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家敏
家长会上,一位妈妈看到娃的数学试卷,打开一看,考了90分。偷瞄其他孩子的试卷,95 分,98 分,还有好几个100 分的。瞬间,她的心情凉了半截。
我对这位妈妈说:“不如换个角度想,如果你的孩子放学回家,气得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大哭,说‘心情坏极了,别的父母接孩子放学都开着豪车,而我妈妈却天天骑着电动车。个中滋味,体会一下吧。”那位妈妈红了脸,禁不住笑了。
心理学有一种攀比叫“负性攀比”,指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被比较的环境中,很难平和地看待输赢、名次和外界的评价,稍微遇到点挫折,心就像玻璃般易碎。
永远不要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都是啥样,看看你自己。”每个家庭的背景、教养方式、经济条件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表现,总喜歡拿孩子跟别的孩子作横向比较,是一种不公平的、破坏性的激励方式,容易挫伤孩子的成长动力,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再出色的人也有短板。每个人的赛道不同,将不同赛道上的孩子作比较意义何在呢?孩子之间有差异,不一定就是差距。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致力于改善,而不是追求完美。
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但不是为了比较,而是让孩子了解自己与他人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方面的差距。孩子一旦在坐标系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榜样的定位和纠偏功能就已完成。
心理学认为,最好的对比,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作对比。原来不会做的,现在会做了;原来做得不好的,现在做得好了,这就是孩子的进步。把努力和进步的过程呈现出来,实际上是展现了一个人如何超越自我的过程,给孩子传递一个正面的信息。
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错了以后才知道怎样是对的,这是学习的必然过程。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要气恼、愤怒,也不要责备,孩子没有别人表现得好,这很正常,关键是要从中找到进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