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学术内容新媒体传播的三大策略

2024-05-31 04:22易明群
新阅读 2024年4期
关键词:法学公众学术

易明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法学学术内容而言,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便捷的传播途径。新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法学学术内容能够更快地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也为法学学者提供了与读者进行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中国法律评论》杂志(以下简称“中法评”)在2014年创刊伊始,就十分重视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的传播作用,并不断优化形式,提高内容质量。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CSSCI源刊公众号阅读榜(社会科学)》中,“中法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排名为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第二,法学类第一。十年来中法评微信平台对于法学学术内容的传播策略,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积累法学专业用户数量;注重法学学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重视新媒体与纸刊协同发展,共同促进法学学术内容的传播。

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积累法学专业用户数量

“中法评”在2014年3月正式出版创刊号前,即注册了“中国法律评论”同名微信公众号。伴随微信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中法评”抓住新媒体用户增长的黄金期,注重抓热点内容、学术前沿内容和加大营销推广力度,2016年5月7日,“中法評”微信用户突破10万,2018年达到20万,2019年突破30万,2021年初达到40万,2023年突破50万。十年来“中法评”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不断扩大、用户持续增长,成为读者了解法学学术前沿、作者推广学术文章、法学科研机构宣传学术活动的重要新媒体平台。“中法评”新媒体公众号运营十年来,年均推送法律相关微信600条,年均阅读人次512万。最高峰的2019年,全年推送了720条微信,阅读人次超过650万,阅读量超过1万次的文章有76篇。推送文章的题材多样,被近千个公号转载。高频次的文章推送,始终紧紧把握读者的注意力,为中法评公众号持续积累用户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2018年,引发全国关注的“昆山反杀案”尘埃落定,“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推出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长文《昆山启示录:正当防卫不是拳击赛而是抗击侵略》,阅读量近6万。2024年春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再次引发社会对于正当防卫的广泛关注,“中法评”重推车浩教授旧文,仍然获得近4万的阅读量。关注社会热点,约请法律专业人士撰写评论文章,为“中法评”积累专业用户起到了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郑戈教授回忆“中法评”这十年经历,“我们发现包括车浩在内的笔锋锐利的作者专为公号写了不少数万字的长文,对热点案件和事件进行法律分析,这些文章有些获得了数万乃至10万+的阅读量,产生了纯学术论文难以企及的社会影响。我本人也有些专为‘中法评公号而写的标‘原创的文章,其中阅读量最大的是一篇情人节应景文《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与公号编辑董飞先生的合作让我看到了他的敬业与专业,这种信任关系使我十分在意他的催稿”。这种有温度有情怀的作者与编辑的往来,使得“中法评”微信公众号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创文章,也极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黏性,为“中法评”积累了非常多的“铁杆粉丝”。

得益于“中法评”微信公众号灵活的推送机制、敏锐的热点事件把控力度以及有温度的编读往来,截至2024年3月25日,用户达到57万,用户年均增长率超过25%,为法学学术内容的传播奠定了深厚坚实的作者和读者基础。

注重法学学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创新

早在2016年,“中法评”微信公众号就开始推出法律类原创视频类内容,当年共计推出视频类内容38期,其中“法评说”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专业评说,是法律版“锵锵三人行”,制作了21期。肇始于期刊“对话”栏目的视频访谈或者对话有17期。根据腾讯视频后台浏览数据,“法评说”总计播放超过19万次,平均每期播放9000余次;对话栏目总计播放17万余次,平均每期播放超过1万次,播放峰值超过2万次(于宁:《中国律师制度的问题与建议》)。

2018年“中法评”微信公众号又开始尝试与其他平台合作线上直播,何家弘教授民歌演唱会暨《司法证明方法与推定规则》中英文版新书发布会,观看人数超过100万次。此外,直播过的主题还包括:“2017年中国商法十大事件与商法年度人物”“人工智能与中国法律新时代”“巨变将至?中美贸易战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变革”“探问区块链:机遇、风险与法律”等。

如果说上述推送是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各种拓展功能,吸引读者关注,聚焦于学术传播的内容创新,那么在纯专业法学学术文章的推送形式上的精心和匠心,则凸显“中法评”一心为作者服务,为读者着想的办刊理念。“中法评”微信公众号在推送法学学术文章的时候,关于手机端的微信界面呈现,有三大推送法则。

一是风格统一的样式。公众号推送的法学学术内容整体颜色与纸刊相近,主界面都是“中法评红”。文章推送风格基本统一,辨识度高。

二是化繁为简的标题。学术内容在微信推送时,力争把专业严肃的文章标题改得通俗易懂,增加标题可读性,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吸引读者点开浏览。

三是张弛有度的正文呈现。学术专业文章字数通常过万,在手机上阅读很考验读者的耐心。“中法评”微信推送时,没有简单照搬原文的段落架构和标题层级,而是重新编排,打破纸刊文章单一的线性阅读体验。例如,文章重新分段,不同层级的标题利用空间和颜色来做区分,避免长文阅读容易带来的疲劳感;放置作者照片,增加学术内容的亲和力;相关专题文章以超链接的形式集合在文后,便于读者扩展阅读;某些文章请作者录制音频讲述写作背景。这些新媒体的独有的呈现方式,丝毫无损法学学术内容的专业性,反而大幅提升了法学专业学术文章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新媒体与纸刊协同促进法学学术传播

新媒体平台与纸刊各有优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了实现新媒体与纸刊的协同发展,“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注重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享”。

一是内容共享。期刊上发表的专业文章均在“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推送,在扩大期刊文章传播面的同时还极大提升了文章影响力。清华大学法学院何海波教授称之为“中法评”的“独门暗器”。他总结为:传统刊物的文章靠用户订阅,有多少人订阅就有多少阅读量;在数据库时代,学术文章靠读者查阅多少下载量才有多少引用量;而到了新媒体时代,学术文章靠推送,有多少点击量才有多少影响力。“中法评”期刊借助微信公众号强大的专业用户基础,可以保证学术文章得到最大范围地传播。“中法评”专业学术文章的平均阅读量在3000左右,遇到社会热点议题,专业文章的阅读量通常破万就是例证。

二是读者共享。“中法评”微信用户多为法律相关人员,读者覆盖面极为广泛,涵盖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学研究人员。相当规模的专业用户数量保证了法学专业内容的有效传播。每每遇到重大立法事件,在“中法评”刊发的重要立法建议文章,“中法评”微信公众号都会第一时间推送,传递到立法机构;而立法机构的重要立法解读,也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转达给司法从业人员。

三是品牌共享。“中法评”期刊和微信公众号有着一致的视觉形象和标识等元素,品牌辨识度高度统一。除了刊发“中法评”原创文章,“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都是品质优良的法律相关内容,优质的内容展示成为期刊和微信公众号共同的特质。此外,“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本着为法律共同体服务的理念,推送各种法学学术会议议程和综述、发布学术活动动态、宣传期刊作者出版的学术图书,凡此种种,无不树立起“中法评”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多作者和读者的信任。

四是渠道共享。每年4·23世界读书日、12·4全国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几个大的电商促销日期,“中法评”微信公众号都会发布优惠购刊信息。同时,微信公众号也会不定期地整理并推送作者为“中法评”期刊以及微信公众号撰写的文章合集,以及优先推送期刊作者出版的图书,转发期刊作者在其他媒体上发表的文章。

作者系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

猜你喜欢
法学公众学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公众号3月热榜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从社会文化角度谈中法汽车广告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