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波 樊一江 杨宜佳 丁金学
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扎实推进,设施网络、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协同机制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年度目标全面完成。与此同时,通道在服务和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仍然存在设施卡点、运行断点和机制堵点,沿线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协同互动及弹性韧性不足。2024年,应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聚焦高水平共建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水平开放和高水平安全,精准补齐通道设施网络、运营组织、综合服务等短板,推进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新质生产力为动力的沿线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深度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战略性培育通道互动互促的新质生产力,强化国家战略腹地联动和系统建设,完善跨区域跨领域跨国际协同共建机制,推动通道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一、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稳步发力
(一)通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基础设施能力进一步增强。主通道和重要枢纽建设迈出新步伐,中通路贵阳至南宁高铁建成通车,西通路叙永至毕节铁路建成通车、黄桶至百色铁路开工建设,平陆运河全线动工,重庆无水港、钦州港大榄坪港区自动化码头二期等项目竣工验收。运输组织网络加快拓展。截至2023年底,通道运输网络已联通我国18省70城市140多个站点,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货物品类增至1100多种,较2022年底增加20多个国内站点、100多个全球港口和数百种货物品类。运营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钦州港码头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物理隔离打通,港站并入同一海关监管区和作业区,铁海联运境内段铁路运费扣减等一批新的优惠政策陆续实行,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一单制”提单适用范围、签发数量均实现新突破。合作共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多地陆续下达促进通道共建的政策文件,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国内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大,通道品牌力、影响力加快提升。
(二)通道发展年度目标全部完成
对照《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班列方面,铁海联运班列发送箱量(开行数量)达到86.1万标箱(开行8610列),超过80万标箱(开行8000列)的年度目标;中老、中越跨境货物班列分别开行4550列、1324列(云南、广西统计口径),合计超过4000列的年度目标。港口方面,北部湾港、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802万标箱、183.4万标箱,均已完成800万标箱、180万标箱的年度目标;新开通航线(内外贸合计)10条、5条,均如期完成目标。
二、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仍然面临挑战
尽管通道建设持续向纵深发力,但总体仍处于“破瓶颈、提能力”的初期发展阶段,还未真正成为一条能级高、牵引强的开放型贸易和产业走廊,对国家战略全局、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不够强劲,通道自身的设施和运营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水平合力共建的发展生态尚未完全形成。
(一)通道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支撑不够充分
通道对扩大国内需求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促进不足,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拉动逐渐减少。沿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五省(区、市)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合计投资完成额增速已由通道建设初期高于全国平均(2020年16.2%,全国平均 10.9%;2021年11.9% ,全国平均5.7%)转变为低于全国平均(2022年-3.4%,全国平均9.2%;2023年-4.6%,全国平均2.4%)①。对外贸带动尚不明显。尽管2023年五省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合计增长5.2%,高于全国仅增长0.2%的平均水平,但把五省拆分,仅广西(22.8%)、贵州(4.2%)是正增长,其余均为负增长(重庆、四川、云南依次为-15.6%、-1.3%、-4.0%),未能明显展现出依托通道的国际贸易发展优势。战略腹地功能尚不突出。与粤港澳大湾区、西北地区的运输和经济联系偏弱,以及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的协调组织和衔接水平不高,位于通道核心覆盖区的五省箱量占整条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箱量比重超过90%,大范围、跨区域要素流通配置能力不强,不利于形成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有力支撑。
(二)通道建设与沿线经济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
交通物流与通道沿线地区经济活动融合程度不深,通道建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缺少赋能。沿线区域整体的经济价值创造不足。通道沿线产业布局的跨区域关联配套、功能互补水平不高,龙头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尚未在通道不同地区之间依托交通物流要素形成规模化的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作联系,缺少产业链协同布局、共同培育的统筹谋划部署,对经济发展带动有限。2016—2019年,沿线五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0.9%,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4%的年均增速;对比通道加快建设以来的2020—2023年,五省与全国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4%和6.3%,通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形成对通道货物价值的反哺提升。目前,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主要运输品类为化工原料及制品、非金属矿石、粮食、汽车配件、化肥等,单位箱的货值约为10.4万元人民币,远低于中欧班列的35万元人民币。
(三)通道基础设施和运营组织水平有待提升
