍贵岁月,希望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因时而进,日日逐新。

刘哲宇,全媒体首席记者

初接触眼镜行业是2018年的夏天,彼时,全民近视防控箭在弦上,行业自发的转型升级方兴未艾。而今五年有余,眼镜行业从认知、理念,到实践与内容,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业期间,我曾在现代化的镜片车房为全自动生产线的精密而叹服,也在百年品牌的经典眼镜收藏之中感受历史积淀与审美演变的厚重;在一次次展会现场,窥见即将到来的眼镜流行趋势,见证时尚与功能的结合,个性化服务的兴起;在专家论坛与专业会议,深刻理解眼镜从工具到解决方案,从商品售卖到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的理念革新。

与人的接触、交往,是报道的初心与归宿。跟随这本杂志的脚步,我有幸倾听和记录了不同眼镜人的故事:既有传统眼镜手艺人对于古老技法和集体记忆的坚守,也有新锐设计师融合审美流派的大胆创新。企业家们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让我感受到他们的胆识魄力,视光科普达人们的记叙则印证了深知光明事业的任重道远。

伴随眼镜行业的不断演变,我们正以行业和消费者最需要的形态出现,成为传播信息的枢纽、沟通各界的桥梁,在一次次采访、报道、策划、执行的过程中,我对眼镜行业与传媒事业的认知不断深化,风景独好的视角以及特殊而重要的职责,让我为能够记录这一切而感到荣幸,也为能够与行业人一起前行而感到自豪。

晏昱凌,全媒体记者

老子说,入世之法,就要“和光同尘,与时舒卷”,走过35年的《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于行业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和其光,同其尘”。35年,12775天,跨越世纪的时间长河,直面时代的日新月异,记录中国眼镜行业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同时,《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也在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光辉历程。

在固有印象中,眼镜行业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很容易跟“乱象丛生”“竞争激烈”等标签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我作为观察者亲身踏入这个领域时,才意识到一副小小的眼镜背后,不仅是精力的付出,是脚踏实地的打磨,是严谨细致的雕琢,科技之“庞然”更是沥尽心血的专注。

回首过往,深感作为记者的职业荣耀。从一张白纸到把控千字,从能拍照到会摄影,奔走于采访一线,穿梭于展会之间,诸多历练使我变得更加坚韧、自信和成熟。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学习机会,沟通对接、访谈编辑、统筹安排,在职场的4年里我拼命成长。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布满荆棘且风光无限的路。行进在记录历史、思考时代变迁的路上,意想不到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我仍然会以再坚持一下的韧劲,不断写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质的作品,与眼镜行业一同亲历,一同见证。

王新锐,全媒体记者

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从一个对眼镜行业一无所知的实习生,逐渐成长为对行业有了一定了解的采编人员。对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份职责也带来了挑战,既要不断适应行业变革,把握行业脉络和市场趋势,又要保持对时事的敏锐嗅觉,使内容更富创新性。

作为行业官方媒体,《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已创刊35年,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肩负着传递行业信息、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和专业知识。能够亲历和见证这种深厚的传承让我倍感荣幸,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深入挖掘眼镜行业的种种“奥秘”,为《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发展添砖加瓦。

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努力不懈地学习、成长,拓展知识面和视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深刻地理解眼镜行业的行业趋势、市场动态,为读者呈现更为深入、全面的行业报道。

陈瑜,美术编辑

35年耕耘,35年汗水,35年筚路蓝缕,《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引领中国眼镜行业的一面旗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06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有幸成为杂志社的一员。斗转星移,岁月匆匆,在学习中成长,在摸索中进步,在泥泞的路上越走越勇敢,我早已把青春岁月、未来发展融入到杂志中。

衷心祝福《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在未来的日子里蒸蒸日上,走向辉煌,在推动中国眼镜行业发展的道路上创造更加非凡的成就。

苟金晶,视频编辑

曾经我是一名大学老师,2015年偶然参与了《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动画视频的制作,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2023年1月,我带着对视频工作的热爱加入内容中心这一大家庭。

一个优质视频需要多方配合,大到整体的规划,小到每一个工作节点:记者的专业能力、嘉宾的表现能力、灯光和布景的协调、拍摄的运镜和构图、后期的剪辑和调色、成片的审核与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2023年北京眼镜展,我在现场负责多媒体工作的统筹,尽管前期已经做了规划和安排,但场地分散,人手有限,该如何安排调度、如何协调临时的变动等一堆问题在脑海里打转。当天晚上,我把未来三天的工作列表细分,时间和人员分配上做了灵活的调整,逐条梳理。展会三天,“挂着对讲机满场跑”成为常态。这次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项目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比预计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只有尽可能地考虑全面,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足,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随着时代的变化,35岁的《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在求新中蜕变,我也将发挥自身所长,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徐莉萍,视频编辑

从入职到现在,这一年我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出差,有充满了对未知局面的紧张;第一次与业内人士对话,有神经高度绷紧的局促;第一次参与报道,有担心遗漏了重要内容的恐慌……一次次实战,一次次历练,一次次的加班加点,让我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渐有底气,从曾经茫然无知转变到心中有数,实现了从职场新人到一名全媒体记者的转变。

好在,年轻人总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前辈们也毫无保留地给予帮助和鼓励。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如上海眼镜展、北京眼镜展、产区调研、公益活动等,使我更深入、立体地了解行业;通过与业内同行交流互动,使我更加明晰行业的发展动态。

作为一本有着35年发展历史的行业杂志,《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见证了眼镜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我也十分荣幸能够与它一起成长。未来,我将继续秉承专业、创新的精神,和它一起书写属于眼镜行业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眼视光眼镜杂志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眼镜知识知多少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杂志介绍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探索眼视光 深化专业路 第三届福盛康斜弱视诊断治疗与近视防控论坛闭幕
都是眼镜惹的祸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