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唤醒”妇好的考古学家郑振香去世,享年95岁。当年跟随郑振香攻读过硕士学位的唐际根打电话联系她的家人,想看看如何安排相关事宜时,他被告知郑振香早就交代过:离世后不做繁琐仪式,一切从简。“她的一生除了考古再没有其他什么重要事情。由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她用过的手铲都刮磨成了一把‘小饭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感慨。
“考古不上一线,就像唱戏不上舞台”
郑振香曾说过,一直对敢担当、有责任的女性有一种认同。她从小就喜欢穆桂英,觉得她有魄力。自己的性格也是这样,坚强乐观,做事有决心,坚持到底。只要认为这個事是正确的,就尽量完成,而且尽量争取完成得最好。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魄力,1952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考古学专业时,郑振香成了第一批学生,那时鲜有女性涉足考古,当那一届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生拍摄毕业照时,照片中只有一个女生,就是郑振香。
她在北大读书时,系里有一些人体骨骼,那时的学生会参与节假日值班,郑振香经常主动报名,有人问她:“你一进去,就不怕那些骨头架子吗?”郑振香回答“不怕”。后来在殷墟考古,挖掘到“人牲”遗骨是常有的事,也有人这样问过她,在她看来,“骨头就跟陶罐一样”,没有什么分别,更没什么可怕的。
1954年,郑振香本科毕业了,不久又攻读北大考古专业研究生,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让她选择了以商周考古为毕生的研究方向。1959年研究生毕业时,她已经30岁,原本可以选择留校任教,但她还是去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3年后来到河南安阳殷墟,从此扎下根来,直到2002年她的爱人陈志达患病需要照顾,她才离开,算起来在安阳整整40年。和她共事过的人都记得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考古不上一线,就像唱戏不上舞台。
“没有没底的坑”
妇好墓的发现是个意外。1975年冬,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妇好墓所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是个高地,自然也成为平整的对象。然而,这一地带虽然是殷墟的宫殿宗庙区,是重点保护区,但从未进行过发掘。当时担任安阳考古队副队长的郑振香得知消息,赶紧与小屯村干部联系,要求先进行钻探。
第二年5月,郑振香带着一队安阳考古工作站的学者和技工来到小屯村西北的岗地。技工们的探铲一次又一次打下去,再轻轻地拔出来,这地方的夯土极深,已经一天多了,还没有收获。很多经验丰富的工人都认为这里就是死夯土,底下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了。工地上骚动起来,累了一天的工人们认为没有必要往下探了。但考古的经验和直觉告诉郑振香,显露出来的夯土不符合常理,一定要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她对技工们说:“咱们还是干吧,干下去总有个结果,没有没底的坑。”
天色越来越晚,带上来的夯土还是没有一点儿变化,但是郑振香的心中始终留着一丝希望。在距地表6米时,夯土变成软泥,钻探工作变得更加费劲,吃力地下探到7米时,探杆突然迅速下坠了1.2米,人们的心提了起来。接着就感觉探杆触到底了,当技工小心翼翼地将这决定命运的一杆缓缓提上来,探铲内满是鲜艳的红漆皮,还有一只翠绿色的玉坠。
“是墓!是墓!”众人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在宫殿区出现墓葬,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当大墓打开,郑振香震惊了。墓内居然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此外,还有750余件玉石器和数百件骨器。最令她兴奋的,当然还是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墓主居然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数百次的武丁的王后——妇好。
这位沉睡3200年的商代王后、女将军,就这样被新中国第一代女性考古学者“唤醒”,一座商代的宝藏也由此打开。这个殷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随葬品1928件,超过了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总和,被誉为“殷墟小百科”。
(据澎湃新闻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