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024-06-03 21:45李玲石瑞琪孔亚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素描

李玲 石瑞琪 孔亚超

摘 要: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传播美术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提升学习者审美能力、知识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美术教育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岗位适应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了开展好美术教育,提升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应运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习者搭建一种支架,满足学习者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中的素描课程为例,阐述美术教育中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应用,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旨在探索高职美术教育行之有效的质量提升模式。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职美术教育;素描

素描是美术教育的基础课程。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素描课程要从学生专业基础出发,分析实际学情,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培养探索意识,树立造型理念和空间观念,提升审美,通过美术展现生活,进而热爱生活,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情感。高职院校的学生年轻,有活力,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更容易接受直接的、感官性较强的形式。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视觉感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从生活出发,引起共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提升探索能力,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一、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它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形成,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维果斯基认为,学习者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区域,为“最近发展区”,这两种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里的“支架”是借用了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来形象地描述教学方式:学习者被看作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自身不断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给予学生不断建构的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和交互式探究性学习。

支架式教学由搭建脚手架、融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结合素描课程“圆形水果的结构体现”设定相应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搭建脚手架:素描课程是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必修内容,对于掌握造型技能来说是重要训练项目,而圆球体是训练项目中的基础形体,学生已经进行了学习和训练。本节课围绕圆形水果的学习主题,分解圆形静物的造型技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已有的知识框架——圆球体开始搭建脚手架。

融入情境:情境是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者搭建,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引起学生对事物产生的共鸣,从而帮助理解要学习的内容。教师组织适合学生的触觉体验活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概念框架中的支架交点。

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圆球体形体结构的绘画体现,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索、独立分析圆形水果的形体结构特点,并进行绘画体现的过程。

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对圆形水果概念形成比较正确、全面的结构认知和理解,完成对圆形水果结构形体知识的意义建构。团队协作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也是岗位适应力和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效果评价:没有反馈就不能客观地进行反思,就不能对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有效学习形成经验总结。效果评价环节包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要对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也要形成对小组内个人的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实施

(一)运用已有知识,搭建脚手架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发现美、表现美,就要从生活出发,生活中的物品即是美术物品。结合本次课程的主题,教师准备小西瓜、橙子、橘子、柚子、苹果等学生比较喜欢又有较高认知度的水果,另准备小纸箱和盖布五套,同时将学生分为五组。

第一,组织开展活动:触觉体验。每组学生面前放一个纸箱,内放准备好的一种水果,以布覆盖,让每一组员进行盲摸,运用触觉感受,感知物品形体特征,之后进行表达,描述接触物品的触觉特点。通过学生的表述看小组成员是否表达一致,讨论能否通过触摸确定它的形状结构特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既要巩固已学圆球体的结构特点,也在圆形水果和圆球体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讨论让学生归纳形体结构特征,形成圆球体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并且气氛活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围绕圆形水果的结构造型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圆形水果结构造型特点与石膏几何体圆球有什么异同点?二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圆形水果的结构造型怎样进行素描表现,是否有规律可循?圆形水果的表现方法是怎样产生的?表现过程要注意什么?之前的知识结构里已经有圆球体,触觉体验的水果又都可以归纳为圆球体,学生就带着这几个问题来研究水果的形体结构特点、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细微差别和结构表现的个人观点的表述。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学生的触觉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并结合素描表现方法进行思想重构,对后面的动手实践具有很好的基础效用。

(二)融入情境,学习新知识

第一,组織活动:根据教师的提示,再进行触觉体验。请个人和小组确定是否可以肯定第一次活动中自己的答案,如果一致,请确定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如果不一致,请讨论做出选择后确定答案。这个环节考验学生对形体、结构、比例等物品造型要素的认知确定性,比如在橙子和橘子之间,可能有的学生会出现对形体结构的模糊意识。以此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不同形体的特点和美感,提升观察力和感悟力。

第二,根据触觉感受进行画面表现。将触觉体验并确认的结果以结构素描的形式绘制于纸面。每个小组对最终确定的水果进行绘画表现,按照素描的绘画方法呈现构图、比例、形体结构,这是盲画的过程,即素描默写的过程。活动目的是更细致地体验水果的形体特征,并且在体验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素描观点。教师观察组别之间、组内学生之间在进行素描绘制时会出现的异同点,以便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三,展示讨论。绘制完成后,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奇的状态中:绘画表现的是否和纸箱中真实存放的水果一致?引起学生的揭晓欲望,并进行谜底揭晓。这个过程是在绘画的“静”之后活跃课堂氛围的“动”的部分,可以舒缓绘画时专注的紧张度,也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独立探索,理解掌握

