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时间煮雨

2024-06-03 22:25:26苇虹
新航空 2024年3期

苇虹

那天漫步纯粹是找寻一种旧时光的情结,路过那家永和豆浆店时停住了脚步,推门进去。

不是正常吃饭的时间,店里几乎没有几位客人。隔着遥遥的时空,我致敬那一份多年以前的菜单,纯粹是为了思接千载、时光倒流、往日重温。

点了一碗豆浆,不加糖,一份韭菜盒,一份牙签海带丝,只是没有像从前那样要大油条,拣了一处沿街靠窗的座位。

对面的墙饰竟然还有一台小巧的老式打字机,最近看《巴黎评论》那些西方作家们常提到他们写作会使用这种打字机。

慢吃慢品,熟悉的味道里,多年以前不同时空的永和豆浆历历再现,朝山街、大观园附近、山师大附近的永和豆漿店,和闺蜜、好友逛街常去,从银座健身索菲特店锻炼后必去……除了此刻桌上的这些,大油条、蒸虾饺、小笼酱肉包、四川泡菜,也都是彼时常点的菜式。

一大碗原味豆浆喝到最后,白色的碗底浮现出一行朱砂红的小字:

你用时间煮雨,我用豆浆熬情。

心里一阵欢喜——仿佛恰是为了应和我此次进店的怀旧目的,在味蕾之间穿越时空里那些记忆片段的用意。

那一日本是“缘溪行”健步走,一直走到了河畔小路的尽头,拾级而上,有意选了一个陌生的方向,一条从未用脚步丈量的道路,打开手机上的导航,一路迤逦,慢行慢看。

喜欢这样的频道切换感——眼前的风景从河流凝滞结冰、河道干涸荒寒、草木苍绿萧条的自然景致,切入到了下班高峰潮流涌动、车辆川流不息、繁忙喧闹的人间烟火。

是谁说,写作者常会有一种在创作与非创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双重生活、平行生活。喜欢类似的切换频道——即便是有些突兀地转换画风,譬如从现实生活和工作常态中调整到自由阅读、自由创作的心流时刻,非但没有身心分裂的不适之感,反而敞开真心拥抱这样的换氧充电方式和动静张弛之道。

以前好像从未走过这一带,心头漾起一点点迷离的新鲜感。暮色四起,路过一个大院,深栗色的建筑,一排排明亮的窗。仅有的几路公交车在狭窄的坡路上缓慢爬行。

心里偶尔一阵好奇:哦,这里,会不会距离A处不算远了呢?那么距离B处呢?再来看看C处。在百度地图上语音查询,果然。又有些吃惊自己之前为什么从未在自己的位置与上述的任何一个地点之间勾连起一道无形的线,似乎从未这样关联过。追溯个中缘由,是将一道无解的题目有意摈弃,暂且悬置,还是某种路径依赖所导致的壁垒效应呢?

不久就到了那个粉色建筑聚集的岔路口,马路对过是灯火通明的稻香园甜品店。穿过一条青砖墙和石头墙拼接的胡同,路西是建在高地上的整饬的单元楼,经过路东的小学校,中段的砖粉色居民楼,小喇叭里传来妇人以一种外地方言略带沙哑的叫卖,却也在简单的重复中莫名自带一份韵律与节奏:锅贴、锅贴,糖包、糖包,花卷、花卷,粘糕、粘糕,大馒头、大馒头,窝窝头、窝窝头……

走出胡同,眼前又是灯火明亮、诱人飘香的炸鸡店、汉堡屋、奶茶铺、糕点铺。平日里我基本不会享用这些美食,又或是似乎从来不曾有过对于这类高糖、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偏好,而是很早就培养起了清新清淡的饮食取向。并且,一路上所经过的那些沿街的理发店、美容店、服装店、小超市、酒楼、餐馆,事实上我也多半不会去作为消费者光顾。

但是穿街走巷,边走边看,发现自己还是喜欢饶有兴致地运用一种沉浸式观赏、融入式体验的视角,乐于看见它们于某个街角的存在。借此练习寻找一种松弛感,体验生活的素朴无华与原汁原味,如同在一锅白菜、土豆、芸豆、粉皮、猪肉的东北乱炖里,煮出日子的原香。

有些寻常街景,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市井风俗画卷里不可或缺的场景符号,又好比镶嵌在记忆框架里的一幅旧画作,画面有些时光斑驳、色彩迷离,但却依然生动如昨、明艳如初。

在我的印象里,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街巷,一会儿还原了池莉津津乐道的市井俗世热气腾腾、美味飘香的武汉吉庆街、汉正街,一会儿幻化为王安忆和陈丹燕的文化记忆里光影氤氲、文化杂糅、摇曳生姿的静安区、淮海中路、襄阳路、石库门,复又一路迤逦而行、峰回路转再现了迟子建笔端悲悯坚韧、浑朴生动的北国风光和东北风俗,而后又重现出梁实秋、老舍、朱自清、郁达夫的文卷中老北京城静穆幽微、绵延悠长的胡同风味与故都风景……

它们承载了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场域的求学与实习、工作与生活、采访与调研、写作与传播、纪实与虚构、观察与思考、回忆与想象、思绪与感悟、背景与氛围,以及爱与憎,好与恶,遴选与扬弃……

它们混沌如前尘,模糊如雨雾,迷蒙如烟霭,在敞开的不确定性中带着一线薄明熹微的内核光亮,像一盏雾中的灯盏那样渐次明晰,指向某种我一直在书写中试图抵达的前方,以及尝试探测的远方地平线……

那些年间,曾经在老城拆迁改造的前夕,让自己跟随探寻古城遗风的神秘感漫步在古老的市井街巷,穿行并消融在渐行渐深的巷弄夜色里,曲折幽深的巷道,凹凸不平的路面,逼仄的房屋,倾颓的老墙,长着茅草的屋顶有麻雀筑窝,古旧而结实的青砖,考究而精美的石刻,黄晕的灯光透射出老旧的门扉形成一道金线的光束,门楼、影壁、木门槛、石狮子、红灯笼……

彼时著文美其名曰——这是盘踞心底的寻根情结和怀旧格调,在无目的的穿行中不知不觉之间进行精神的漫游。

许多年过去了,许多路段也不复是往昔的模样。然而多年以前那些个穿街过巷的时日,繁华如烟的街道商家,仿佛至今都依然守望在灯火阑珊的原地,像极了一幅雷诺阿的油画,那样静默又那样情深地等待着谁的蓦然一回首。

记忆素材库有时候像化妆盒眼影盒里一格一格的不同色度的腮红、眼影粉,像调色盘里刚挤入的一格一格的颜料色块,还处于高度浓缩的前创作状态,有待于一番色彩的调和才会愈发润泽、明丽、鲜活、丰盈起来。

而沉浸式漫步,常常就扮演了那个调色大师的角色,洇染、晕染、印染,点化开去。有时漫步街头,思绪往返,光影飞掠,感到某个街角、某个岔路口、某个商场店家附近,至少浓缩和凝结了一个中篇小说的情感容量、一部纪录片的信息容量。

就这样,营造一份游荡、流浪的心理氛围,貌似漫无目的又偶发嫁接式的联想和证悟式的思绪,怀揣着莫名的游离与新奇、陌生与熟稔,氤氲着丝丝只可意会不可把握的惆怅与恍惚——在一个类似于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出门去买铅笔的名义而散步街头的冬日黄昏,完成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式City 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