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高校思政课发挥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在“五个牢牢把握”的指引下[1],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五个牢牢把握”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的基础上,从“三件大事”、三个“历史性胜利”对新时代十年的奋斗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从16个方面全面揭示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刻指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的里程碑意义。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饱含丰富的育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与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有着密切联系。十年的伟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实践探索中的成果,同时也充分彰显出我国的“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思政课建设的有力支撑。讲清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党的战略方针、部署和具体举措。要应用好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实证教育和基于不同事物的比较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比较教育。在实证教育中,可以将新时代十年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真实发展数据、图像、视频资料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和领会国家产生的伟大变革,保障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在比较教育中,可以利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例如,可以从纵向维度对国家不同领域在新时代之前和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开展比较分析,从横向维度对相同历史时期内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开展比较分析。让高职院校学生充分认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坚持”。在高职院校的多门思政课中,要注重以浸润式融入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课程教学。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设计环节中,应充分彰显出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精神和要求。将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
“六个坚持”是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撑的,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把握,避免出现“片面性”的问题,曲解了其本真的目的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融入中,要全面系统分析“六个坚持”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及重大意义等内容,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把握理论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其成功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多重难题,打破了“西方化=现代化”的迷思,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的五个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的科学总结,为党和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梦是相伴相随的,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国梦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奋斗和创造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其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议题。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制度、思想等方面的基础。
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的中心任务,使其认识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带来的危害,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百余年的奋斗征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民主”和“自我革命”两个答案正确回应了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勇于自我革命成了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
伟大的自我革命成了党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毛泽东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阶段”的概念。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质是一种社会革命。不同发展阶段的跃升是社会革命的决定性环节,涉及国家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4]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把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融入其中,可提升学生对党的认同,使其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增强其对党的认同感。
“团结奋斗”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主题词,所以需要将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团结奋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彰显出团结奋斗的精神气度。中华文化也展现出追求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鲜明特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拼搏精神等彰显了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伟大胜利。团结奋斗正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团结奋斗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成了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成了实现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团结奋斗是走好新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和国家迎来了光明前景,同时也面临着风险挑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团结奋斗。新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的力量和奋斗的精神,人民群众要发扬首创精神,戮力同心,为实现中国梦而接力奋斗。
把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重任,需要以有理想、有担当、肯奋斗的精神面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三融”“三化”“三理”中有效推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学理性和实践性。
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结合点、培养时代青年的增长点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找准融料融点融机,实现有效融入”[5]。
第一,紧扣课程内容精选“融料”。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全面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多门课程的集合,各门课程既有思政课的共性也有属于各自的特点,需要在找准不同课程着力点的基础上,有效设计教学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养为融入的着力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该课程时,要重点把握“三个全面”“五个牢牢把握”等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课程内容中充分结合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新时代十年的光辉历程,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还需要结合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法治的重要作用,并全面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以历史线索和规律为着力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以历史视野分析新时代前、新时代和未来3个不同历史时期,以大历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规律,分析“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以史为据、以理服人”[6]。在融入过程中要向学生阐明“两个行”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要注重整体融入和全面把握,同时也要有侧重点,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作为重点,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标志性和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讲清楚。
第二,紧扣育人目标找准“融点”。要紧扣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将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育人目标,结合思政课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做好“九个深刻领会”核心内容、“五个牢牢把握”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要紧扣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侧重点”。要以不同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为依据,分析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育人元素,立足于学科专业发展、典型人物、建设成就等维度找准专业课程的“融点”,助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同向同行。
第三,紧扣热点找准“融机”。要紧扣学生的关注热点,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点,在融入时充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堵点。思想堵点表现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学习成长发展方面的困境,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主动回应学生的发展诉求,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堵点和面临的实际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在新时代续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篇章,蕴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学理和哲理,要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讲深”“讲透”“讲活”。
第一,抓住时代之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道理”讲深。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下,会面临思想难题和理论困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解答关于重大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讲深,将其融入不同课程的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同时,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讲深。立足于思想维度、比较维度、全局维度,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和发展成就,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最后,需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讲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7]要立足于知识、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讲深。
第二,遵循学术逻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学理”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讲深“道理”的同时,还需要以学术逻辑把“学理”讲透。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把握住二十大精神的逻辑起点,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思政课教师要把党的初心与使命的价值起点讲透,同时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逻辑关系讲透。党的二十大报告包括十五个部分的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厘清其逻辑主线及内在联系,遵循“成就经验——创新理论——使命任务——战略安排”的逻辑,向学生全面分析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最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点、专业和学科的特色,有侧重点地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重点,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融入社会实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理”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将蕴含其中的“哲理”讲活,以具象化的事物事件,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哲理”融通。要将思政课讲活需要紧扣中国实践,而不是“以理论推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有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实践。思政课教师要紧扣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和国家面临的主题和任务,紧扣国家各领域的具体实践,融合学生的生活交往、生活经验和生活规范,以实践来分析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生动的中国实践中演绎理论,让学生在中国实践中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需要注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责,以“三化”增强融入的实践性。
第一,推进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坚定理想信念。要将高职院校的不同学科、专业和就业前景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相结合,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肩负时代使命。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时,要结合道德伦理的德性元素,积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真理的过程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于行,形成过硬本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时,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奋斗精神,增强能力本领。思政课教师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锤炼其劳动意志,以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让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创造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创新性思维、创新性人格和创新性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最后,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为斗争精神,形成斗争本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在融入时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学生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引导学生敢于与错误思潮和错误行径相斗争。
第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责任,增强使命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8]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使命任务,强化责任担当。激励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强化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做好相关工作。首先,“五个牢牢把握”集中概括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根本遵循。其次,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时,要以“三融”“三化”“三理”有效推进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教师要以新时代的中国实践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更好地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