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居民水生态情怀培育意义和路径探究

2024-05-31 11:13
四川水利 2024年1期
关键词:情怀成都公园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 611231)

0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以高质量发展厚植城市发展新优势,以高品质生活回应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

城市是心灵栖居的港湾,也是逐梦未来的空间。探寻宜居宜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一直是推动社会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命题”。近年来,成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建设,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1]。成都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大力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和“百个公园”示范性工程,水、岸、城一体推进岷江沱江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建设,加快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使“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强调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2]。公园城市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场革命,它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为主导,核心指向在于构筑山水林田湖人城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是推进生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这样长期且重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主体深沉情感的支撑和崇高精神的引领。成都因水而兴,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更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最灵动的元素,自然也离不开对居民水生态情怀的培育,提升其水生态文明素养,从而助推成都居民倾情、倾力、倾智参与公园城市建设。水生态情怀作为人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对与自己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水资源所产生的一种普遍情愫,是居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动力。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公园城市建设也需要城市居民的广泛参与,厚植水生态情怀、加强水生态意识,才能时刻怀有对自然的感恩之心、敬畏之情,从而最终影响到公园城市建设的成效。所以,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厚植居民水生态情怀,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水生态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水生态共同体意识,为公园城市建设凝聚磅礴力量。目前,研究者较少关注公园城市建设中居民的水生态情怀的培育,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为切入点,以居民水生态情怀培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水生态情怀培育的实现路径。

1 公园城市建设中居民水生态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过去3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水作为“生命之源”,水生态文明素养更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居民水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高。水生态文明素养包括知、情、意、行的统一,如果居民水生态情感淡漠,就会导致居民水生态文明意志不坚定、水生态文明行为践行力不足。可见,居民水生态文明认知对其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培育居民水生态情怀意义重大。

(1)有利于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造就水清城秀的公园城市美景。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尤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3]。公园城市建设在于构筑“山水林田湖人城”生命共同体,用好水元素、做足水文章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关键一招[4]。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公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公众良好的水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大力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培养对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为水生态治理和公园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积极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生态环境,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才能促进公园城市建设中水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是全民共治理念的体现,也是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多元化发展水平、保障公园城市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水元素”被充分利用,构建若干个生态水系,布局建设水景观,在每一座水景观中都可见草木葱郁,碧波荡漾,“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行”,更好地彰显了水清城秀的城市美景。

(2)有利于构建水友好型社会,满足人们对公园城市美好环境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生命共同体,其中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灵,人类自诞生起就面临着人水关系的实践,并大致经历了水侵人、人避水、人争水和人亲水四个阶段[5]。 “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成都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成都与水自古有不解之缘。全成都水域遍布、河流纵横,全市大小河流150余条,全长超1 500 km,岷江和沱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整个市域,都江堰水利工程驰名中外,兴隆湖、北湖、龙泉湖、凤凰湖等190多个湖泊、库、塘、堰、渠等星罗棋布。培育居民水生态情怀,有利于建设人水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友好型社会是指建立一个重视人与水和谐共生关系的社会,人们能充分认识和尊重水资源的重要性,科学认知水、理解水的多维价值,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合理利用水资源,把水看作一种同人类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物质,甚至把对待水的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将节水观念内化于心[6]。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园城市注重的是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共生,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公园城市建设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注重以人为核心,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努力方向。

2 公园城市建设中居民水生态情怀培育路径

自2018年成都拉开公园城市建设的序幕以来,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努力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正在徐徐展开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公园城市画卷。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水生态文明意识强弱关系到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整体成效。广大居民作为水生态文明的主体存在水生态文明危机意识不强、水生态意识薄弱、对水生态问题关注度不足、水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居民水生态文明意识

公园城市建设需要每一个居民身体力行,需要人人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公园城市建设才能取得实效。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水生态文明教育和水生态情怀培育的起点和终点,就是爱护自然,增强居民水生态保护意识。目前,我国民众大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促进水生态意识向科学用水、善待水生态的行为进行转化,因此,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可以从正面宣传和负面曝光两方面来加强对居民的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一方面对一些爱水、节水的优秀典型案例加大正面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效辐射带动,唤醒广大居民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针对一些破坏水生态的负面典型开展教育,加强舆论监督,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健康舆论监督氛围。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并反思破坏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水生态价值理念,提升水生态文明意识,从而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公园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2.2 做足做好水文章,熏陶居民水生态文明情感

在生态系统中,水和空气一样至关重要。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是提供给人民群众最好的生态产品和最大的民生。公园城市建设在于构筑“山水林田湖人城”生命共同体,应充分考虑人对水的诉求,坚持“人水共生”的理念,充分利用水元素、水文化建设街区景观,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手段,以最小干扰、自然优先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景观和生态效益并重的人工水景[7]。水景观设计尽量做到生态、环保、节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融于其中,充分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水景观不仅是成都这座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现代大都市的独特风景,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表达与精神体现。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水元素、水文化不但在美化城市、美化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8]。做足做好水文章,建设成都公园城市“绿富美”,熏陶居民水生态文明情感,让“诗和远方”美丽画卷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徐徐展开。

2.3 强化法治刚性约束,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

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一方面法律和制度可以约束居民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惩戒和警示居民危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9]。同理,公园城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作为保障,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法规体系和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水法规和水管理制度的实施机制和评估机制,并开展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宣传普及,营造知法守法、爱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做到把制度的“硬管理”和文化的“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居民树立水生态保护意识的同时,约束居民破坏水生态的行为,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符合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爱水节水的日常生活方式。除了用法治力量推动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之外,还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夯实居民水生态文明意识基础,提高居民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公园城市建设中居民水生态情怀的养成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3 结语

追求“诗意的栖居”,是人类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境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以高品质生活回应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建设这条新发展道路需要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通过提升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水生态情怀,可以为广大居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厚植情感基础和精神动力,从而倾情、倾力、倾智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鼓励和支持水生态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如何以数字化赋能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搭建数字公共平台为居民分享和传递绿色生活理念与方式,推动全社会养成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习惯。以数字技术增强广大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培育水生态文明情怀,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情怀成都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在公园里玩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一见如故
在成都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