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卷云皴艺术特色及影响

2024-06-03 04:57房沛卓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郭熙宋代山水画

摘 要:宋代画家郭熙深入观察体验自然山川的四季变化,其山水画描绘云烟出没、峰峦隐现之态,以独特的卷云皴而大放异彩。卷云皴不仅是郭熙本人对前人技法笔墨的创新,也是对山水画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创新。分析郭熙《早春图》中的笔墨、构图、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厘清卷云皴法的发展传承脉络,探索其中卷云皴笔法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当今绘画创作中的应用,阐述其对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关键词:郭熙;《早春图》;宋代;山水画;卷云皴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郭熙作为院体山水的代表,作品奇突雄壮,清旷悠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代大约为公元1000年到1090年。其传世作品《早春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画,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是郭熙晚年之作。画中描绘了早春时节的山中重岩叠嶂,飞瀑山泉曲折而下,山间烟雾迷蒙,给人以神秘幽静之感,同时树梢已生出新芽,传达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信息。山间云雾缭绕,将山脊衬托得更加挺立而分明,山石间的林木疏密结合,形态各异,树干用笔灵动,树枝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纵观整个画面,那尚待“吐绿”的静谧寒林,冰雪消融、流水潺潺的山涧,都在传递着春天已经降临人间的消息[1]。本文试以上述认识理解为基石,对郭熙《早春图》中的卷云皴笔法做简单的探究[2]

一、卷云皴法概念与界定

(一)卷云皴的概念

郭熙所用的皴法一般被称为“卷云皴”或“云头皴”。其在塑造山石輪廓结构时用笔湿润、沾水较多,用线圆转,富于变化,随山石结构而动,层层向上,状如云层,侧锋中加以拖笔,运笔连贯,最后用淡墨略加罩染,固被称为“卷云皴”。卷云皴由披麻皴演变而来,乱中求序,看似凌乱的结构中又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卷云皴所用大多为曲线,但笔势刚劲有力,并不柔软。轮廓线和重要结构线用笔爽健肯定,一般情况下都很突出,多数一笔完成,偶尔用复笔作为辅助描摹,较次要的结构线则多与皴纹密切配合,有时浑融在一起。皴纹的用笔及笔触形象则变化多端,侧锋、侧卧旋揉、点厾以及中侧之间的拖皴并用,形态变化自然,多顺应屈曲之结构而呈圆弧状,因势利导、就迹成形。画卷云皴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轮廓内里的石纹皴笔要少,如果皴笔太多,或是晕染过重,就会掩盖住山石顶端的笔墨,使山石失去它的结构和坚硬的质感,也只有这样,山头才能奇异如云彩,犹如丛云般飘浮在画面上。

(二)卷云皴的界定

要界定卷云皴,势必要将其和其他不同种类的皴法做出比较。以斧劈皴为例,斧劈皴是唐李思训所创之勾斫方法,至南宋四家中的马远和夏圭发扬光大,笔势清厉遒劲,运笔气势贯通,少有顿挫之感,犹如刀砍斧劈之态,故被称为“斧劈皴”。斧劈皴由于运笔开阔,描绘范围较大,多用于表现大块面的北方凌厉山石,表现北方陡峭锋利、高耸入云的峰峦,表现北方之名山大川、崇山峻岭。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其中,大斧劈是一种侧锋直笔皴法,起笔较重,运笔较快,直势皴出,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雄壮磅礴,墨气浑厚[3]。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而卷云皴法大多由屈曲的笔线和形态富有变化的皴纹构成,所描绘的山石像云朵一样,随着峰峦整体态势的变化而变幻,在云卷云舒之间充满了音乐般的律动,与方直峻拔的斧劈皴相比较,别有一番风情。从笔墨结构上看,卷云皴与斧劈皴大体相同。用于轮廓和结构线勾勒的笔线、皴法以及点染等,水乳交融,甚至有时不分你我:泼墨、破墨乃至积墨碰撞接应,随机变化,“笔”与“墨”契合无间,相依相偎,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如此这般的表现,离不开高超的笔墨技巧,而就皴笔而言,旋揉与侧卧等诸多笔法的通力合作,显然比之于斧劈皴法,又要困难一些了。

