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通
她是500多位老人的“女儿”,近14年的时间里,她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或周末,哪怕是大年三十,也是陪在老人们的身边,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她陪伴100多位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但是自己的母亲离世时,却未能陪在身边;她每天都要花费六七个小时巡查房间,老人有什么诉求马上就能得到解决;她能叫出每一位老人的名字,熟悉每个人的特点喜好;她喜欢和老人们唠家常,也常常自掏腰包只为满足老人们的心愿;她引进医院入驻福利院,建立医养结合运营机制,把依靠财政补贴的福利院办成可以上缴财政近千万元的养老机构……
她叫于素玲,现任盘锦辽河养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院长,曾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孺子牛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热心做好服务员
早晨7点刚过,福利院的走廊尽头传来一串“嗒嗒嗒”的脚步声。“是于书记来了吗?”不知哪个房间传来一声询问。“是我呀,王姨,这么远就能听到我来,您的耳朵真好使!”未见人影,于素玲便能听出来这是204房间老人的声音。每天早晨,于素玲的脚步声像闹钟一样准时地出现在走廊里,老人们也会活跃起来,纷纷和她打招呼。
于素玲推开301室的房门,一位老人正拄着拐杖在屋里锻炼。“李叔,昨天睡得好不好?”“嗯嗯。”老人点点头。“李叔,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她凑在老人耳边大声问。“八十多了吧。”老人含糊地答道。“您老今年95岁啦,属马的。”她一边笑着,一边帮老人擦汗,还顺手整理了一下老人的衣领。“李叔是在考我呢,如果我答错了,他就生气,说我不重视他。”出门后,于素玲笑着告诉记者。
“于书记,能不能给我找块地方种点菜?”说这话的是来自吉林的张洪祥老人,他在网上得知了于素玲的事迹,于是奔着她住进了这里。“行,我给你找块地方。”于素玲马上叫来工作人员,专门定制了大木箱,安放在天井平台的花坛里,还特意留出了一个方便老人上下花坛的缓坡。
1963年出生的于素玲脚步快,嗓门大,见人亲,浑身上下洋溢着满满的活力。院里有500多位老人,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于素玲不厌其烦,挨个倾听,逐一解决。巡房一圈,要花上六七个小时,这占据了于素玲大量的时间,也构成了她主要的工作内容,但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倦容。看一眼于素玲,成了老人们每天的“心愿”;看一眼老人,也是于素玲每天最挂念的“心事”。
孤寡老人王庆发刚来时,性格孤僻、脾气暴躁,酒瘾还特别大,整个护区的老人对他都敬而远之,可于素玲不嫌弃,天天找话题与老人谈心。老人说想吃鱼了,她就自己花钱给老人炖上一条大鱼,端到房间陪着他吃。73岁的赵丽老人,双目失明,常常沉默不语。于素玲就经常搀着她在福利院里上上下下逛,带她熟悉环境,给她剪指甲,把屋里容易磕碰的地方都做好防护。护理员忙时,于素玲就来帮着倒尿盆、洗毛巾,从不嫌弃。宋桂云老人下身瘫痪,于素玲每天为她按摩,给老人讲院里发生的故事,推老人去晒太阳。80岁的李振友老人有一个长年坚持做老年健身操的习惯,她就让老人当起了老年健身操教练,带领院里的老人们每天早晨做操,老人的长处得到了发挥,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除夕夜,于素玲为老人们准备年夜饭、包红包,陪他们唠嗑、看春晚,半夜离开福利院时,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而初一一大早,她又急匆匆地赶了回来。原本有十余位老人回家过年,打算等过完十五再回来,可是因为想她,很多人初一就提前回到了福利院。
耐心当好调解员
福利院里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每件事对于老人来说又都不是小事。院里的老人年纪大的九十多岁,年纪小的也有七十多岁,再加上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不同,老人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因此,调解矛盾成了于素玲每天最耗精力的事儿。
2020年冬季的一天夜里,于素玲接到李军老人打来的电话,老人情绪激动地说:“你在家睡觉呢?我没睡呢,气还没消呢,得让她给我赔礼道歉!”于素玲一听就明白了。原来,李姨和一位叫郑桂琴的老人白天在说话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当时已经及时进行了调解,但到了晚上,李姨又想起白天不愉快的事情,就拿起电话打给了她。李姨已经80多岁,心脏有毛病,担心她一时想不开气坏身体,于素玲赶紧穿上衣服开车回到院里。
于素玲先是来到李姨房间安抚她的情绪,然后又来到郑姨房间进行劝说。她说:“老娘,我半夜开车在路上可危险呢,车轮都开到大坑里了,可给我吓坏了,老娘一定心疼我,可理解女儿了!”就这样,她来来回回地穿梭在两个老人房间,给老人做思想工作,耐心进行劝解,一口一个娘,一会儿一个拥抱,给两位老人说得都流下了眼泪。李姨拉着她的手说:“孩子,这么晚了还让你大老远地跑来,老娘心疼了。”两位老人在于素玲的劝说下,终于握手和好,而此时已是后半夜2点多了。
谁的电视声音大、谁上厕所时间长、谁的轮椅碰到谁等等,这些事情都可能发展成为老人之间的“战争”,最后都得找于素玲来评理。她熟悉每位老人的脾气秉性,大家也都信任她,因此,只要她出现,矛盾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她说:“老人发脾气,看着像是因为生活琐事,其根本还是他们觉得自己受到的关注不够,及时做好情感沟通,他们能互相理解,也能理解我们。”
