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植物保护技术在滨州市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2024-06-01 12:59王清涛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

王清涛

摘 要 植物保护技术作为确保农产品品质与效益的关键,其在生态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滨州市作为山东省的主要农业大市,其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为提高生态农业产出效益,分析了防虫网阻隔、色诱、光诱和性诱等植物保护技术在滨州市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情况。同时,深入剖析了当前滨州市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植物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推广植物保护核心技术、规范植物保护技术操作、加大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植物保护技术;生态农业;山东省滨州市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6.014

滨州市是山东省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小麦单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滨州市辖有阳信县、博兴县、邹平市、无棣县、沾化区、惠民县及滨城区等,常住人口约391万。2021年,滨州市粮食总产量372.20万t,比2020年增长0.5%,其中小麦产量187.64万t,增长1.4%,玉米产量181.21万t,下降0.3%。在农业结构上,滨州市以种植业为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占比较高[1]。随着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滨州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滨州市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退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滨州市须进一步加强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 滨州市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东西最大横距约120 km,南北最大纵距约175 km,总面积约9 660 km2。滨州市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2.7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7 ℃,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7.8 ℃。年平均降水量为564.8 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 632 h,无霜期为205 d[2]。充沛的降水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滨州市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年平均风速为2.7 m·s-1,主要风向为冬季偏北风和夏季偏南风,这对促进城市空气流通、减轻空气污染也有一定帮助。

1.2 农业结构及特点

滨州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区域内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热条件优越,非常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和商品粮。近年来,滨州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33万hm2,林果面积5.67万hm2,畜牧业总产值63亿元。在农作物品种选择上,滨州市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积极选育和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滨州市也逐步强化环保意识,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公害处理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1.3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州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该市构建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兼有林果、畜牧、水产等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体系,并在一些区域试点示范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滨州市积极开展农田肥沃度检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大力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植物保护新技术。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工作,以保证生态农产品质量。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滨州市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植物保护技术在滨州市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2.1 防虫网阻隔技术

滨州市主要的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类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遭受蚜虫、菜蛾等多种虫害的侵扰。为有效防治虫害,滨州市农技人员采用了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根据蔬菜作物茬口生育期短的特点,选择孔径较小的30目防虫网,边角用捆扎线固定,每667 m2地覆盖1~2块防虫网。这可以避免菜蛾、蚜虫等进入种植区,防止虫害扩散。同时,选择孔径较大的22目防虫网覆盖在瓜果作物上,每667 m2地覆盖2~3块,边角埋入土中固定[3]。这能有效防控蝗虫等较大体型的害虫。通过选择适宜的防虫网规格,覆盖不同的经济作物,滨州市实现了虫害的有效防治,农民增收显著。

2.2 色诱技术

近年来,滨州市广泛采用黄板等色诱技术防治农田虫害。针对主要虫害蚜虫,在每667 m2小麦田内悬挂20~30块尺寸为20 cm×30 cm的黄板。为防治玉米蚜,每667 m2种植区悬挂15~20块同样规格的黄板。黄板以东西方向排布,高度距作物顶端15~20 cm。根据监测,使用黄板区域蚜虫密度比未使用区域减少30%以上,玉米蚜减少约25%。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农技人员定期更换黄板,保持黏性,并配合使用药剂。通过科学应用色诱技术,滨州市主要农作物的虫害得到及时防治,产量和品质有明显提升。

2.3 光诱技术

目前,滨州市大力推广应用光诱技术防治农田害虫。其中,频振式杀虫灯因具有杀虫范围广、操作简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滨州市农技人员针对小麦主要害虫蚜虫,在每667 m2育苗区安装2~3盏频振式杀虫灯。对主要害虫玉米螟,每667 m2玉米地安装3~4盏。杀虫灯工作时段为每天21:00至次日4:00[4]。监测结果显示,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的小麦育苗区蚜虫数量比对照区减少超过60%,玉米螟也减少50%以上。通过合理使用光诱技术,滨州市农作物的虫害防治效果显著,也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2.4 性诱技术

