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云
2023年10月11日,黑龙江佳木斯,建三江国家粮食储备库边上的水稻开始收获,机车隆隆开足马力,金灿灿的水稻与粮库相映成趣。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确保14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一轮产能提升行动方案给下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方向与目标,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一步。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00亿公斤以上,比当时的产能增加500亿公斤。12年间,我国粮食产量从2008年的刚过1万亿斤,到2020年达到了1.34万亿斤。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需求没有变化,未来粮食消费仍处于快速增长的势头。除结构性矛盾外,粮食总量上的供需缺口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面对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的现实情况,千亿斤增产行动具有现实意义。
“在未来一段时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需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就《方案》答记者问时表示。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目前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资补助从1500元左右提高到2400元左右。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后单产就会提升,抗灾减损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同时,目前典型田之间仍存在差距,这些都是下一步的潜力空间。”钟钰说,“国家对粮食政策十分重视,未来至2030年间还会有很多新政策调动,比如说今年一号文件提到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等,这些对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都会有一个明显提升。”
钟钰认为,相较于2009年产能提升行动强调物质要素的投入来促进单产,此次《方案》实际上更注重可持续环保,一是关注现实产量,更注重科技创新;二是强调边际生产力的提升,对有潜力区域进行挖掘发展;三是更集中重点品种,侧重缓解品种结构之间的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当前如何防范新的粮食供给相对过剩风险,特别是主要用于口粮消费的稻谷和小麦供给相对过剩,避免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2023年10月15日,金秋时节,山西粮食大市“晋南粮仓”运城市秋粮喜获丰收,农民们抓紧晴好天气抢收、抢运、抢晒、储藏、销售,抢播抢种冬小麦。
2023 年10 月29 日,江苏南通,海安市孙庄街道营溪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标准线。
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现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产潜力也在不断释放。高起点之上,我们的增产空间在哪里?
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是突破口。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认为,粮食产量增加主要来自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面积是基础,单产是关键。
此次《方案》中提到,要采取“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目前我国玉米亩产比美国低近300公斤;大豆亩产比巴西低100公斤左右,这些作物的单产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同时像水稻、小麦、玉米这些品种的大田产量和趋势产量也有一定的差距,大田产量提升空间还有待继续挖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饲料粮问题,即玉米和大豆。2023年我们的玉米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产量为2084万吨,进口9941万吨,需求量为1.2亿吨,自给率仅17.3%,自给率远远不够。这也是分品种增产的原因。”钟钰说。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进一步试点推进玉米和大豆大面積单产提升。目前,我国在2023年实施了100个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以及200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的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了10%以上,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继续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是增产另一重要思路。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800个产粮大县,13个主产区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是粮食提升产能、保证供给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中部6省土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行动方案同时也明确了六大片区、不同省份的产能提升任务。
“西部的盐碱地是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的可能之一,当前我国也已经通过技术改造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提升。”钟钰表示,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大部分盐碱地所在地的淡水资源都比较紧缺。
随着科技发展,盐碱地通过“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方式,实现了粮食增产。例如,在河北唐山全市范围内,到2022年底已改造成耕地的盐碱地约占盐碱地总面积的80%。
主产区、产粮大县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是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者。
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一直是突出问题。《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艰巨,如何进一步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是难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认为,种粮补贴对于粮食产量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降低,政策对农民种粮的激励作用降低。大多数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甚至出现部分耕地撂荒。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有关部门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方案》强调要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
钟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应继续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一是补偿的额度要增加。二是补偿的范围应综合多样,除资金补偿外,可以在技术合作、产销对接以及社会医疗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从目前来看,全国鼓励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多产多补的正向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进一步推动产粮大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为确保完成产能目标,《方案》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筹措资金、农民收益补偿保障、金融支持政策、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等六方面部署了保障举措和支持政策。
下一步,《方案》提出将继续谋划指导地方加快实施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等九大支撑性重大工程。
主产粮区已经落实行动,助力稳产高产。例如作为中部主产区,今年安徽省春播面积稳定在560万亩,围绕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目标,安徽将实施“良田、良种、良机”等六大工程,计划总投资超6400亿元。安徽省还将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支持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江苏省也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检查评估和“上图入库”工作,全面摸清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山东省今年强化区域布局,系统化打造6个高产示范片区,推廣区域适应性更强的主导品种和集成技术。
“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补齐种业科技创新等短板弱项,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