老人间的矛盾调解起来还算容易,更令她头疼的是个别家属。有位老人的血压突然升高,于素玲马上安排老人住院,可是老人的家属坚决要让老人去位置更远的医院就医,于素玲只能安排护工叫上急救车跟随老人前往。到医院后,家属因为排队缴费等琐事与护工产生分歧,结果把其撵走,在晚上10点多又打电话给于素玲。刚刚睡下的于素玲急忙重新联系了一位在医院里工作多年的护理员,但不到一个小时,那个护理员也不干了。实在没办法,她找了自己的小姑子去医院帮忙,没到早晨5点,小姑子也被家属骂跑了,最后只能由一夜没怎么合眼的她亲自出马……
于素玲在福利院干了13年,没休过一个假节日或者周末,她每天七点就到院里上班,直到办完最后一件事情才下班,通常已经是晚上七八点。她说自己没有星期几的概念,如果趕上哪天可以早点回家,那就算休息了。一年365天,手机24小时开机,她最怕夜里接到电话,那样多半是老人发生了意外。
不过,福利院里也不都是闹心事,这不,李姨和宋叔的好事儿就在福利院被传为佳话。李姨和宋叔是在2019年先后入住福利院的,俩人的老伴儿都已过世,俩人在院里举办活动时相识,继而互相产生了好感。但是这段感情遭到了双方子女的反对,这让两位老人非常痛苦。于素玲得知情况后,先找到了李姨的儿媳妇做思想工作。她想,儿媳妇同意了,儿子就不能反对,这门亲事才有希望。然后,她又找到宋叔的女儿,希望她能设身处地为父亲考虑。经过于素玲的不懈努力,终于说服了老人的儿女,如今两位老人经常一起出双入对,感情互相依靠,生活也互相照顾。
用心当好护理员
每次开会,于素玲都要求职工要有大爱意识,应视老人为衣食父母,设身处地为老人和家属着想,做好工作不仅是为了挣工资,也承担着党和政府的信任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些卧床老人由于吞咽能力减弱,喂饭成了老大难问题。86岁的韩敏老人患有严重的脑萎缩,于素玲在查房的过程中发现老人不吃饭,即使她女儿上手也喂不进饭。看到老人一天比一天消瘦,大家都非常着急。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会给老人下鼻饲,但是家属不同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和护理员专门研究解决办法,每天再忙也要亲自去给老人喂饭。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她发现逗老人开心的时候,似乎可以喂进去一些,于是,她就给老人讲笑话分散注意力,老人一张嘴她就喂一口,就这样,老人渐渐地能吃饭了,身体也慢慢好起来。老人的女儿说:“于书记,是你给了我妈妈第二次生命。”她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既然你们放心把老人送到我们这儿,那我们就一定会让你们放心!”
于素玲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院里的老人们。一次她在外面吃到一种烫面饼,觉得又香又软很好吃,老人也能咬得动。于是她找到老板,软磨硬泡学到了烙饼的方法,然后第一时间奔回院里食堂,亲自烙给老人们吃。香瓜刚上市,于素玲自费拿出了1000元钱,让老人们尝鲜。重阳节,她又拿出3000元钱买牛肉,给老人包饺子,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包了8000多个饺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在老人们的“吃”上,于素玲可没少下功夫。为了让老人吃得健康,院里伙食管理实行标准化、营养化、食疗化、食谱化。食材定点采购,食谱每周一换,一日三餐不重样,还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营养配餐,荤素搭配适宜,老人们吃得放心可口。
这么多年来,于素玲早就成了院里的“高级护工”,几乎所有的疑难问题,到了她的手上都能解决。有位患有脑萎缩的老人晚间突然发病,有床不上非要在地上爬,她怕老人着凉,就专门在地上搭起了木板,还叫来几名工作人员一起坐在地上陪老人打扑克。有位生活半自理的老人发病不吃药,她就搂着老人一边哄一边喂。老人拉着她的手,手劲特别大,等老人吃完药,她的手上硬是被抠出一个坑,疼得她好几天都不能用这只手干活。
陈百馥老人下身瘫痪,于素玲经常去老人房间为她按摩,陪她聊天,让她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老人把屎尿拉到裤子里,她为老人擦净身体……老人感动地说:“就是亲生儿女也未必能做到这样!”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夜里12点多,院里有一位老人病危。路上积雪太厚开不了车,原本开车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于素玲花了近三小时才赶到医院。脸色苍白的老人看到她来了,嘴角动了动,喉咙里发出一丝微弱的声音,一行眼泪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她打来热水为老人擦拭全身,穿上尿不湿,换上衣服,静静地在医院陪着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几小时。
周围很多人都被她的行为感动了,问她:“你是老人什么人?”她回答:“我是他女儿。”是啊,这个女儿亲自为100多位老人养老送终,却没能陪上自己的亲生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每次想到这里,她都心存愧疚。她说,忠孝不能两全,对母亲的这份遗憾,她会用加倍努力照顾福利院的老人来弥补。
做好养老服务的本源
时钟拨回到2011年,在铁西社区工作了近23年的于素玲被调到双台子区社会福利院时,她已经48岁了。福利院里多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三无”老人,其中很多人还久病缠身,于素玲知道,要想做好养老服务,光靠辛苦敬业、努力付出是远远不够的。她告诉自己,不管多难都要扛起这份信任和责任,一定要让老人幸福,一定要把养老事业干好!
