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慧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举国同庆,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等年节习俗数不胜数。这些年俗活动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和体验着“年味”,潜移默化地汲取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春节发挥着它独有的育人价值。
促进儿童习得社会文化
春节集中展示和体现着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真善美的追寻。儿童享受春节的过程,也是体验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历程。
模仿是儿童的天赋,当他们还是新生儿时,就已经掌握这个重要技能。春节期间,儿童将成人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与内化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发红包、相互拜年等春节的仪式化行为,这也是春节习俗千年流传的社会文化学习机制。一代代儿童在亲历春节的一系列仪式化活动过程中,模仿、创造、延续着春节文化。然而,儿童的模仿不仅仅是对这些仪式化活动的习得,在成人的口耳相传中,儿童能够体会到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父母通过绘本、电影等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意义时,儿童更容易建立对春节活动的深刻认知。比如,绘本《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春节》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除夕的来历以及春节的习俗,电影《生肖传奇之十二生肖闯江湖》以特别的方式介绍了十二生肖的由来。当儿童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意义后,再参与春节的一系列活动,就更容易明白和感受这些活动的价值和内在意义。
培育儿童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儿童参与春节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关系形态,展现了儿童与他人、家庭、国家和世界的关系联结。
首先,春节增加了儿童对家的归属和依恋。“团圆”和“尽孝”是春节主旋律,阖家团圆是春节的美好祝福。过年的各种活动也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玩亲子小游戏,以及春节期间的全家旅游,在一个个仪式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体会到来自长辈的关爱,感受到全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因此,家长应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也会对春节的“团圆”和“喜乐”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习得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一方面,孩子们向长辈拜年是对长辈健康的祝福,而長辈给孩子压岁钱也是对孩子平安的祈愿。家长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了解仪式化行为背后的情感寄托和道德意义。另一方面,春节的相聚是众人的欢娱,也是少数人的忙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琳琅满目的年货都满载亲人的爱。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春节的准备活动中,体验长辈的辛苦与忙碌,培养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在劳动中品味深厚的年文化。
最后,春节培养儿童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儿童的爱国教育是一种启蒙性的教育,重点在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孩子爱国的态度、情感。春节期间,孩子会发现春节不仅仅是我们的春节,还是你们和他们的春节。在一起过春节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一种同是中国人的“共在感”。儿童对国家的懵懂意识就是在一次次“共在感”的体验中逐渐获得的,教师和父母对儿童春节认知的适宜引导,又能够使儿童在体验到内隐的共在感后,获得显性的文化认知。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小家的幸福安康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相联系,逐步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和情感。
提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监控自我及他人情绪、情感,并因此适时调整自己情绪、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社会情感能力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亲社会能力、自我调节、主动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一系列有关春节的文化活动是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良好契机。
自我认知能力是儿童对自我的感受、兴趣、价值观和优势有较为准确的评估。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孩子在各种社交关系中不断建构着自我意识。父母、长辈以及其他亲朋好友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儿童建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在春节的各种社交活动中,成人应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客观看待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唯有成人尊重、相信孩子,孩子才能自知、自尊、自信。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也为儿童创造了重要的社交机会。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阶段,避免强迫孩子社交。部分孩子比较胆小、内向,遇到陌生的人不喜欢打招呼,这种“陌生人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应该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社交特点,因势利导,恰当而有智慧地帮助孩子处理社交窘境。另一方面,支持和引导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社交能力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要素。认知要素指理解社交情景、换位思考等;行为要素指遵守必要的社交规则;情感要素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因此,在春节的复杂社交情境中,家长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支持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培养儿童独立自主能力
独立自主能力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发展儿童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春节期间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契机,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支持孩子的自主意识,提升自我能力。其一,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主决策。例如,春节的全家游,在确定旅游目的地、行前准备、行程安排等多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尊重儿童的参与权,与孩子一起决策、规划。其二,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陈鹤琴在《家庭教育》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春节期间的很多活动都是孩子可以做的,儿童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给予儿童自主来实现。家长应该将儿童的权利归还儿童,允许儿童犯错,在反复尝试、主动操作中,孩子才会逐渐实现各种能力的发展,建立自信心,具备健康的自我意识。
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及时反思。并不是每一次的活动都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孩子在活动中体验的挫败感可能会影响其成就动机,进而影响他参与未来活动的主动性。春节期间,孩子参与各种活动,难免会有失败的经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和思考活动失利的原因,如旅游中被过重的物品所累,原因在于出发前未根据必要性原则筛选物品,只有将这一行动和结果建立意义联结,儿童才能从中获得“旅游应该带必需物品”的意义经验,而非将结果简单归因于“我不能很好地完成计划”,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增强胜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