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格
花带露寒无戏蝶,
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
酒薄难将梦到家。
这是南宋文学家朱弁羁留大同期间,借描写暮春景象,抒发自己无力报国、难以还家的悒郁愁叹之作。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大儒朱熹族叔祖。他学识渊博,文学造诣深厚,遗有《聘游集》、《书解》、《曲洧旧闻》和《风月堂诗话》等。《宋史》说:“弁为文慕陆宣公,援据精博,曲尽事理;诗学李义山,词气雍容,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朱弁人极方正,被拘大同十七载,饱受磨难,守节不屈,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俘徽、钦二宗北去。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称帝并改元建炎。就在南宋朝廷“惊魂甫定”、风雨飘摇之机,朱弁为“问安两宫”,奋身自献,以通问副使身份,于次年正月顶风冒雪来到全国的西京——大同。八百多年前的大同哪似现在这般繁华。朱弁在《春阴》诗中写道:“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又说:“三年北饌饱膻荤”,“地菜方为九夏珍”。地瘠民贫,菇毛饮血,这对于一个从南方过来的老人其艰难可想而知。
朱弁来大同,见到当时金国的权臣粘罕,他声声血泪,“邀说甚切”,听者为之动容,但却惹恼了粘罕,粘罕恶语相骂,并将朱弁轰了出来,还派兵把他的住所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杀戮。朱弁并不畏惧,不断给粘罕写信:“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粘罕气焰正盛,哪里听得进去。朱弁遭到的只是羞辱和拘禁。
朱弁临危而智勇奋,投命而高节亮。绍兴二年(1132),金方打发宇文虚中转告朱弁回南报信。这本来是次回家团聚的极好机会,但是朱弁拒绝了,他说:“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侥先归,愿正使(王伦)受书归报天子。”他留下了印信,“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建炎四年,金册封刘豫为“齐帝”,刘沐猴而冠,继石敬瑭后又当起“儿皇帝”。金人胁逼朱弁出仕刘豫,朱拼死不屈,并骂道:“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大怒,遂断绝其饭食,他索性关起门绝食,等待饿死。金人无奈只得强迫其吃饭,并“复欲改易其官”。朱弁以死坚据,写下绝命书交给后来的使节洪皓,诫以:“当舍生以全义尔。”他还准备了饭菜,把被掠至大同的宋朝士人召集到一起,说:我已经在大同选好了坟地,一旦毕命报国,请各位在我的墓碑上题“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多有拜托,我将死而无憾。众人听后痛哭不已,朱弁却谈笑自若,说:“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愁也?”金人见朱弁死活不肯就范,实在拿他没有一点办法。后来粘罕去世,朱弁认为反攻时机到来,赶忙将探听到的金国虚实情况写成密信,派遣李发秘密回报。哪想到,此时屁股刚刚在龙椅上坐热的高宗皇帝“正把杭州当汴州”,一听到要动刀兵,浑身起鸡皮疙瘩。密报石沉大海,可怜了朱弁一腔报国热情。朱弁盼不到“王师直捣黄龙日”,他没有灰心气馁,而是办起了私塾,吸引金国王公贵族子女前来就学,当地父老也慕其名节往访甚多,朱弁用自己的才学为宣传“和好之利”和推广汉文化做出贡献。
苍天不负苦心人。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宋金和议达成,朱弁与洪皓等人一起被释放南归,回来时朱弁将在大同搜集到的“六朝御容及宣和御书画”献给宋高宗。高宗感泣,诏为“忠义守节”,有意委以重任。但是奸相秦桧愤恨朱弁在皇帝面前揭露了他暗通金国的底细,对朱弁的升迁大做手脚,仅授奉议郎一职。所好,还没有像岳飞父子那样在风波亭被“披麻拷”。公理自在民心。朱弁家乡婺源的父老感念其凛然正气,编写戏剧《朱弁冷山记》歌之诵之。剧情虽然有点儿离谱,但是表达了人们对朱弁的崇敬之情,说:朱弁力主抗金,被兀术所擒,送往冷山。兀术女雪花公主仰慕朱弁才华,主动求婚,遭拒后约为兄妹,后雪花公主随朱弁欣然归宋。该剧1959年晋京汇演,1962年赴深圳演出,颇受欢迎。
在大同度过他一生中最苦难,也是最悲壮岁月的朱弁走了,但他在大同留下了惊泣天地的爱国操节,留下了烩灸人口的诗辞曲赋,还留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碑文义理精深,文笔玑珠,读之朗朗上口,思之寓意隽永。文中写道:“始予筑馆之三年,岁在庚戊冬十月,乃迁于兹寺,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这段珍贵文字,告诉了我们朱弁当年筑馆授学,传播汉文化的史实,同时也告诉我们朱弁当年就是住在大同的大普恩寺,而且一往就是十四年。现在碑文犹在,寺庙犹存,朱弁当年住过的大普恩寺易名为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内小南街西侧,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数不清的游客慕名前来,驻足观瞻文采飞扬的碑铭,缅怀着朱弁这位“苏武式”的民族志士。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