二、卷云皴的形成与发展

(一)卷云皴的起源

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山水画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但那时还没有“皴法”的概念,多是采用中锋勾勒的表现手法,即所谓“空勾无皴”。有人称唐代的山水画皴法“皆如铁线”,其实是指轮廓线,可见,皴法是由线的丰富发展所形成的。隋唐画家李思训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中,山石的转折之处已出现方笔,表明这一时期对皴法正处在从无到有的探索当中。到后来的五代和宋元时期,皴法才发展得更加丰富成熟。北宋时期,李成在其代表作《读碑窠石图》中描绘山石的笔法圆转多变,卷云皴法已经初见端倪。然而笔者认为,李成的卷云笔法初具规模和节奏章法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笔法体系,至郭熙才将卷云皴灵活运用。作为北宋李成画派众多弟子中的杰出人物,郭熙在师法李成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的艺术见解,发展和丰富了北方山水画派,将卷云笔法发展成高度成熟的皴法,形成了圆劲雄壮的山川面貌。这在其代表作《早春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早春图》中皴线向内卷曲描绘岩石表面纹理,运笔以弧线为主,有云头勾卷之势,并用圆转又富有韵味的中锋线条,以湿润的用笔皴出山石的肌理,凹陷之处以侧锋或揉搓的笔法反复皴之,中侧锋相结合。

(二)卷云皴形成的相关因素

影响卷云皴法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画家郭熙借鉴前人的笔法技巧,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创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皴法。早在五代荆浩《匡庐图》时期已有皴法迹象,此时山石转折已出现圆转之势。至关仝《关山行旅图》时期,用笔用墨更加富于变化,浓淡干湿交相辉映,勾皴简括有力,画中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用笔较荆浩更加简练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4]。至董源创立了披麻皴,在《潇湘图》中熟练运用披麻皴法来表现江南草木丰茂、江河萦绕的山水实景,以柔韧的中锋线条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肌理,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被称为“披麻皴”。郭熙长期深入自然山川,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结合了董源等人的南方山水婉转细腻画法和李成、范宽等人北方山水雄浑壮阔、势壮雄强的气势,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卷云皴法。

(三)卷云皴的接续发展

卷云皴法在发展中产生了多种变化:一是“芥子园”方式,用披麻皴的笔法——以中锋、侧锋或中锋、侧锋相间的笔法先勾勒出云朵般的山石形体轮廓,有时也需顺笔勾些结构线,接着用大体相同的笔法皴出麻披之类的线条,辅之以干笔的擦,然后点苔,最后染墨及颜色。其中的皴、擦、点、染,多以积墨法反复为之,可产生浑厚苍茫的效果[5]。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积累过程中,笔痕墨迹不要机械地重叠,轮廓与结构线条更要避免这种导致僵滞的叠加。第二种变化与南宗的披麻积墨正相反,在近现代画家陈少梅和孙天牧的笔下,一变李成、郭熙的泼墨为主、积墨为辅的法式而为纯粹的泼墨,即勾皴染点、干湿浓淡一遍完成。从视觉上赏析可感受到,二者虽然都用泼墨、勾皴染点一遍完成,都具有淋漓浑融而又爽快清旷的意趣,但一曲一直、一方一圆,性格及审美意趣有明显的区别,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而成为北宗“笔墨家族”的重要成员,使得北宗的泼墨“大戏”更加丰富多彩。

三、郭熙《早春图》中卷云皴笔法的艺术特点

(一)笔势圆转多变

郭熙《早春图》中所描绘的对象是宋代黄河两岸的丘陵地带,这一带山石变化丰富,山势不是非常陡峭但富于变化[6],山石圆转浑厚,少有棱角。郭熙的卷云皴法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带的地形地貌,笔法厚重,气势磅礴,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石树木中已有点点新芽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皴法所画山石形如天空中的云朵,画家采用类似云朵的技法表现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创新,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图中不仅山石笔法圆转多变,树木皴法同样如此,画中山间各种不同形态的松树枝干从山石的间隙中生出,像巨人手指一样张扬地向各个方向伸展开来,这是郭熙著名的“蟹爪枝”画法。郭熙所画树木均无繁茂的枝叶,这种树木的画法也成为他的一种标志。

