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做父母

2024-05-31 02:46薛国瑞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婴孩陈鹤琴小孩子

薛国瑞

我们如何做父母?许多人可能有了孩子,才会考虑这个问题,不停地查阅资料,想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去图书馆,各种“育儿经”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就算耐着性子一本一本读完,恐怕仍会困惑不解。因为每个家长都会总结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而如果仔细比对,不同的家长针对同一事情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到底该听谁的呢?

民国时期,家庭教育读物不如现在这般丰富,但也有不少家长困于各种“父母须知”“父母必备”“好的父母标准”“父母自学手册”等文章或图像中。如,有人从自我提升角度谈家庭教育:做父母的,必须返老还少,极力造就自己,认识新时代。……贤明的做父母者,你如果感觉孩子不听你话难过,那你最好不断努力进步,不要落伍。也有人对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每易趋重学科方面,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如果家庭方面再不注意,恐怕失败就更大了。尤其是对于成绩优良的孩子,最容易受父母教师的爱待,而忽略了他的人格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何等地步,这是极大危险!还有人从物理空间角度谈生存生活环境:婴孩所居之室,窗户须常明,务使空气流通,不可因避风寒,深居不出,若有田园,宜常置婴孩于树阴之下,或时领婴孩至公园中散步;日光为造成健康之恩物,故婴孩宜使当亲日光,以清洁其皮肤,流行其血脉,又可疗治一切小病。

以上都是当时人们对于做父母的一些看法,看起来和我们当下的“育儿经”没多少差别。也正是有感于当时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困惑和迷茫,1925年,陈鹤琴将观察儿子陈一鸣的经历记录了下来,完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后,又写成了《家庭教育》。这本书一经刊印,很快便销售一空,出版社多次增印,可见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之所以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家长渴望成为更好的父母,也与这本书本身有很大关系。与以往家庭教育著作不同的是,这本书有科学的基础,大部分案例都是陈鹤琴先生亲身经历的,同时具有心理学研究基础。此外,这本书涵盖了父母困惑的很多问题。即便在当代,仍有不少值得学习的方面。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出版将近百年,仍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盏明灯。全书共13章,开篇第一章即是“儿童的心理”,详细介绍了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提出儿童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等7个特点。

相比于当下的“育儿经”,《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归纳,不仅科学,还讲求教育的分寸,更能从儿童完整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的行为,帮助父母树立科学、自然的儿童观。比如,在“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特点中,陈鹤琴举例道:“比如一个两岁光景的小孩子在沙箱里玩沙。他尽管把沙一把一把地捞进罐头里去,捞满了把沙倒出来;又再一把一把地捞进去,捞满了又倒出来;这种动作从表面一看没有什么成就,仔细考察起来,一把一把地捞进罐里去固然是一种动作,但罐头装满了,就是动作的成功。小孩子虽喜欢捞沙的动作,也喜欢捞沙成功呢。”

这不仅告诉家长要鼓励孩子,从中也可以看到和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有一些相似的观点,即不要把孩子的重复操作当作是一种无聊的、没有意义的行为。因为,“重复”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捞沙动作的重复过程,既是学会和熟练掌握的过程,也是细细体验成功乐趣的过程。如果家长多注意这点,可能就不会把幼儿重复的动作当作是“反应慢”“长不大”,而更注意保护幼儿在“重复”中所获得的成长的完整性。正如这章最后讲的,“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理解孩子,比教育孩子更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陈鹤琴受教育心理学影响深刻,但总是从教育的角度帮助父母解答教养方面的困惑。换句话说,陈鹤琴认为,心理学归纳的一般特点,并不是要求父母必须完全遵照施行,更关键的是,要先建立对孩子的理解。所以,这本书从第4章到最后一章,都是基于孩子的发展来谈教育。

比如,在第3章“普通教导法”中,陈鹤琴从理解家长的角度,让家长也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要求家长不停地教东西给孩子。他说:“比方我们正在那里打网球打得很高兴的时候,忽而来了一个人怒气冲冲地叫我们立刻回去吃饭,我们不但不肯听他的话,恐怕还要埋怨他几句。我们既然不愿意别人这样待我们,我们也应该不要这样待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成人尚且不肯遽尔停止游戏,可况小孩子呢?”

回想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多少类似的场景呢?我们往往以一种更重要的事情来要求孩子停下手中的游戏,虽然可能会以协商的手段,但这种看似平等的做法,结果大多是孩子服从家長的意志,或是被家长设计的一种新的刺激所引诱。我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打断了孩子的游戏。当然,我们还时不时会听到有人说,为了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不要和孩子交流。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传统中国家庭中的核心情感。一代又一代,无论家庭如何变化,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如何变化,这一核心情感都未曾改变。这份情感在当下的教育中,更应该让我们清楚,父母爱孩子,应当施行合理的爱,才可以避免错爱、溺爱。正如陈鹤琴在这本书中所说,“爱,一定要明白爱的方法,才能把小孩子养得好,教得好。”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在这本书中获益,也希望如陶行知先生在为《家庭教育》所撰序言中说的,这本书出版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

猜你喜欢
婴孩陈鹤琴小孩子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成长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细微的阳光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藏好了吗
开心图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