谜底揭晓后,学生对本组水果的形体有了视觉体验,触觉体验和视觉体验结合,造型更为清晰。对比实物,围绕哪个更好、形体的饱满与否、结构准确与否、给人感受如何、哪一个体现出了让人愿意接受的效果等问题请学生对自己或者他人画作进行观点表达。讨论和表达是为了进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将学生带入一特定光源处,放入圆球体,重申圆球体绘画口诀:想画圆,先画方;定中心,相对称;量比例,找透视;三大面,五调子;找细节,收整体。

在每一组处,放入各组的水果,按照刚才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个人进行水果整体表现效果的结构素描绘画。每人的角度不同,绘画的体感空间效果不同,学生要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以已有知识结构探究圆形水果的结构形体特点,找到联系点,进行圆形水果结构素描绘画体现。

画完展示效果,肯定优点,重申知识要点。让组员互相推选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引导学生讨论素描绘制的过程和结合形体特点进行绘画的注意事项。此外,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要更好地探索体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且多动手实践,提升手绘技能。

(四)合作学习,探究规律

第一,组织活动:教师再次拿出神秘纸箱,引起学生思考,里面还会是一样的圆形水果吗?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进行触觉体验,这次的触觉体验会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学生根据刚才出现的问题会更加细致。五组依次进行,请五组学生分别说出体验水果的名称,写出答案小纸条,收齐后教师进行公布。以梨为探究点:它是不是圆形水果?在形体特点方面,它和圆球体完全一样吗?还有什么不同点?怎样体现这个不同点?这些细节又该怎样归纳?结构体积怎样体现?怎么样找到塑造的规律?

第二,小组协作,完成梨的结构分析,并讨论完成体积处理、空间表现等注意事项。小组成员讨论结构,画出结构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表达观点,不遗漏任何一名成员,围绕问题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拿出最合适的方案,绘出梨的结构素描。教师在学生绘制过程中协助指导,必要时进行针对性演示。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小组成员分析他们的能力,看看完成梨的素描需要怎样联系知识点,怎样解决遇到的造型等实际问题。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给出的梨,可以归纳为圆球体结构,但是更为复杂,要进行两个圆球体形体组合,要进行结构的细部分析,按照物体本身的结构变化进行明暗交界线的变化处理。推导出其他可归纳为圆形水果的结构分析方法规律以及表现要点。师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练习巩固,评价效果

第一,梨作为一种有变化的圆形结构体,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技法掌握,请学生继续思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能想到的圆形水果有哪些?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做结构素描的作业。

第二,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一是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进行效果评价。在小组协作环节中,每一名组员是否都发挥了作用?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与小组成员之间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三是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不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演示,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对于是否完成了对课程所学知识信息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要在客观、公正、公开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目的是检验教学过程是否为真实的有效课堂,检验教学活动对于学习的成效,检验学生是否有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对于美术教育中的素描课程而言,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性很高,多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起兴趣,引起共鸣,使学生愿意学,促进求知欲望的提升。在快速发展的生活状态中,充分运用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让学生对物体、对生活有所深刻的体会,更好地做到真情实感的表达。

美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素描的知识技能掌握和熟练是个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此次课程多次用摸一摸来组织活动,活动是对知识的反复重申,并结合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深刻记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課堂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的每一次自己观点的表达,都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锻炼,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积累提升的过程。学生的自评,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评价自己的事,加强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更加客观地面对问题,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更加耐心细致地解决问题。

四、结语

在高职美术教育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性诉求,将学习效果、学生行为、学生心理都引向正面发展。利用支架式教学方法对高职美术教育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从教学的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互助合作性,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素描结构体积的塑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何先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艾夏禹,杨理华,刘丽滨.建构主义理论在装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4(3):121-124.

作者简介:

李玲,硕士,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教育。

石瑞琪,硕士,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孔亚超,硕士,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素描
初夏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人物素描
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凡·高的早期素描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