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形势、走势及对策研究

2024-06-03 14:41洪群联陈雪娇刘振中李子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服务业消费服务

洪群联 陈雪娇 刘振中 李子文

2023年我国服务业恢复增长势头明显加快,重点领域支撑作用稳固,在经济稳定运行、吸纳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我国经济将全面回归常态化运行,服务业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创新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活力更加显现。针对服务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提升优质供给和竞争力,持续促进服务消费繁荣发展,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化对外开放,创新完善监管,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一、2023年我国服务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加之各级政府出台的助企纾困和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发挥作用,2023年我国服务业总体稳步回升向好,继续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服务消费的支撑效应持续显现,服务贸易总量实现进一步增加。

(一)发展持续恢复向好

2023年以来,我国服务业恢复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全年服务业增加值688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6%,高出上年1.2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总体状况良好,1—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恢复势头。服务业活力逐步显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为52.5%,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与居民出行及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升至扩张区间,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减税降费政策精准发力,显著增强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获得感,企业市场预期持续向好。2023年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年均值为60.5%,高于上年4.4个百分点,升至高位景气区间。新兴领域发展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1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加快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2023年以来,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服务消费强劲复苏,有力支撑服务业供给侧增长。全年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9%,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前期积累的旅游出行、文化娱乐等消费需求在2023年集中释放,国内旅游总人次和出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93.3%和140.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增加5.87亿,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热度。

(三)对增长和就业贡献大幅提高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疫情条件下受到抑制的服务业整体恢复向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22年的41.8%提高到2023年的60.2%,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从吸纳就业角度看,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度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特别是住宿餐饮、商贸零售、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居民服务等行业用工需求大、吸纳就业能力强。2018—2022年服务业每百万元增加值平均吸纳就业人数比第二产业高24%。2023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服务業投资持续扩大,对就业带动明显增强,服务业就业人员同比增加超500万人。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向中高端延伸,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催生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新型职业需求,也有效扩大了就业空间。2023年以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

(四)服务贸易总量增加、逆差反弹增长

2023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稳中有增,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服务出口26856.6亿元,同比下降5.8%;进口38897.7亿元,同比增长24.4%。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达到27193.7亿元,增长8.5%。近年来,服务贸易逆差呈“U”型变动:疫情防控期间旅行服务大规模缩减,拉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在2021年达到过去10年间服务贸易逆差的最低值;疫情过后,随着旅游和运输服务进出口快速恢复,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但由于咨询、广告等其他商业服务顺差增长较多,2023年服务贸易逆差值未回弹至2019年水平,较2019年收窄19.9%,其中服务出口与进口分别比2019年增长37.3%和12.5%。

二、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优质的服务供给短板依然突出

金融业占比偏高,信息、科技等创新性、引领性、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2023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高于近年来美国的7.3 %;而2021年以来至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之和占GDP比重始终在8%以下,反映出我国高技术含量、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没有贴近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问题和实际需求,引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显著,如由于高效优化组合物流方式和流程的第三方物流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长期偏高。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幼等部分生活性服务业优质供给偏少,服务可得性不强,服务供给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

(二)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偏弱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较大,在运输服务、保险服务、特许权使用费等领域进口规模仍然较大。服务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偏低,缺乏具有广泛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服务企业。如,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领域缺乏像麦肯锡、贝恩、普华永道、德勤等世界级巨头,金融、信用评级企业在国际金融、信用体系中的话语权还比较弱,在酒店行业公众所熟知的知名酒店多为国际品牌连锁企业。企业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较低,部分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缺乏,高端制造业对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依赖程度较高。

(三)新兴服务业监管滞后

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缺位,导致新兴服务市场无序竞争现象突出,部分领域风险隐患较大,制约了行业健康成长壮大。教育培训、美容服务、健身娱乐等领域经营主体变更快、跑路多、退费难,智能电视和视频平台“套娃式”收费、默认“自动续费”等套路不断。个别电商利用视听平台将消费者引流至企业App或引导消费者私下交易,采用虚假发货、虚构物流信息等手段完成交易后失联,市场监管难以取证固证。文化、娱乐、民宿、电商零售等线上订购存在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现有市场监管手段难以有效管控。