铁路、港口的设施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相互之间衔接不畅,难以充分支撑规模化、高频次运输发展。基础设施结构性功能性短板亟待补齐。三条通路除成渝之间、钦州至百色、钦州至柳州之间为双线铁路外,其余路段均为单线铁路,多个铁路段能力利用率大于80%,其中成都至遂宁、涪陵至柳州、贵阳至柳州、威舍至百色段利用率超过95%;北部湾港航道、泊位、堆场之间功能适配不足,运营能力未充分释放;通道沿线部分货场、中心站设施老旧,“最后一公里”衔接不足。综合服务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北部湾港缺乏至欧美地区远洋航线,外贸货源吸引力不足;铁路与海运货物品名、分类标准、管理规定等缺乏统一,信息联通、数据利用有待加强;铁路运价下浮优惠与中欧班列、沿江班列相比竞争力不足,重庆至北部湾港铁路运费约是水运至上海港1.5—2倍;通关便利化仍有改进空间,北部湾港通关时长约是上海港、深圳港4—5倍,跨境班列班车运输仍然存在商品编码规则不一致、重复查验、单证手续繁杂等情况;供应链金融服务碎片化、分散化,跨境金融服务优势整合、协同合作不足。
(四)通道尚未凝聚形成高水平共建的合力
通道沟通合作机制尚待完善。在“14+5”和“13+2”等高级别机制下,仍然缺乏由沿线各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相对固定的工作协调和问题解决机制;通道沿线的省际间合作协议多为框架性、意向性,对于各地能否落实到位仍存在不确定性;各地意愿、诉求不一,如云南致力于以自成中心的模式打造面向印度洋的出海大通道。西南以外地区参与共建积极性不强。西安、兰州等西北地区传统出海路径在京津冀、山东半岛等地,且多与相关港口签订了政策优惠协议,短期内难以组织形成从北部湾港出海的规模化需求;西北地区经由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的货源种类相对单一、数量较少、布局分散,难以成列开行,多需要进行二次换装,进一步增加了物流和时间成本。国际合作协调机制相对薄弱。通道国际合作目前主要以国家领导人的非定期会晤为依托来开展,政策沟通存在不确定性,通关便利、产业合作相关机制还不完善。
三、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展望及建议
新的一年,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较多困难因素,强预期、稳增长、防风险压力仍然较大,通道延续以往规模化建设时期发展路径所产生的红利将逐步消减,需要围绕高水平共建、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在更深层次开拓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力争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构建现代化产业链、提升发展质效、凝聚发展合力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打开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路径。
(一)围绕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
充分考虑中、东部地区融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诉求,支持相关地区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精心组织和设计,协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通道与中欧班列一体化组织,强化既有运营平台深度联动,统筹开展货源培育和组织,统筹建设境内外服务网络。加强长江黄金水道有机协同,大力推动“水水中转”“铁水联运”等模式发展。加快培育通道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有序推进东盟国家产品准入,扩大周边国家产品进口。鼓励引导外商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通道建设,培育壮大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完善投融资机制,研究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升区域消费服务组织功能,优化通道沿线消费环境,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以创新为牵引培育跨区域现代化产业链和新质生产力
统筹策划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布局方案、建设路径,推动地区间产业规划衔接,提高与通道沿线交通物流要素适配性,系统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通道沿线有序转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推动产业创新,鼓励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对通道沿线地区产业基础、产品市场、创新能力、资源禀赋、企业主体等信息的全方位、系统性调查研究,梳理形成有利于通道沿线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资料性、指导性信息指南。依托各类平台,探索推动跨省域市域县域产业、科技、投资、人才等数据信息共享,加强与通关、物流、贸易、金融等通道公共信息资源的同步监测、统计和综合分析。研究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链供应链共建互促投资基金。
(三)持续完善通道设施网络,提升运营组织服务效率效益效能
以推动西通路畅通、消除中通路瓶颈、完善东通路建设为导向提高主通道铁路运输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有序推动公路成网、机场扩能,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要节点。以推动铁海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国际铁路运输、跨境班车等全程高质量运行为导向,拓展班列班车、航线航班网络联通,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转换、口岸通关等关键组织环节,强化信息对接与运行衔接,完善关键标准和技术规范,深化“一单制”等模式及配套增值服务推广应用,推动物流服务向信用、金融等领域延伸融合,进一步优化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增强通道货源整合和统筹组织作用。做大做优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提升辐射全球的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企业。
(四)加快建立健全高水平协同共建机制,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统一大市场
进一步完善省部际、省际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建立由沿线省(区、市)人员联署办公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专职工作机构,构建跨区域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和利益共享、收益反哺机制,理顺跨部门查验互认、资源共享等重大政策协调机制。研究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端智库,打造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专业智囊平台,为通道高水平共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智力支撑。构建通道高标准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及成本,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加强项目建设保障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统筹。合力提升通道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推进与RCEP成员国、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战略和规划、运作机制等层面对接,扩大参与通道建设的“朋友圈”。
注:
①选取各年度1—11月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