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凡
穿马甲、戴草帽、围毛巾;割水稻、打年糕、画墙画,这就是我们的亲子游!
“春争日,夏争时。小满赶天,芒种赶刻。”到了耕种忙碌的节气,一把稻种便能点燃袅袅墟里烟,让乡间地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播种的希冀和对未来的期许。
想起去年10月去上海探亲,我带着10岁的儿子参加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妇联、祝桥镇党委联合举办的“兴粮节粮,遇‘稻美好”最香稻谷季·乡村振兴家庭的亲子实践活动,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们首先跟随志愿者来到新品种育制种水稻田。望着眼前大片的稻田,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儿子和同行的小朋友苗苗纷纷换上小农夫装备,穿上小马甲,戴上草帽,脖子围上白毛巾,立刻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第一项活动是割水稻。“哎哟,咋割不动呢?妈妈,你快来帮帮我!”我一边帮忙一边教他要用巧劲儿:“割稻子时,手要握住稻秆三分之二处。握太上面不容易使劲儿,太下面则可能会割到手。”儿子学着我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割下第一把稻谷。
转眼到了午餐时间。吃完饭后,略作休息,志愿者便带领孩子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打稻谷。
虽然说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种田,但这种最原始的古法打稻我也是第一次看见。老师讲解了打稻机的使用方法后,就让孩子们排队一个个上前尝试。“妈妈,这是我刚才割的稻穗,我自己去打!”儿子跃跃欲试。
终于轮到儿子了。只见他使劲儿甩起稻穗,狠狠摔在容器上,不过第一次并没有什么动静,谷粒们还是牢牢黏在稻穗上。第二次、第三次……经过儿子的多次摔打,金黄的稻谷纷纷落下,一个个跳进容器中,等候着小主人收集。等到把自己割的水稻都打完,我和儿子把稻粒一点点收进盒子里。看着劳动成果,他兴奋地喊道:“妈妈,我做到了!”
打完稻谷,儿子又跟苗苗一起,片刻不停地奔向下个环节—打年糕。两人一人拎起一个木锤,一起商量着、配合着,一翻一捣,轮流下锤。不一会儿工夫,热气腾腾的大米就在他们的反复敲打下,越来越黏,香气四溢。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在墙上用画笔绘出他们心中的丰收图景。从接到画笔的一刹那,我就看到儿子皱着眉头在思考。“哥哥,你想画什么呀?”苗苗跑过来问。儿子没回答,只是先在墙上起了个形。等他用黄色涂满,一个丰收的大粮仓展现在我面前,可我觉得还少点儿什么。
还没等我想明白,他把笔换成了红色,在金灿灿的谷仓上画下一个菱形,然后用橙色的笔写下一个“丰”字。一番涂涂画画,儿子终于放下手中的笔。儿子旁边的小男孩指着自己的画说:“我画的是一个大大的稻田,我们一家人正在收割稻谷。”苗苗也不甘示弱:“我画的是我们一起打年糕!”等所有孩子都停下来,志愿者给他們一一送上活动证书,并在丰收墙前拍照留念。“耶!”一个个剪刀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让我也忍不住拿出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的场景。
回家的路上,儿子虽满脸疲惫,但眼睛还是亮亮的,搂着我的胳膊问:“妈妈,我们以后还能再来这里吗?”看来下次亲子游活动,也要赶紧安排上了!
(感谢上海市浦东新区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