三、2024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展望

2024年,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内需市场潜力继续释放,政策举措加强精准发力,我国服务业将继续呈现恢复向好的总体态势。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之间深化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攀升;数字化转型将持续加快,新产品与新业态不断涌现;改革开放的活力将日益凸显,为服务业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创新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将进一步嵌入制造业、农业各环节,制造服务化、服务型制造趋势将更加明显,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移动O2O等新型生产组织更加常见,数据驱动型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迎来蓬勃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加快推进,为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提供强劲动能,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有望继续保持领跑;聚焦居民服务消费将不断升级,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深度融合,精准医疗、高端康养、远程医护等业态不断涌现,产品更加多元。

(二)数字化转型发展持续加快

我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涌现出腾讯、阿里、抖音、美团、京东等一批世界级平台型企业,搭建了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即时通信、在线文娱、远程教育、智能穿戴等消费新场景。2022年,我国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4.7%,60岁以上老年群体网络支付使用率提升到70.7%。2023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7%,网络支付用户规模9.43亿人,呈逐步上升态势。健全的信息基础设施、领先的平台服务企业、多样的数字应用场景、庞大的数字消费人群,进一步推动服务行业通过数字化提升效率、拓展消费。

(三)改革开放活力日益显现

“十四五”以来,我国以服务业为重点持续推动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和清单事项缩减,推动放开“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资格认定”“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许可”等准入管理措施。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成为推进自由贸易示范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服务业改革开放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自贸试验区探索放宽服务业准入,如市场调查领域,除广播电视收听、收视调查须由中方控股外,取消外资准入限制。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資产业目录新增或扩展专业设计、技术服务与开发等条目,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RCEP正式生效,中国新增22个服务开放部门,提高了37个服务部门的开放水平。2024年以来,我国与新加坡、安提瓜和巴布达、泰国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全面互免签证安排的国家已增至23个,将显著推动出境旅游和跨境贸易,推进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服务业恢复向好态势不会改变

随着相关政策落地生效,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数字化对服务业渗透加快,金融对实体支持加大,旅游、餐饮、交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将平稳增长,信息传输、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成长势头良好。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服务业恢复向好基础不牢固,2024年低基数效应减弱,服务业面临更大增长压力。综合判断,预计2024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将增长5.4%左右,低于2023年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提升服务业优质供给和竞争能力

持续促进品质提升,开展服务品牌培育专项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品牌,一批服务优质、消费者满意的生活性服务品牌,构建完善行业性标杆化服务标准,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证、标识制度,推动各地开展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数字金融、在线研发等新业态,壮大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数字产业,培育数字创意、元宇宙等新产业。加快推动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推进融合化发展,高水平组织实施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和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融合路径模式,优化融合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在“两业融合”土地、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方面加大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深入实施绿色化改造,引导商贸、物流、广告会展等行业大幅节能降碳,鼓励绿色环保技术研发应用和原材料、产品使用推广,培育壮大绿色环保服务业,鼓励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绿色服务业态。

(二)持续恢复和扩大服务消费

加速“烟火气”回归复苏,推动餐饮、零售、住宿、文化、旅游、体育、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消费持续恢复扩容。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支持各地依托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策划开展服务消费促进和品牌营销活动,优化服务消费券设计和发放模式。提振文旅消费市场,支持跨区域文旅合作和重点客源地交流,推动龙头景区培育和旅游服务提质升级,促进出入境旅游恢复增长。支持直播电商、社群电商、探店经济等健康发展,培育云旅游、直播演艺、数字创意等在线服务消费业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丰富消费信贷金融产品。拓展服务消费载体和场景,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支持各地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鼓励发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智慧消费场景。

(三)提振服务市场主体信心

进一步清理废除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进服务领域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持续引导民间资本扩大服务业投资和经营。壮大服务业领军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头部企业。培育细分领域成长企业,健全优质中小服务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中小服务企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各类减税降费和普惠金融政策,鼓励个体工商户转为法人单位,提升规范经营水平。

(四)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

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扩大电信、旅游、法律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研究扩大金融、文化、医疗等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准入,推动合理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服务外包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提升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发展能级,加强数字贸易国际合作,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

(五)创新完善服务业监管

变革传统监管方式,加快建立与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迭代发展相适应监管体系。制定分领域分行业的法律执行指南和实施细则,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先进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和效率。促进服务业跨界融合监管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全程协同监管。对视听平台存在的“霸王条款”、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侵权行为,进行全面梳理、整治,敦促合规经营。明确经营者应向用户及监管部门告知平台收集用户数据的目的、手段、范围、用途等,扩大用户知情权范围。

(洪群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陈雪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助理研究员。刘振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李子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服务业消费服务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40年消费流变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