福利院旧址老旧、房间阴暗、院落狭小,想让老人生活舒适、心情愉快,内外环境改造成了她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面对楼道里、楼梯间多年沉积的污渍,她用铁刷子一点点地擦拭,一个缝隙都不放过。7天时间,她用坏了16把铁刷子,原来刺鼻难闻的味道消失了,整个环境焕然一新。
她带领职工在园子里种菜,没有粪肥,她拿姐姐家的花种去换。福利院缺少资金和物资,她四处找关系,最终与7家企业结成共建单位,实现老人们的被褥定期更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有一次,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到福利院暗访,掰开了其中一个包子,发现肉馅是完整的肉丸子。暗访人员问:为什么餐费标准明明不高,伙食质量却比其他福利院要高得多?于素玲回答:“老人们是整个社会的‘宝,我们把福利院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老人身上,让他们安度晚年。”
2017年,福利院乔迁新址,并改制成立国企——辽河养老有限公司。环境好了、设备全了、床位也多了,但挑战和困难也随之而来。新址有180张床位空置,好的设备环境需要养护,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大、薪资报酬不匹配等问题一股脑儿地摆在于素玲面前。如何能开源节流,积极创收,打出业界品牌,便成了于素玲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
为让老人们拥有一个花园式的环境,她带头拿起锹镐铲地栽花,两个大拇指都累出了腱鞘炎。她联系社会多个爱心志愿者团体,实施“助养老人计划”,使得老人们每月都可以享受免费理发、体检、按摩等服务,一年可节约几万元。
为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她为老人请来书法家、绘画师、手工老师,教他们学书法、学国画、学剪纸……还邀请老年大学教师,组织老人们自编、自导、自演,开展娱乐活动。每逢有老人过生日,唱生日歌,吃长寿面,集体为老人祝寿。
为了能让老人们享受高质量服务,她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参加民政部举办的养老护理员等级培训,建立老人健康档案,聘请退休医生担任医疗护理,确保“小病不出院,大病不耽误”。
此外,她配备了4000册图书建立图书借阅区,设立谈心室,开办“廉政小广播”,组织老人做健康操,每周三次为老人放映电影。她经常组织老人到活动室下棋、打牌。她还举办老年趣味运动会,组织老人春游、秋游,各种形式的联欢会、老少同乐会、联谊会。
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她利用一切参加会议或者社会活动的机会,到处宣传福利院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服务标准和质量以及老人在院生活的切身感受。同时,她还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福利院成为盘锦市的爱心基地,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不仅沈阳、大连、营口等城市的老人慕名前来,就连山东、天津等外省市的老人也纷纷入住,很快将福利院的床位住满。
在于素玲的带领下,福利院不仅打破了养老行业“亏损”的局面,而且每年都有盈余,近几年来还向财政上缴近千万元。
看到她把养老事业做得如此成功,许多人来找她询问经验。她说:“养老产业要秉持对老人的爱心和为社会服务的良心,所以我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2018年,福利院引入“互联网+物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采用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定位求助、跌倒自动检测、卧床监测等服务,实现服务智慧化,成为全省首家智能化养老福利院。
2020年,盘锦市成为国家第二批医养结合示范城市,于素玲抢抓机遇,在市区领导的支持下,引进盘锦市中医医院入驻福利院,建立医养结合运营机制,既解决了老人和家属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长期困扰福利院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2023年5月,双台子区委区政府高标准建设了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集“养老”“康复”“医疗”三位于一体的辽河康养服务中心。于素玲又带领福利院的“养老团队”进驻康养中心,通过创新实施“养老+医疗+旅居+康养+智慧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了養老全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真正将养老事业正式带上正规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感谢盘锦市妇联协助采访)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