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为”理念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路径选择

2024-06-03 01:18王丽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王丽佳

[摘 要]规则意识是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必要准备。深入分析小学低学段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到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规则、没有为学生提供知晓规则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缺乏对规则的深入理解、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制定班级规则、缺乏规则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小学教师应以“五为”理念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即以生活为学生发现规则的源泉,以课程为学生知晓规则的依托,以体验为学生理解规则的途径,以参与为学生制定规则的契机,以评价为学生践行规则的导向,引导小学生树立与强化规则意识,增强践行、遵守规则的能力,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德育与法治;德法教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为“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小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为“道法”)课程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和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水平,促使他们形成与具备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应基于“五为”理念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以生活为学生发现规则的源泉,以课程为学生知晓规则的依托,以体验为学生理解规则的途径,以参与为学生制定规则的契机,以评价为学生践行规则的导向。

一、新形势下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未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规则

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无论是在班内外、校外、家庭的生活,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规则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空间。然而低学段小学生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其好奇心强、活泼爱动的天性会使其通常很难适应班级一系列规则的要求,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校纪班规。原因是部分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学在生活中发现各种规则的意识,不利于推动他们积极构建规则的意识、内化规则的能力。不少老师讲述的大道理较多,但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远。而且,不少老师长时间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班级、学校中的不文明现象,小学生会对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自然无法意識到其中对小学生行为规则和文明礼貌的要求。

(二)没有为学生提供知晓规则的有效载体

学生从小学生活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一系列的学习、生活、交往规则等。这些规则有利于学校维护教学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逐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推动他们由此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因而,如何让小学生学习遵守校纪班规、学生行为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变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小学道法教材面向全国广大小学生,自然无法针对具体学校设计出针对性强的规则。对学校来说,如何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既有认知,设计出完整化、系列化的规则养成课程,值得下功夫解决好这个难题。

(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缺乏对规则的深入理解

学生经过一定的道法理论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逐步熟悉规则养成校本课程涉及的一系列规则。然而因为学校、班级中存在多种规则,低学段学生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难以全部记住内容繁多的各类规则。而且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绝对主导课堂教学活动,但更侧重于理论教学,没有将相关的规则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为学生创设深入体验各种规则的教育教学情境,妨碍学生真正理解相关规则的应用场景和效力效应,更不必说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践行规则的能力了。不少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道法课程的积极性,设计了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但不少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偏差,他们聚焦这些游戏、活动的感官刺激本身,却不愿深入理解其中的规则,遑论规则意识的发展与强化了。

(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

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学段的班规基本上都由班主任制定,大多数班规均是禁止性规定,缺乏较多的肯定性规定。小学生在落实这些班规时通常无法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或学生只会机械地执行这些规定。长此以往,学生无法表现出与其年龄特点相符的行为举止,不利于他们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遑论强化对班级规则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鉴于此,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班级规则中,使小学生深入理解班级规则的意义和目的,强化他们的班规意识与自觉遵守班规的能力,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

(五)缺乏规则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部分老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未能意识到安排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内规则的重要价值,没有构建起以多元规则为基础的评价机制体制。这也造成学生无法依据规范化的参考标准开展各类活动。教师没有及时为学生树立身边的行为模范,无法创造积极健康的环境以熏陶其他学生,行为规则发挥不了应有的正强化作用。部分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人偏好来评价学生,导致评价活动无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学生自然不能从这些规则中感受到强烈的敬畏意识,不会自觉积极遵守相关规则。部分老师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外、课后的习惯养成,也没有采用践行评价表,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和规则遵守状况。

二、以“五为”理念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路径选择

(一)以生活为发现规则的源泉

教师应立足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要顺应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了解和把握各种现象的同时发挥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使其发现各种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则,推动他们尝试内化、改进海和完善相关规则的意识,强化将这些规则外化于实践的能力。在《班级生活有规则》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深入讨论“班级生活放大镜”的话题,让学生找出校园生活中讲文明、守规则与不文明、不守规则的现象,并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学生会发现上课时吃东西、课间疯狂打闹、在墙壁或桌椅上乱涂乱画、在走廊上玩危险游戏,做各种小动作等不守规则、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他们会意识到心存侥幸、不计后果地违反课堂纪律、活动规则、游戏规则等,有可能会酿成大祸。这些行为既会危害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给学校管理造成不少麻烦,给亲人带来痛苦,给社会和他人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教师向学生讲解班级、校园生活中的课堂纪律、活动规则、游戏规则等,学生可结合生活体验和学习成果,深化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应据此引导学生发现班内、校内的实物“规则”,并完整记录这些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展示、分享、讨论这些规则。比如,教室内悬挂的中小学生行为手册、校纪班规、宣传标语等,清洁间里卫生角张贴的卫生用品放置顺口溜,走廊、楼道墙上各类规则的名言警句,绿化区域中“爱护花草,从我做起”的牌子,洗手间水池处“洗手七步法”的图片,图书室中“请勿大声喧哗”的宣传牌,餐厅中“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标语,卫生间“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提示语,校园电子宣传屏每周一、三、五滚动播放的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配以恰当的解说视频或引导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校内的各种行为规则。

学生可以从这些内容中感受规则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只需点到为止,学生即可日益深入地认识到这些规则的存在使班级生活越来越和谐。因而,教师应善于立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正确认识与科学遵守这些规则。