滨州市部分地区开始试验应用性诱技术防治虫害。针对小麦主要害虫蚜虫,农技人员在每667 m2育苗区悬挂2~3枚合成性诱剂,诱杀蚜虫。对水稻区主要虫害稻纵卷叶螟,每667 m2地悬挂3~4枚稻纵卷叶螟性诱剂,配合水盆诱杀。根据监测,使用性诱剂的小麦育苗区蚜虫数量比对照区降低30%以上,水稻区稻纵卷叶螟减少25%左右。性诱技术操作简便,杀虫效果显著。但由于成本较高,在滨州市的推广还存在一定障碍。

3 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保护技术人才短缺

随着滨州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植物保护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受教育资源及培养机制限制,目前滨州市植物保护技术人才严重短缺。1)缺乏植物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机构,滨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鲜有开设植物保护专业,导致源头补给不足。2)在职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缺乏持续学习机会,专业知识难以更新。3)植物保护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经验传承不畅。

3.2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不力

随着生态农业在滨州市的蓬勃发展,新型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足,导致普及率偏低。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畅问题,技术推广站点偏少,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推广方式方法单一,对农户的培训不够,新技术的应用指导不充分。同时,植物保护新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估不完善制约其推广。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工作缺乏植物保护器械设备的支撑。

3.3 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不规范

滨州市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技术应用存在管理规范性不强的问题。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标准,导致基层操作存在盲目性。技术培训不足,部分农户对新技术应用方法不了解,操作不规范。还有个别农户存在抗拒新技术或应用新技术不彻底的问题。此外,植物保护技术目标不明确,同类技术应用重复且无针对性。而监管部门对植物保护技术应用质量监督不力,导致应用效果难以评估。可以说,滨州市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缺乏规范性管理,从而直接影响效果发挥。

3.4 植物保护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滨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对新型植物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植物保护技术研发存在明显不足。政府和企业在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不够,研发资金严重短缺。缺乏高水平的植物保护技术研发团队,研发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同时,产学研联合体系不健全,合作开展植物保护技术研发的案例很少。可以说,滨州市植物保护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进步。

4 有效对策

4.1 加强植物保护技术人才培养

针对滨州市植物保护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相关部门应从以下3方面加强人才培养。1)要加大力度创办植物保护相关专业,在中等职业院校及高等院校中设立植物保护、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拓宽人才培养的源头渠道。2)要加大在岗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相关主管部门应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通过讲授植物保护新知识、开展现场操作练习、组织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在岗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3)拓宽植物保护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进一步增强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4.2 推广植物保护核心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滨州市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水平,需要重点推广核心技术。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户根据不同作物需肥特点和土壤肥力,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避免化肥的过量使用。2)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在防治各类农业害虫时,优先考虑使用天敌等生物防治手段。同时,指导农民在水果、蔬菜生产中使用套袋的方法防治虫害。3)建立植物保护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规范各项植物保护技术操作,还应定期开展各类植物保护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掌握科学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方法[5]。

4.3 规范植物保护技术操作

为全面规范滨州市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保证植物保护技术应用质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科学合理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机制,对不同农作物和虫害场景下的植物保護技术使用方式等提出明确规范要求。2)加大植物保护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开设系列培训班,帮助广大农民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方法。3)加强对植物保护技术应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农民解决。此外,建立系统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机制,开展应用效果的跟踪调查,总结优化植物保护技术方案的实践经验。4)完善植物保护技术管理制度,明确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4.4 加大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为进一步推动滨州市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创新,需要从以下4方面加大投入力度。1)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在植物保护技术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研发基金,确保研发资金充足。2)制定鼓励政策,大力引导和扶持植物保护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给予研发投入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3)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植物保护技术研发平台,集聚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国内一流的仪器设备。此外,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实施重大植物保护技术研发项目。4)完善植物保护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技术转移转化的服务系统,将更多研发成果应用到滨州市生态农业实践中。

5 结语

滨州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技术在防治各类病虫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确保作物高产优质的关键。但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还存在人才短缺、推广不力、规范性不足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技术效果的发挥。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以推动植物保护技术在滨州市生态农业中得到科学应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区域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鹏,郇长亮.滨州:盐碱地上金穗弯[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3-12-01(A1).

[2] 王子君.滨州市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知识,2021(17):49-51.

[3] 王会香.滨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J].农机市场,2023(8):73-75.

[4] 王丽娟.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农机,2023(10):157-159.

[5] 孙德富.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3):100-101.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GIS技术在重庆市大足区登云湖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伦理学视阈下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考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