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内涵式特色化建设

2024-05-30 00:00:00陈艳伟
江西教育A 2024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学院

2023年12月28日,由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赣鄱高教十人谈: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九江学院举行。会上,省内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负责人紧扣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等重点工作,激荡思想、碰撞观点、凝聚共识、擘画蓝图。

立足地方,面向行业

对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井冈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旭彪提出的思路是“立足地方、面向行业”。

“锚定方向与特色定位。”罗旭彪介绍,学校推进12个师范专业认证,构建“7个医学本科专业+2家附属医院+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围绕江西省和吉安市重点产业,新开设3个职教本科专业。创新“订单班、微专业”模式,开设“红板订单班”“普正人才班”等5个微专业班,获得两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老师走出去、企业引进来”是一场双向奔赴。学校选派436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获批省级“双师型”教师152名。以培养“品德、能力、创新”为核心,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推动教研人员深入产业头部企业找问题、做研究,建立“蛛联庇禾”绿色种植技术的示范激励机制,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构建应用型转型发展新格局

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殷剑认为,应用型转型的关键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转型的核心要形成产教融合、校地融合、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应用型发展的鲜明导向。”殷剑介绍,学校实施“51530”工程,推进平台、团队、项目考核奖励一体化改革,推进从管理制度上转、从部门职责上转、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转、从学校投入上转、从师资队伍建设上转、从考核结果评价运用上转,应用型转型发展实现从“要我转”到“我要转”、从“局部转”到“全面转”、从“表面转”到“实质转”的发展格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组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均得到进一步提升。2023年,学校与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政府、江西移动上饶分公司共建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学院,与上饶九牛文旅集团成立农文旅产业学院,组建马家柚、油茶等产业研究院;在上饶市各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部分龙头企业成立一批教授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名师工作站等。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特色路径

“学校坚持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实践。”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小林说,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确立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大学的发展目标,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

陈小林介绍,学校构建“四个转变”“四个融入”的特色发展路径,就是积极推动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双能”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推动科学研究向“服务地方”转变,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地方产业体系、融入企业发展需求、融入师生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教学评价、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及职称评聘机制三大改革,创新与应用型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本条件建设,围绕“四新”学科发展,建设医创中心、智能制造实验(实训)中心、文理实验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南昌理工学院理事长邱小林认为,高校学科优势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信息汇聚,创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频繁,理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邱小林介绍,学校主动服务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精准服务江西“1269”行动计划,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围绕“转什么”“怎么转”,更新服务观念,明确发展思路;二是精准对接航空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服务度;三是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四是坚持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路,建立健全“校、社、企”多主体协同育人共同体,在时间上互嵌、空间上互动、形式上互补、内容上互融,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服务实战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应用转型,奋力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江西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燕晓华介绍,学校坚持政治建校,培育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坚持质量立校,建设6个实训中心,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深化“教学研练战”一体化“三全育人”模式,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就特色兴校,燕晓华介绍,作为全国第一所公安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公安院校,学校深化全国经济犯罪侦查教育训练基地建设,打造公共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公安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等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通过校局合作、“同城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重大案件、事件“进课堂”“领导干部大讲堂”现场教学,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坚持改革强校,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等方式,改造提升6个专业,交叉融合4个专业,联合申报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对接江西“1269”行动计划,推进网络安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产教融合,开展全省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紧扣产业提升服务能力

“学校是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萍乡学院院长刘林芽介绍,学校聚焦江西“1269”行动计划和萍乡市“10210”目标,紧扣产业提升服务能力,走出了一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新路。

刘林芽介绍,学校围绕产业办专业,紧扣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先进装备产业链,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增加机械装备和材料类专业招生,开设智能车辆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等微专业;积极推进工业陶瓷、湘赣边区域先进装备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企精准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群。目前,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匹配度超70%。围绕产业强师资,建立校企人才“双聘”机制,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遴选50余名博士(教授),派驻重点企业挂职锻炼。聘请80余名企业骨干担任校外导师,赋能学生成长。围绕产业做科研,加强江西省环保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院等省市级科创平台建设。组建环保新材料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组建“新材料产业链博士服务团”,助力萍乡各县(区)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江西名牌产品1项,申报专利39项。“新材料产业链博士服务团”在助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上效果显著。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积极推进应用转型中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景德镇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运平介绍,学校坚定走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服务江西省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江西“1269”行动计划,面向地方办大学、面向产业办学院、面向行业办专业,服务景德镇市“3+1+X”支柱产业体系,从学科专业、人才引进、教学科研、实践实训全方位推进办学理念转变。

陈运平介绍,学校按照“两减两增”(减少总学分、减少总学时,增加课程挑战度及难度、增加实践性学分)、“两分两合”(分层培养、分类管理,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两核两特”(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核心、陶瓷文化和创新创业两个特质)总方向,持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应用转型,出台《关于推进学校应用转型的几点意见》,引企入校、引企入教,鼓励指导二级学院开展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友会、校地融合、校企融汇;单设正处级机构产教融合中心,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常态化开展教师脱岗入企学习锻炼工作。

加快转型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实施‘校地互动’融合发展战略,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制度保证。”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江作军介绍,学校主动融入江西“1269”行动计划,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通过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宝石工艺、电商物流等专业集群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提升人才链服务产业链的能力。

江作军介绍,学校加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价值体系转型;积极探索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双创学院“三院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龙南市人民政府、阿里巴巴集团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创新模式改革,促进深度融合

全面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学校办学如何定位?豫章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蒲守智说,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构筑南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实施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促进校企、校地等深度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等同步转型。

蒲守智介绍,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发展体系,按照“立足基础、重在应用、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形成优势”建设方针,主动布局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应用型专业,提前谋划微专业建设,着力打造基础教育与服务、生态城市与智慧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三个专业集群,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完善“三结合、一覆盖”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豫章师院”品牌。以学校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体系,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与重点企业开展基础及应用性合作研发,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力争在绿色环保材料、大数据服务、儿童发展研究等领域扬优成势。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宁洁介绍,学校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按照“专业+产业+区域”的建设思路,服务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江西“1269”行动计划,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改造提升”的方式,逐步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宁洁介绍,学校面向区域、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培养机制,实现教学全程与生产实际融合发展。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与企业合作共建虚拟现实(VR)产业学院、电商产业学院、AI音乐产业学院等5个现代产业学院,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双向赋能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办学方向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院掠影
沣芝转型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