(二)用笔湿润流畅

郭熙《早春图》表现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色,冬日的寒冷渐渐远去,新芽悄悄爬上枝头,自然界开始被绿色点缀,一切事物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装,冬天的积雪开始融化,沿着山涧流淌下来,水流潺潺,休息一冬的人们驾着一叶小舟静静地在水面上漂流,或卧或钓,好不自在。画家并没有描绘花红柳绿、枝繁叶茂的春天符号,而是另辟蹊径,以含蓄内敛的方式,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初次欣赏此画,观者难免会被画中央大面积的虚实变化吸引,而这虚实变化恰好是体现早春之关键所在。如此一片和谐繁荣的自然景象,用笔用墨必然要充满春天的气息,湿润流畅,而不是秋冬时节的肃杀萧瑟。这种对于山水的四季、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细节的掌握,正是画家深入自然观察生活,理解四季景色,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并抓取主要特征实现的。这与郭熙理论专著《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颇为吻合。

四、卷云皴法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一)卷云皴法在当代山水画中的应用

皴法在虚实相生、浓淡干湿交相辉映的笔墨中体现着文人的诗意情怀,由郭熙的卷云皴逐渐演变到南宋马远、夏圭的大小斧劈皴,又行至元代王蒙笔墨厚重、富有层次变化的解索皴、牛毛皴,清代“金陵八家”之一龚贤的积墨法等等。寒江独钓、灞桥风雪、古木寒林、舟车行旅等都体现着画家的艺术追求。宋代山水中所描绘的物象和画家们对物象的具体表现,在当代也同样有借鉴参考价值。不同形式的笔墨带有不同的感情,同时也能描绘各种不同的客观实际。我们可以学习卷云皴法的用笔方法和行笔节奏,并结合具体创作需要进行创新。例如:画我国中部地区的山水就可以使用卷云皴法;创作南方山水则可在卷云皴法上稍加变化,使之更加细腻湿润;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则可在其基础上,在笔墨的转折处更加硬挺,从而很好地描绘北方山川的雄伟苍劲。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卷云皴笔法的精妙,也可以学习画家在此种笔法中所蕴含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热情。

(二)卷云皴法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千百年来的发展进步之中,皴法在发展中不断精进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规则体系,标志着山水技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中国山水画和绘画技巧的不断发展,皴法这个绘画语言被不断提纯,逐渐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显出来,不再仅仅作为塑造描绘形象的手段,而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這便使笔墨的组合成为单独存在的审美个体,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为画面的中心,并由此建立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7]。这使得皴法不仅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力量,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中国的山水艺术显现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家们通过大胆探索发现,冲破了中国画艺术语言固有的程式法则[8]。对比郭熙的卷云皴法与经过不断发展形成的当代卷云皴法,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画的语言形式和审美趣味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它反映了当前的时代风尚和民族传统。对我国的绘画美学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操行一直是评价艺术家的重要角度之一,同时绘画的社会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即“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笔墨技法作为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也被赋予重要意义。不同皴法表现画家不同的审美趣味、性格特点甚至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因此,探究山水画皴法背后的重要价值,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卷云皴从宋代发展至今,经过不同画家之手,皆有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的是,经过不断发展,郭熙在前人皴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升华,将卷云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圆转多变的笔法转变为笔丰墨健的大小斧劈皴,从描摹客观实践逐渐发展为表达人的主观认识,画家们把更多的笔墨投入情感的传达。笔者通过对卷云皴的系统归纳和梳理,厘清了卷云皴法的发展传承脉络,为之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郭明阳.北宋院体山水画探微:郭熙《早春图》[J].青春岁月,2013(16):109.

[2]郭思.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69.

[3]张安治.中国画家丛书:郭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78.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63.

[5]陈池瑜.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0-114.

[6]薄松年,陈少丰.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J].美术研究,1982(4):62-69.

[7]朱良志.《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5):44-55.

[8]赵廷仁.郭熙《林泉高致》的儒道思想[J].西北美术,2007(2):8-11.

作者简介:

房沛卓,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

猜你喜欢
郭熙宋代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大树爷爷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