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蓓蕾幼儿园(以下简称“蓓蕾”)名气大。仅2023年,就有外单位的45批次共计665人到蓓蕾学习、取经。
蓓蕾的名气从何而来?每年接待这么多批次同行前来学习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阳春三月,在蓓蕾的会议室里,记者与园长胡茜等面对面,聆听蓓蕾发展、成长的一个个故事。“抬头远方清晰,回首一路故事。”胡茜说,这副对联正是蓓蕾用心办园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每个人都不一样,却又都一样。”在胡茜看来,蓓蕾的每个人都有一股潜在的能量,孕育着流动的希望。“我们都希望让每个孩子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胡茜坚定地说。
改 革
杨婧是蓓蕾的办公室主任。2011年,她进入蓓蕾工作时,蓓蕾已小有名气。那年暑假,她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蓓蕾的舞蹈节目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消息。2012年2月,她见证了蓓蕾师生从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成功归来时的自豪。
杨婧也有“不爽”的时候。2018年暑假,胡茜和党支部“一班人”在广泛调研后推行“深度学习”课程改革。“我是江西师范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的,经过7年的摸索,好不容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前教育方法。”最终,杨婧还是选择了服从。
很快,蓓蕾就创设了自然、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成立名师工作室、设立试点班、组织“悦读会”……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学习”,杨婧发现自己不再是“不爽”,反而更加平和,学会看到、看懂每个孩子。
分管教学的副园长李佩正是“深度学习”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之一。与蓓蕾相伴20年,李佩深知不破不立的道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和其他教师到集贸市场发宣传单招生的情景。”那时候,蓓蕾需要生存,需要靠宣传来扩大招生规模。
改革必定会“很痛”。“只要方向没有错,就一定要落实。”回想改革初期,李佩说自己挺“狠”。“改革的出发点是‘一班一策’,每天每个班的每个人需要干什么,都清清楚楚。”正是这样,有的人认为李佩“小题大做”。
“改革的落脚点不再只是满足于教了,而是研究教之后孩子们的反应。”一次又一次的“小题大做”,蓓蕾人踩下了由浅至深的清晰脚印。“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成功了。”李佩笑着说。
在蓓蕾工作20年,李佩从一名普通教师干起,到班主任、年级组长、保教处副主任、园长助理。“我想,等我退休的那一天,一定要用脚步丈量蓓蕾的每个角落。”李佩感慨地说。
在蓓蕾的教职工中,副园长陈倚园是在园工作时间最长的。从1997年到蓓蕾,27年里,她付出了很多。“蓓蕾在新余学前教育界是出了名的‘累’。”尤其是推行课程改革之后,加班成了常态。“付出是精神世界的充盈,纵然很累很辛苦,但每个人都有着满满的获得感。”望着操场上欢快玩耍的孩子们,陈倚园也开心得像个孩子。
和 谐
虽然到蓓蕾只有4年时间,但95后教师周雅倩已是出了名的摄影师。
在与这名井冈山姑娘面对面时,周雅倩给记者讲述起“镜头背后的蓓蕾”。她习惯每天用手机拍摄,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瞬间。仅2023年,她就拍摄短视频936条、图片11030张。按全年在园时间217天概算,她平均每天拍摄短视频4.3条、图片50.8张。
“不仅是我,每名教师的手机里都是孩子们的照片。”在周雅倩看来,不论是拍摄孩子们快乐地荡秋千,还是镜头里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摘柚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
“你看这张照片,是一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8个鸡蛋。”周雅倩记得,那天,她和孩子们给幼儿园养的“鸡妈妈”留了4个鸡蛋孵化,而另外4个鸡蛋则由她带着孩子们一起人工孵化,观察、记录小鸡的成长。
在周雅倩提供的图片里,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在幼儿园的演出厅看台上,园里自养的小山羊静静地站立,看着正在进行舞蹈排练的孩子们。
这样的画面,教师王祖恒也经历过。有一次,小山羊跑进教室、跑到了讲台上,但它没有捣乱,而是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一切都很平静、很和谐。”王祖恒说,曾经他很排斥成为一名男幼师。但是,第一次到蓓蕾,孩子们纷纷扑过来、抱着他。那一刻,他觉得“超级治愈”。
王祖恒至今记得上的第一堂公开课《谁说天空一定是蓝色》,原本20分钟左右的课,他讲了50多分钟,但每名听课的师生都特别喜欢。“他的课很温暖,因为在他的言行举止里,你能感受到他始终是‘蹲着’看孩子的。”胡茜对这堂课记忆犹新。“育人的基础是爱,教师爱孩子,孩子爱教师。”王祖恒说,这是他的教育观。
