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丽
女儿动不动就要回家
Q: 9岁女儿在学校遇到一点儿事情,如被老师批评、跟同学闹矛盾或者考砸了,都会吵着要回家。老师怎么劝都不行,我们接到电话也只好去接。她每次都保证下次不会再这样,但根本做不到,这么下去如何是好?
A: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困惑、无助和无奈中,逃避是最简单的选择,也是本能。所以,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无尽地享用“权利”,而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就像这个孩子,把遇到问题后直接回家当成了自己的权利,却把怎么面对问题的责任甩给了父母。父母则直接把“将孩子接回来”当成自己的责任,把该如何解决困难的责任扔给了孩子。
捋清各自的问题,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才能破局。正常来讲,孩子两三岁开始,父母就该跟他谈责任,9岁才开始谈,其实已经很晚了,也因此会比较艰难。但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又必须去做。
这项工作的重点是父母先建立责任观念,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然后再去教育孩子。
尝试倾听。孩子遇到问题后,用爱和包容去倾听,而非急着去指责、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孩子说出面对老师批评、与同学有矛盾、考砸了这些问题时是怎么想的,她真正害怕或担心的是什么。如果父母能充当“安全的树洞”,倾听就会给孩子力量。
立界限。让孩子清楚自己的责任。告诉她,上学是责任和义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帮助孩子区分什么是“不想解决”,什么是“不能解决”,哪一种可以寻求帮助。在孩子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均可以设置精神或物质奖励,及时认可孩子的进步。
只有父母先做一个有边界感、能扛起责任的父母,才会让孩子学会有边界和责任。任何责任的培养都要先从做事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孩子自主权,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记住:未来就在今天。
儿子老请假去旅游
Q: 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公婆带。幼儿园3年,公婆经常给孩子请假带他出去旅游,我觉得没什么,所以没说。但现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他们每学期至少给孩子请3次假出去旅游。我觉得这样很不好,请问我该怎么做?
A: 你真不知道该怎么做吗?不是,是不想做。人都会趋利避害,你觉得多出去见识对孩子好,潜意识里也不愿面对“忤逆”老人可能带来的麻烦,如公婆生气,甚至不再帮忙带孩子,等等。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而言,幼儿园阶段随心所欲地出去,的确影响不大。但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就不能随性而为了。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社会化的前提就是学习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虽然给孩子请假了,但也违背了学校的常规制度。这么做,会让孩子内心认为“我与别人不一样”。这种“不同感”在有的孩子身上会表現为自大,在有的孩子身上则会表现为愧疚或羞耻。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出去旅游一定就有利于孩子发展吗?不一定。要看去何处、和什么人去、怎么玩儿,以及回来后孩子的状态。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手机自由、吃喝随性,而且游玩回来后,孩子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出去游玩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只要觉得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应该和老人沟通,从对孩子的各种现实影响来说服老人。如果说不通,那就明确告知老人“不可以”,同时争取学校的支持,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予准假。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连“不可以”都不敢说,也就意味着缺席,不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育儿的权利。如果是这样,那就从一点点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开始,再跟对孩子成长不利的行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