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近年来,瑞金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整合县域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实施“讲好红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万千百十工程”,积极开创新形势下“红色+思政”工作新局面。
万人同上思政课,讲好红都故事
“‘一生守望他,青丝到白发’,在瑞金沙洲坝有这样一尊雕塑,她脚步向前,抬手眺望。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在瑞金市沙洲坝镇八一希望学校,校长胡勇深情地向学生讲授《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这些瑞金本土的革命故事,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胡勇说。
不单单是瑞金市沙洲坝八一希望学校,该市的每所学校,都在同步开展“万人同上思政课”活动。瑞金市每月以一个本土红色故事为主题,通过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体深化故事内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优秀课程案例,再进行推广。
近年来,瑞金市教育体育局组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体,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目前全市组建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体2个,以15所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覆盖全市135所学校。当前,我们已在全市中小学讲授‘红井’‘八子参军’等20多个红都革命故事。”瑞金市教育体育局党工委书记、局长钟粮山说。
千班同歌心向党,传唱红色经典
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是革命时代的精神象征。瑞金市教育体育局以旋律明快、易于传唱的红歌为切入点,发挥红歌的艺术感染力,在歌曲学习及传唱中了解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
面对乡村专业教师短缺问题,瑞金市推进学科教师专业化建设,通过专业教师专任化、专任教师走教常态化、实施“县管校聘”等方式确保市、乡、村三级专业教师全覆盖。依托专业教师全覆盖的优势,在全市开展“红色歌曲天天唱”活动,以每天课前一支歌、集会一支歌、放学路上一支歌等方式在师生间传唱红色歌曲,并分学段建立了红歌推荐曲目库。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十送红军》是拔英乡拔英小学四年级的班歌,拔英乡是革命烈士曾拔英的故乡。为使学生铭记历史,拔英小学教师谢淑婷探索“音乐+思政”协同育人,利用图片与视频导入的方式,把歌曲音乐背景、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在分析歌词、学唱、演唱、感悟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授音乐作品背后的革命价值和思想内涵。
百校共进研学基地,赓续红色血脉
瑞金革命历史光荣厚重,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境内遗存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现有革命旧址127处,分布于叶坪镇、沙洲坝镇等14个乡镇,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2处,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红色基因库”和“党史大课堂”。
如何让瑞金的红色历史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让苏区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瑞金市教育体育局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借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组织学校带领学生前往瑞金市各级各类红色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在瑞金市沙洲坝镇红井景区,每年春季开学,瑞金市红井小学都要组织一年级学生在这里学习第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红井旁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唱一唱《红井水》、尝一尝红井水,让饮水思源、不忘桑梓成为学生的底色。”红井小学校长刘素华说。
为进一步发挥场馆教育优势,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瑞金市教育体育局根据市情,编印《一日研学手册》,以市内的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为内容,设计了为期一天的乡土乡情实践研学手册,为学校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近年来,瑞金市中小学共组织本土化研学实践活动400余批次,参与师生达10.3万余人。
除此之外,瑞金市还创新性链接纪念馆资源,将纪念馆“搬进”学校,在华融瑞金希望小学建设了全国首个以传播苏区精神为主的校园展览馆,授牌红色基因传承共建学校8所,培养“红领巾讲解员”900余名,打造了12所学校的校园红色驿站,3.7万余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赓续红色血脉。◆(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教育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