(二)以课程为学生知曉规则的依托

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知晓、学习规则的意识,学校应结合小学道法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针对性强的规则养成校本课程。其中,学校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既有认知,强化规则养成课程的系列化、完整化开发,渗透校纪班规、学生行为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于其中,为学生顺利进行公共生活夯实基础。它应涵盖下列内容:“文明就餐,文明就寝”“课间安全”“我是声控王”“文明如厕,从我做起”“爱护公物”“我有礼貌”。这些规则养成课程能为学生知晓、理解规则提供有力抓手,帮助年龄尚幼、阅历不足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

规则养成系列化校本应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认真地观察校园生活,理解与遵守维护校园、课堂的一系列号令和规则,并延伸这些规则与号令到其他场域。这种实施策略可以高效激发学生在树立、遵守和践行规则方面的创新思维,总结所熟知的一系列校园、班级规则,为今后参与制订更合理更科学的校园、班级规则奠定牢固的基础。

学生在低学段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后,会逐步掌握不少基础性的班级规则。譬如,课间不能在楼梯、走廊上打闹、跳绳、打篮球、踢足球等;对待同学老师应讲礼貌,班级内外不能随地扔垃圾。教师应在学生发现、习得相关规则的基础上,适时结合规则养成课程的内容予以延展,以帮助他们深入地知晓规则。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发规则养成系列化校本课程,将道法教材的内容融入其中,对其进行融合、整合、优化、升级,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全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有法治意识的现代公民。

(三)以体验为学生理解规则的途径

教师应按新课标要求开展道法课堂教学,应为低学段小学生设计开发有梯度、多层次的实践体验活动。创设针对性强、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规则,以课程为知晓规则的载体,在深度参与、亲身体验中逐步理解规则并加深规则意识,直到自觉践行规则。教师在《班级生活有规则》教学中应向学生阐释制订这些规则的缘由与目的,依托“课间安全”校本课程等载体,逐步强化学生理解规则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小游戏词语魔方、英语生词飞行棋、小沙包抓旗子等,使他们获得难忘的游戏体验,又深入理解相关规则,进而从安全层面理解相关游戏中的规则,强化课间安全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利用家长资源设计开发了规则养成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通安全我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具身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邀请某位学生担任交警的父亲走进我校,为每个班级培养了“小交警”。针对校园内上下学期间部分区域比较拥堵的情况,安排这些“小交警”定期轮值,适时开展“交通疏导”活动。与此相配套的是,每个学期我校都会组织各个低学段的学生两次走进“交通安全体验场”,认真体验交通安全事项。学生通过识别交警指挥交通状况的手势、观察红绿灯的变换,聆听喇叭声与提示声等,逐步掌握行人、非机动车在交通繁忙地段如何正确行走的知识,掌握安全快速通过马路的一系列交通规则。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行人、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各种后果并观看相关视频,给小学生带来极大的身心震撼,强化了他们的安全交通意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交通安全体验活动,及时奖励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敦促表现欠佳的学生及时改正。学生在这项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肯定和愉悦,深入理解交通规则,在强化学生规则意识中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四)以参与为制定班级规则的契机

为了使低学段小学生树立与强化规则意识并稳定持久地遵守各种规则,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与学习经历,带领他们参与制定班级的一系列规则。这些活动使小学生深入地理解班规的各项内容,强化对班规的认同感与执行力,增进小学生在班规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设与维护良好的班风学风。譬如,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将真实的班级情境与道法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从课堂、教材走向实践、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中,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结合各组成员具体情况,安排他们讨论与班级生活相关的某类规则,并由各个小组分别制定走廊楼梯、课间游戏、卫生清洁、课堂纪律、同学交往等各类规则的草案,这些规定草案应凸显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而且,班级规则既应涵盖肯定性规则,又应涵盖否定性规则。班主任、其他学生都能对班级规则草案进行补充与改进。最后,全班同学依据每类规则一票的方法进行民主投票,待这些班级规则草案正式通过表决后即可正式实施。因为这些规则都是全体学生共同制定、民主投票制得来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涵盖了他们对一系列班级规则的认同与拥护,所以乐意遵守这套班级规则。

(五)以评价为践行规则的导向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一系列规则,应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进来,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规则,以科学化的参考标准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活动。教师应第一时间发现学生身边的行为模范,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这些模范的带动下,他们以看得见、听得懂的行为带动其他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以熏陶更多学生,使行为规则发挥应有的正强化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成绩评价学生,坚決摒弃个人喜好,使规则评价活动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让学生从规则中感受到强烈的敬畏意识,自觉树立规则意识。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课后、校外的规则养成,设计使用行为规则评价表,安排相关人员定期记录相关信息,准确判断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与规则遵守状况。

以《班级生活有规则》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把‘约定做成文明棋”板块教学中通过下棋开展游戏活动,推动学生都参与制定实施相关规则,遵守规则即可进格,反之须退格。这些简洁高效奖的惩措施能发挥生生互评优势。学生在游戏中深切感受规则,审视规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随时进行调整,推动学生强化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

规则是学校有序发展、学生和谐生活的基石和保障。小学道法教学中应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针对性强的规则养成校本课程,塑造“五为”规则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则,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知晓规则,在体验学生理解规则,参与制定班级规则,以评价引导学生践行规则,不断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他们遵守规则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俊.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22):96-97.

[2]孙丽红.从小抓起,培养规则意识——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对策与思考[J].阅读,2019(07):61-63.

[3]傅洪杰.以生活为引,觅规则之效——浅谈提升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J].中国德育,2022(03):69-72.

[4]李秀.规则教育视角下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1(32):25-26.

[5]黄雅芳.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A2):103-10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