蓓蕾的园本课程是“和课程”——和自己、和自然、和社会。对此教师戴园园感触颇深。“孩子们会趴在地上观察昆虫打架,看到昆虫受伤了,便会一起搭建‘昆虫救助站’。过几天,受伤的昆虫不见了,他们就会认为昆虫的伤好了、飞走了。”戴园园记得,幼儿园种植了水稻,一群小鸟飞来偷食。孩子们发现后,便搭建了“投食台”,给小鸟歇脚、吃食。“点点滴滴,都是唤醒孩子们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戴园园说。
林慧也有同感。每到秋天,树叶飘落,孩子们就会有不同的感怀。“我总能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叶子是不是伤心了’‘大树是不是不要树叶了’。”她记得,幼儿园开展“种希望”活动,黄圣媛和胡书澈小朋友不约而同地带来了吊兰。黄圣媛家里种植了吊兰,她带来的是“吊兰宝宝”,希望它能在幼儿园里生长。胡书澈读小班时种的是花生、中班时种的是绿豆,都没能成功,所以希望这次培植吊兰能成功。“我们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最好的样子。”林慧微微一笑。
收 获
“以前每次到新余市教育局开会,我都是默默坐在后排的那一个。”胡茜刚担任园长时,蓓蕾只有6个班,并不受关注。而今的蓓蕾,已经有2个园区28个班,成为省级示范幼儿园、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省第一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20—2025年)实验园,教学水平跻身全省前列,课程建设领跑全省,少儿舞蹈领跑全省、享誉全国。
与蓓蕾相伴23年,胡茜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再只是园长,更像是一名“催产师”。“每个蓓蕾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不服输’‘做好自己’,这是大家共有的‘精神长相’。”胡茜的神情中带着自豪。
2006年以前,杜燕青是新余市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正是那一年,她进入蓓蕾担任舞蹈教师。“幼儿园舞蹈队的孩子们都是从各个班选出来的,100个人就会给你100种惊奇、100种思考。”这对性格随性洒脱的杜燕青来说,是考验,更是挑战。
“每个舞蹈都是全新的,而面对这么多孩子,就必须和孩子们成为朋友。”在杜燕青看来,与其说自己是孩子们的老师,不如说孩子们是她的老师。每次排练,她都以孩子们的思维去感受这群孩子的天马行空,和他们一起疯、一起闹。“孩子们总能给我全新的舞蹈感觉。”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互相发掘、互相成长,用肢体语言讲故事。
“记动作、记节奏,有时候卡不到点,孩子们就会哭,我也干脆跟着哭。”说起这些“无奈”,杜燕青淡淡一笑。“看到我哭,孩子们也会心疼的。”久而久之,杜燕青和孩子们默契度越来越高。“假如马上就要演出了,某个孩子还在哭,但一听到倒计时,哭脸马上就会变成笑脸。”时间久了,舞蹈队的每个孩子都和她一样不服输,都特别有责任感。
回忆起同孩子们一起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的情景,幼儿园工会主席胡艳用“绑”字来形容。“我们7名教师都背着大包小包的道具,带着15名小演员,恨不能用绳子把他们‘绑’在身上,这样心里才踏实。”10天时间里,他们从北京出发到维也纳,演出后再从维也纳回到北京,不论去哪里都是“绑”着。“哪怕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用绳子拦在床边,生怕他们从床上掉下来。”说到这,胡艳的眼眶里闪着泪花。
胡艳对孩子们的这份心疼,保健医生黄桂菊感同身受。2003年,她从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毕业到蓓蕾担任保健医生。对比其他进入医院工作的同学,黄桂菊自言曾有失落感。21年过去了,她感慨地说:“是蓓蕾成就了我。”家长和孩子们的“需要”,让她喜欢这里,喜欢蓓蕾的每个孩子。“每天晨检,每个孩子我都能叫出名字。”她每天钻研幼儿的膳食安排,蓓蕾也成了省级营养健康食堂示范单位。
毕业于江汉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王琳没想到,自己喜爱的手绘会在蓓蕾备受推崇。“最早是纯手绘,后来用平板电脑画手绘作品。”王琳说,到幼儿园以来,她手绘了数百张各式各样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她手绘的“小豆人”,已经成为蓓蕾的IP形象。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王琳特别感谢蓓蕾。“我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蓓蕾任教。”在她看来,是蓓蕾成就了她,让她始终做最好的自己。她希望,有朝一日,有更多的人认识她设计的“小豆人”。
“每次和孩子们在一起,自己就是最灿烂的。”胡茜感慨地说,是孩子们“装扮”了她。如今的蓓蕾,已16年蝉联8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大赛金奖。“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一定可以走得更远。”她坚信,从蓓蕾走出的每个孩子,一定能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